张翥

张翥
  • 姓名:张翥
  • 别名:字仲举,号蜕庵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晋宁襄陵(今属山西)人
  • 出生日期:1287
  • 逝世日期:1368
  • 民族族群:

张翥[zhù](1287~1368) ,字仲举,号蜕庵,晋宁襄陵(今属山西)人。年轻时豪放不羁,好蹴踘喜音乐,后闭门读书,昼夜不辍。先从江东大儒李存学,对理学多所研究。后师从仇远,以诗文知名一时。至正初,因同郡傅岩起之荐,召为国子助教,不久退居淮东,起为国史院编修官,与修辽、金、宋三史,历应奉、修撰,迁太常博士,升礼仪院判官,又迁翰林,历直学士、侍讲学士,以侍读兼祭酒,除集贤学士,以翰林学士圣承旨致仕,封潞国公,至正二十八年(1368)卒,年八十二。张翥善诗、文、词,而文不如诗。其写作态度十分认真,释来复称他“造语命意,一字未曾苟作”(《蜕庵集序》),又说他论诗主张发乎性情,出于自然,不假雕琢工巧。他还主张学而有变,有自己的“风度”。他的学不主一家,也不专主唐,而是广泛学习。王士禛《居易录》认为张翥古今诗皆有法度,与赵孟頫,马祖常、范梈、揭傒斯相伯仲。内容方面,“以一身历元之盛衰,故其诗多忧时伤乱”之作(见《四库全书总目》)。他最为出色的是律诗,如《登金山吞海亭了公请赋》、《赋中书左曹小瀛州》,被胡应麟《诗薮》评为“全篇整丽,首尾匀和”。胡又称赞他的五律“雄浑悲壮,老杜遗风,有出四家上者”,但其中写景之作表现出的是冲淡或清峭的风格,他的古体诗也伉爽可诵。张翥诗歌的忧时伤乱不少是有感于元王朝统治的岌岌可危,如在“东南无地不红巾”的背景下写的《寄浙省参政周玉坡》,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说:“夫翰院词臣而寓言如此,则感时之意诚可知矣。”这方面的作品可说是为元王朝所唱的挽歌,也反映了他忠于元室的立场,他还曾作《忠义录》(已佚),表彰为元王朝而死者。他的《漷农叹》、《书所见》等描写了当时民生凋弊的现实。他还写有一些模仿民歌的作品,不避“鸡飞狗走”这样的俗语。在有元一代,张翥是一流词人,《元史》称他“长短句尤工”,陈廷焯在元词人中独推张氏,甚至认为他是元词的中流砥柱,说:“仲举词树骨甚高,寓意亦远,元词之不亡,赖有仲举耳。”(《白雨斋词话》)他与格律派词人一样,精通音律,当他从仇远学时,便“尽得其音律之奥”。清四库馆臣指出他的词“有南宋旧格”,梁廷楠《莲子居词话》也说他“出南宋而兼诸公之长”,张词主要是宗姜夔、吴文英,词风婉丽,他的[绮罗香·雨中舟次洹上]被认为是直逼姜夔词风的作品,明末卓人月评他的[六州歌头]《孤山寻梅》有“飞鸿戏海,舞鹤游天”之势,也是指词风的飘逸清妙而言。他也有一些效辛派词人的作品,但他学的是辛词中旷达乃至消极的一面,缺乏慷慨苍凉之调。有《蜕庵诗集》、《蜕庵词》。生平事迹见《元史》卷一八六、《两浙名贤录》卷四六、《宋元学案》卷九三、《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一一。按:金明昌、承安间也有一张翥,字仲扬。刘祁《归潜志》称其诗多浮艳,“诸书援引为一人,非也”,说见《宋元学案》卷九三《静明宝峰学案》云濠按语。

张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双城记

双城记

英国作家狄更斯1859年写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要情节线索,展示了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到九十年代上半叶法国、英国的复杂社会关系,描绘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贵族的专横残暴以及人民群众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与压迫者的殊死斗争。农家之女狄尔斯的姐姐、哥哥惨遭贵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的迫害,抱恨死去。医生梅尼特在侯爵府中目睹惨状,写信给朝廷陈述事情经过,但信却转到侯爵手中,侯爵兄弟俩派人将医生投入巴士底狱。医生的女儿路茜由医生的朋友送往英国。医生在狱中写下“文件”,记载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俩的罪行。梅尼特被囚禁十八年之久出狱,逃往英国伦敦。女儿路茜与化名的法国青年代尔那和英国青年卡尔登成为朋友,她爱上了代尔那。医生虽已觉察到代尔那就是侯爵的儿子,仍旧同意女儿和代尔那结婚。一七八九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侯爵之家已经受到惩罚。代尔那早已放弃财产与贵族头衔。1792年,代尔那在法国被捕,落入革命者得伐石夫妇手中,而得伐石太太就是与厄弗里蒙地侯爵有深仇的狄尔斯。代尔那被判处死刑。卡尔登与代尔那面貌相似,冒名顶替,救出代尔那。医生一家安全离开巴黎时,卡尔登从容地上了断头台。作品表现出作者博爱和宽恕一切的观点。与狄更斯过去的作品比较起来,这部小说中幽默的笔调减弱,占优势的是忧郁感伤的情绪和紧张的戏剧性情节。

