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翥

- 姓名:张翥
- 别名:字仲举,号蜕庵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晋宁襄陵(今属山西)人
- 出生日期:1287
- 逝世日期:1368
- 民族族群:
张翥[zhù](1287~1368) ,字仲举,号蜕庵,晋宁襄陵(今属山西)人。年轻时豪放不羁,好蹴踘喜音乐,后闭门读书,昼夜不辍。先从江东大儒李存学,对理学多所研究。后师从仇远,以诗文知名一时。至正初,因同郡傅岩起之荐,召为国子助教,不久退居淮东,起为国史院编修官,与修辽、金、宋三史,历应奉、修撰,迁太常博士,升礼仪院判官,又迁翰林,历直学士、侍讲学士,以侍读兼祭酒,除集贤学士,以翰林学士圣承旨致仕,封潞国公,至正二十八年(1368)卒,年八十二。张翥善诗、文、词,而文不如诗。其写作态度十分认真,释来复称他“造语命意,一字未曾苟作”(《蜕庵集序》),又说他论诗主张发乎性情,出于自然,不假雕琢工巧。他还主张学而有变,有自己的“风度”。他的学不主一家,也不专主唐,而是广泛学习。王士禛《居易录》认为张翥古今诗皆有法度,与赵孟頫,马祖常、范梈、揭傒斯相伯仲。内容方面,“以一身历元之盛衰,故其诗多忧时伤乱”之作(见《四库全书总目》)。他最为出色的是律诗,如《登金山吞海亭了公请赋》、《赋中书左曹小瀛州》,被胡应麟《诗薮》评为“全篇整丽,首尾匀和”。胡又称赞他的五律“雄浑悲壮,老杜遗风,有出四家上者”,但其中写景之作表现出的是冲淡或清峭的风格,他的古体诗也伉爽可诵。张翥诗歌的忧时伤乱不少是有感于元王朝统治的岌岌可危,如在“东南无地不红巾”的背景下写的《寄浙省参政周玉坡》,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说:“夫翰院词臣而寓言如此,则感时之意诚可知矣。”这方面的作品可说是为元王朝所唱的挽歌,也反映了他忠于元室的立场,他还曾作《忠义录》(已佚),表彰为元王朝而死者。他的《漷农叹》、《书所见》等描写了当时民生凋弊的现实。他还写有一些模仿民歌的作品,不避“鸡飞狗走”这样的俗语。在有元一代,张翥是一流词人,《元史》称他“长短句尤工”,陈廷焯在元词人中独推张氏,甚至认为他是元词的中流砥柱,说:“仲举词树骨甚高,寓意亦远,元词之不亡,赖有仲举耳。”(《白雨斋词话》)他与格律派词人一样,精通音律,当他从仇远学时,便“尽得其音律之奥”。清四库馆臣指出他的词“有南宋旧格”,梁廷楠《莲子居词话》也说他“出南宋而兼诸公之长”,张词主要是宗姜夔、吴文英,词风婉丽,他的[绮罗香·雨中舟次洹上]被认为是直逼姜夔词风的作品,明末卓人月评他的[六州歌头]《孤山寻梅》有“飞鸿戏海,舞鹤游天”之势,也是指词风的飘逸清妙而言。他也有一些效辛派词人的作品,但他学的是辛词中旷达乃至消极的一面,缺乏慷慨苍凉之调。有《蜕庵诗集》、《蜕庵词》。生平事迹见《元史》卷一八六、《两浙名贤录》卷四六、《宋元学案》卷九三、《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一一。按:金明昌、承安间也有一张翥,字仲扬。刘祁《归潜志》称其诗多浮艳,“诸书援引为一人,非也”,说见《宋元学案》卷九三《静明宝峰学案》云濠按语。
猜你喜欢的书
三十年战争史
研究英格兰内战、清教徒革命权威学者塞缪尔·罗森·加德纳的代表作品,哈布斯堡家族欧洲霸权终结、法兰西欧洲霸权建立的全景式记录。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是如何从波希米亚革命阶段(1618—1624)一步步发展到丹麦参战阶段(1625—1629)、瑞典参战阶段(1630—1635)与全欧混战阶段(1636—1648)的?这场几乎囊括整个欧洲的大战是如何从宗教战争蜕变成争霸战争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如何在波旁王室与哈布斯堡王室厮杀中应验的?杰出的军事家到底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战后格局为什么不能长久维系和平而只是更大战争爆发的休养生息期?
