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之衡

- 姓名:许之衡
- 别名:字守白,号饮流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广东番禺人
- 出生日期:1877
- 逝世日期:1935
- 民族族群:
许之衡(1877—1935),曲学专家,音律学家。字守白,号饮流、曲隐道人,别署守白氏、冷道人,室名饮流斋,自号饮流斋主人,藏书处名环翠楼。广东番禺人。曾留学日本,从日本明治大学毕业后,到北京住仙城会馆,与李释戡、梅兰芳、刘喜奎等交往,写了传奇剧《霓裳艳》和词集《守白词》。当时适逢吴梅在北大主讲词曲,他即与吴梅订交而习曲,以亦师亦友之谊朝夕相处。据唐圭璋《回忆吴瞿安先生》记载:“先生在北京大学时,许之衡也从先生研究曲学。许先生每将平日读曲疑问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到先生寓所,请先生一一解答。如此日久,许先生就写成曲学讲稿《曲律易知》。”(1984年第1期《文教资料简报》)吴梅曾将《曲律易知》作为《曲学通论》的《续编》刊行,并为许氏此书写了序言。1922年9月吴梅到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后,北京大学的戏曲史课程,就推荐许氏接教。此后,许氏被正式聘为北大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词曲研究导师。许氏爱好昆曲,1933年参加刘半农、傅惜华组织的北平昆弋学会。许氏著有《中国音乐小史》、《曲律易知》、《声律学讲义》、《戏曲史讲义》、《中国戏剧研究讲义》、《饮流斋说瓷》等。他平生喜好收集昆班艺人的串演本,自加校订精抄,称为“饮流斋本”,或称“许校本”,曲界视为珍品。例如李玉《太平钱》传奇,《古本戏曲丛刊》三集的本子只有二十七出,但饮流斋本有二十九出,较为完整。他突发心脏病逝世后,各本大多为傅惜华碧蕖馆收藏。
猜你喜欢的书
日讲易经解义 [四库本]
清牛钮等撰。十八卷。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内府刊本。此书系牛钮等奉敕而撰,为御前侍讲所用之本。书前有康熙所制《序》一篇,谓“以经学为治法”,已括此书宗旨。是书采宋以来奏进讲义体例。其书反对拘泥章句,株守一偶,“推奇偶者言天而不言人,阐义理者言心不言事”,提出“以经学为治法”之说(康熙)。康熙于《易》喜朱熹之学,于是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体,参择诸家之说足以阐发《本义》者撰为此书,以为经筵讲读之用。
俗说
轶事小说集。南朝梁沈约作。原三卷。已佚。今存佚文五十余条,记东晋宋齐名人遗闻轶事。沈氏《俗说》主要记东晋和南朝宋社会上层人物佚闻杂事,内容相当杂繁琐碎。有的写妒妇美妾的新奇轶事,有的写士人之间的调笑戏谑和庸俗无聊的日常生活,只为博得读者一笑而已,其思想价值和史料价值相对较小。大约成书于南朝齐、梁年间。当时以此名书的有两种。《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类著录: “《俗说》三卷,沈约撰,梁五卷。”又小说家类《世说》刘孝标注本下附注: “梁有《俗说》一卷,亡。”清马国翰据此以为后者为刘著。两书均已散佚。今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一卷,题沈约撰。鲁迅《古小说钩沉》本,不分卷,不题撰人,然《中国小说史略》以其佚文属沈约。两辑本均为五十二条,其中只有四条互异。
闽中纪略
本书不分卷,题“野史氏落帽生许旭撰”原书无序,末有吴江沈楙惠跋;今本改跋作序,移置卷首。清康熙十二年十月,作者以幕友身分,随福建总督范承谟(觐公)由浙之闽(范由浙抚擢闽督);次年适逢三藩事变,范以身殉,旭以先归幸免。所纪闽中情况,均在事变之前;但范、耿(靖南王耿精忠)间之猜忌及变乱之形象,已显而可见。书中颇多涉及台湾郑氏(经),例如:‘郑氏虽在海外,然制府亦有间谍在彼,时时驰至’。又如:‘余一日偶见一小册,内书:东宁国,……文武宥陈永华、冯锡范、薛进忠、柯平、洪磊诸人,俱材能知干。新建天兴、万年二州以及各县城郭濠堑、军器储偫,事事修整、时时讨练,势非一日忘中国者。明室子孙崇养在彼者甚众,而无一人任事权;年号至今尚称“永历”’。凡此当年记载,极具史料价值。
书鲍忠壮公轶事
同治九年庚午冬,世父寅臣公,方为尚书主事,假满入都。季父冬森太守是年领乡荐,以计偕携余同行,舟泊夔门,谒鲍忠壮公于里第。时爵府初落成,余与从兄培芝孝廉,年甫六七龄,入谒爵夫人。长公子鹤年,长余昆季数岁,相与上下游观,台池清丽,亭榭参差,花鸟竹树,雅称其江山。忠壮公貌不逾中人,温温闲雅,双颧骨峙,奇拔入鬓间。余时齿尚稚,但闻忠壮公定江南,扫平发逆,推中兴名将,于战阵间形势方略,都未能耳食也。越十年,光绪己卯之冬,余及培芝兄,年均十五六,执贽铜梁主政陈世五先生门下,因随反蜀。先生故与忠壮公交契,时撰述《霆军纪略》一书,草创未就,蓬窗灯火,丹黄并下,大率依据曾湘乡、胡益阳奏牍函札中论定者为断。
论语集注
南宋朱熹撰。十卷。此书大略本程氏学,通取注疏古今诸儒之说,间断以己见。其编著历四十多年。早在当朱熹年三十四岁时,就编成《论语要义》,其本不传。至四十三岁,复取二程、张载及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焞、周孚先等十二家之说,荟萃条疏,名曰《论孟精义》。其后,又约其精粹妙得本旨者为《集注》,又疏其所以去之意为《或问》。时年朱熹四十八岁。《论语集注》之最后定稿,虽征引诸家,自汉以下,凡三十余人,但其自出心裁,无所羁牵,于二程门下诸人,多所摒弃。而所引诸家,亦或因其说有病,而于增损改易。《集注》之作,考据与义理并重;固然重义理发挥,但也注意文字训诂,而不拘泥于名物训诂。后与《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孟子集注》合刊,名为《四书集注》。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临济宗旨
全一卷。宋代僧觉范惠洪(1071~1128)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惠洪援引古德、尊宿之提唱,阐论三玄三要、十智同真、四宾主等法要,以导引学人悟得临济宗之特殊宗旨。

![日讲易经解义 [四库本]](/d/file/books/80694e4d268e536b31078391304650f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