北大哲学课

北大哲学课

《北大哲学课》包括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两部分,以北大著名哲学教授们的教学指导为方向,涵盖古今中外哲学理论的经典篇目。中国哲学部分,收录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的部分篇目,以及后期哲学家的主要观点的篇章,凝结中国哲学之精髓。西方哲学部分,也以时间顺序记录了从古希腊时期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叔本华、尼采等西方哲学代表人物流光溢彩的哲学长卷。收录其主要理论经典篇目,囊括西方哲学之精华。

明堂灸经

明堂灸经

针灸著作。旧题西方子撰。八卷。系参照《铜人经》、《千金方·明堂三人图》、《外台秘要》诸书编辑而成。约成书于北宋年间。主要论述全身腧穴的灸法主治。以图为题,分别载列正人头面、胸膺、腹肚、手足图,伏人头、手足图,侧人头颈、胁、手、足图等。详叙经脉走行、腧穴分布,并说明取穴法、灸法、禁忌以及主治病证。共载腧穴三百五十二个。腧穴收载较全,论述条分缕析,简明扼要。且腧穴名下多有注解,佐以图示,是一部较早灸法专书。因王焘曾力言误针之害,故《四库提要》曰:“此书言灸不言针,盖犹焘意也。”收载资料颇多,保存了部分已佚古籍内容。有元熊氏卫生堂刻本,光绪十年(1884)钱塘丁氏据山西平阳府本校刊本附校勘记一卷。

玄都律文

玄都律文

玄都律文,早期天师道重要戒律之一,约出于南北朝后期,疑即北周武帝时京师玄都馆道士编集。原书卷数不详,北宋《崇文总目》着录《玄都律编》八卷;南宋《秘目》着录《玄都律》十五卷;《通志‧艺文略》着录《玄都律》二十五卷。今《正统道藏》本仅存一卷,收入洞真部戒律类。残本辑录道教戒律,分为六品,即:〈虚无善恶律〉 〈戒颂律〉 〈百药律〉 〈百病律〉 〈制度律〉 〈章表律〉律文主要宣扬善恶报应观念,劝导道教信徒遵守道门律例,行善济世,去除恶行。书中所谓「百病百药」,非指一般疾病药物,而是指道德行为之病(如好色无德、见物欲得等),以及救治之法(如恬淡无欲、好生恶杀、不多聚财等)。又宣称人有善行则天降福佑,后世为神仙真人;人有恶行则天降灾病,后世没为奴婢。凡违律者,上天皆罚减其寿算。据《三洞珠囊》、《要修科仪戒律钞》等唐宋道书引文,《玄都律》原本至少应有二十品,包括〈三会律〉、〈开辟律〉、〈职治律〉、〈上章律〉、〈立身行道律〉、〈入治律〉等等。二书所引律文近百条,多不见于今《正统道藏》本。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撰人不详,出於南北朝复期。原本七卷,现存五卷五品。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非完本。《真诰》引用此书。吉冈义丰《六朝道教の种民思想》(《日本中国学会报》第16集)推测该经撰于宋齐之际。太上道君劝人服药、入定、守一、服符、诵经。

蔡宽夫诗史

蔡宽夫诗史

诗话著作。宋蔡居厚撰。蔡居厚(?—1125),字宽夫,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擢进士第,累官吏部员外郎。徽宗大观初拜右正言,后进右谏议大夫,改户部侍郎,坐事罢官。蔡京再相,起知沧、陈、齐三州,加徽猷阁待制,徙汝州。久之,知东平府,复以户部侍郎召,未至。《蔡宽夫诗史》亦称《诗史》,《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二卷。原书久佚,而《诗话总龟》、《诗人玉屑》、《竹庄诗话》等多所称引。罗根泽辑得一百一十二则,郭绍虞辑得一百二十五则。书中内容以记事为主,稍涉评论。其诗学见解,大抵主教化而又尚气韵,故鄙薄晚唐诗,认为“晚唐人诗多小巧,无风骚气味”,“气韵甚卑”;称许浑诗虽“诗格清丽,然不干教化”;称聂夷中诗虽“有《三百篇》之旨”,“又太拙直矣”。于宋代诗人,书中则多所称引,不专主一家。有《宋诗话辑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