光绪彰武县乡土志
地方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唐宗源修,无序文。依清末部颁乡土志例目编纂,内容简略。约四千二百字。分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 山、 水、 道路、物产、商务十五目。是为彰武最早的志书,有参考价值。沈阳市图书馆藏呈送本。
太玄真一本际妙经
简称《本际经》。据唐释玄嶷《甄正论》云:「《本际》五卷,乃是隋道士刘进喜造,道士李仲卿续成十卷」。现《正统道藏》本仅残存此经第二卷〈咐嘱品〉,收入太平部。另据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着录,敦煌遗书中有唐代《本际经》抄本一百零二件。经整理校勘,基本可恢复原书十卷旧貌。此经是隋唐道教重要论著。经文乃元始天尊与法解、妙行、天真皇人、正一真人等仙真相互问答,宣讲道教义理及教法。每说一段后,附录偈文一首。其内容颇广泛,涉及因果宿缘、功德行业、科仪戒律、修行阶次、炼养方法等各方面,而归本于开演本际真义,指示重玄体道之法。经文宣称《本际经》为道教真一不二法门。谓大道超乎有无,自然空寂,无根无本,无祖无宗。「所言道者,通达无碍,犹如虚空。非有非无,非愚非智,非因非果,非儿非圣,非色非心,非相非非相。即一切法亦无所即。何以故?一切法性即是无性,法性道性俱毕竟空,是空亦空,空无分别。」道体既然空寂,则所谓万物众生归根返本,实无根可归,无本可返。众生不了此义,而于无法中生出法想,不空中生出空想,「妄造诸法,计我及物,故名生死,不得道真」。作者有感于此,故提出修仙体道应先破心想幻相,既不滞有,亦不执无,有无兼忘,乃至于忘亦忘,是即兼忘重玄之道。故经文曰:「一切凡夫从烟蕴际而起愚痴,染著诸有,虽积功勤,不能无滞,故使修空,除其有滞。有滞虽净,犹滞于空,常名有欲,故示正观,空于此空。空有双净,故曰兼忘,是名初入正观之相。」又称:「正观之人前空诸有,于有无著;次遣于空,空心亦净,乃曰兼忘……如是行者,于空于有,无所滞著,名之曰玄;又遣此玄,都无所得,故名重玄,众妙之门。」此兼忘重玄之道即为修道之最高境界。本书对隋唐道教重玄哲学思想有重要影响。
劝世修理坟墓文
我曾经这样想,屋子房舍为世间人的住所,而坟墓则是已死去人的家园,如果瓦破损而屋顶漏雨,或者墙体坍毁,致使风雨飘洒进房子里,在世间生活着的人就没办法安心居住,那么墓穴土地塌陷,棺椁开裂,蚊子和虫子纷纷钻入,死者又怎么能得到安息呢?
养吉斋丛录
清吴振棫编纂。吴振棫,字宜甫,号仲云。浙江钱塘 (今杭州市) 人。嘉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云南总督。其所书共36卷,中有丛录26卷、余录10卷,记述同治以前清代宫廷和行政机构的典章制度。是书不分纲目,以事为类,按次序对八旗源流、内阁、六曹、行省、武备、科举以至宫闱、苑囿、巡狩等事例一一列举,记录下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如清初圈占民地的地亩数据、大臣的满汉缺分、理藩院公文书处理和雍正年间任官不尽按制度的记载,有的为 《清史稿》或《清会典》 等未加详载,有的则记有异同,因此是书是深入考查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书籍。是书卷11记述仁祖(嘉庆) 六旬寿典的规模、经过,卷12记列圣庙号、列圣尊谥、列后尊谥和妃嫔、王公、贝勒的谥号,卷13、卷14记在养心殿举行的开笔之典、立春日在延庆殿举行的帝王的九叩迎春仪、二月朔日在坤宁宫举行的立竿祀神仪和四月八日浴佛、中秋祭月、重华宫茶宴、冰嬉等宫中礼俗和游戏,卷15记宫中各种宴请,卷16记帝王巡幸,卷17记各宫各殿的位置、用途,卷18记西苑宫殿等,这些都是清代宫廷和建筑的直接资料,与是书所载的清宫春联、进贡物品单、状元谢表格式等均可作为研究清宫室生活和礼仪规制的参考。是书取材谨严,不发议论,不采小说家言。间或采用一些传说,态度也很审慎。但其引用资料不标明出处。是书只有清光绪年间一种刻本,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根据此本校点,出版排印本。目前只有十七卷。
佛说楞伽经禅门悉谈章
佛教典籍。定慧译(撰?)。一卷。由序言及八段韵文组成。序言称:菩提达摩自南天竺携《楞伽经》至东都,求那跋陀罗译出,其经“文字浩瀚、意义难知。和尚慈悲,广济郡(群)品,通经问道,识揽悬(玄)宗。穷达本原,皆蒙指受。又嵩山会善沙门定慧翻出《悉谈章》,广开禅门,不妨慧学。不著文字,并合秦音。”八段韵文的主旨论述静心禅观,直进菩提。韵文领起时,句中、末尾常有音译词汇。据序文谓“彼与鸠摩罗什法师通韵,鲁留卢楼为首”,凡领起之音译均为该偈颂之韵脚,故当与音韵有关。此文究系由原文翻译,抑由中国僧人撰述,待考。P.2204末有题记:“天福陆年(941)辛丑岁十二月十九日,净土寺□比丘僧愿宗题迷头上小自后再堪知敦煌悬□公索。”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日本《大正藏》据P.2212、2204录文收入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