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坡

- 姓名:张竹坡
- 别名:名道深,字自得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彭城(江苏徐州)人
- 出生日期:1670
- 逝世日期:1698
- 民族族群:
张竹坡(1670—1698) 中国清代的小说评点家。名道深,字自得,竹坡是他的号。彭城(江苏徐州)人。张竹坡对《金瓶梅》作了评点,题为《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行。据张竹坡自己说,他评点这部小说的时候,刚刚二十六岁。
张竹坡的政治思想是比较保守的。他对于维护封建伦理相当热心。这使得他在评点中加进了不少陈腐一的说教(例如“苦孝说”之类)。另外,张竹坡也喜欢抓住书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作牵强附会的引申,往往变成烦琐的文字游戏,令人生厌。这些都是应该予以剔除的糟粕。但是,透过那些陈腐的、烦琐的议论,张竹坡却给当时的读者吹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张竹坡认为,《金瓶梅》是一部“泄愤”之书。所谓“泄愤”,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黑暗面的批判,而且是对于社会道德风尚的批判。张竹坡指出,《金瓶梅》对社会的生活面的描绘,有一个过去小说所没有的新的特点,即由“一家”而及“天下国家”,通过对西门庆这一个家庭,通过它的左右上下前后的联系,来描写当时整个社会的黑暗的、污浊的一面。张竹坡对于《金瓶梅》的独特的美学风貌作了深刻的概括。他指出,《金瓶梅》和《西厢记》不同,它不是一篇花娇月媚文字,而是一篇市井文字。《金瓶梅》和《水浒传》不同,它不是以传奇性的情节来吸引人,而是以对于平凡的世俗生活的细微、真实的描写来吸引人,同时,它的主要角色不是正面角色,不是英雄、义士、贤相、名将,而是反面角色,是一批恶人、小人、狂人、不是人的人。张竹坡对《金瓶梅》这种美学风貌的概括和肯定,反映了明代后期开始出现的人文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潮流,显示了中国古典小说向近代小说转变的趋向,也显示出中国古典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变的趋向。在人物塑造方面,张竹坡十分强调人物的个性化。他的贡献主要有两点。第一,关于人物塑造的出发点。照张竹坡的看法,作家塑造人物,不是从抽象的人的定义出发,不是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出发,而是要从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出发,要从每一个人本身的“情”“理”出发,要从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出发。这是一个新的美学主张。它促使作家挣脱抽象的绝对的道德概念的束缚,把注意力转向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努力发掘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在作品中表现人性的全部丰富性的复杂性。这在当时显然带有思想解放的意义。第二,关于人物个性化的内涵。从叶昼到金圣叹,都强调人物描写的个性化,但是对个性化的内涵,他们并未做深入的阐发。张竹坡进了一大步。照张竹坡的看法,人物描写的个性化,就是要写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情理,而每一个人心中的情理,就是人和人的关系,就是人和人的亲疏厚薄、浅深恩怨,简单说,就是“人情”。张竹坡认为,《金瓶梅》凡有描写,“莫不各尽人情”,正因为各尽人情,才能“现各色人等”,即塑造出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果说,叶昼提出“逼真”、“肖象”、“传神”等范畴,着重点是在于人物形象的真实性,金圣叹提出“性格”这一范畴,着重点是在于人物形象的独特性,那么张竹坡突出“人情”这个范畴,着重点就在于人物形象的社会性。正因为如此,张竹坡也就十分强调作家的生活基础。他在《金瓶梅读法》中说:“作《金瓶》者,必曾于患难穷愁人情世故,一一经历过,入世最深,方能为众脚色摹神也。”这比金圣叹讲的“格物”,显然进了一大步。过去中国学术界对于小说评点有一种传统的偏见,因此张竹坡几乎不为人们所知。近十年来,随着学术界对小说评点的日益重视,张竹坡的小说美学也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张竹坡的论文和著作也逐渐增多。
张竹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苏镇舞会
《苏镇舞会》以婚姻问题为题材,但着意于反映法国大革命以后贵族阶级经济力量的衰落和等级门阀观念的日趋破产,当时比较明智的贵族都纷纷与资产阶级联姻,以维持和加强自己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实力地位,谁若死抱住阀阅世家的旧观念,反而会成为人们的笑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中的德·封丹纳小姐认为贵族公子应有的各种优点,在她周围的世家子弟中竟无一人具备,而集中了这一切优点的理想人物,却恰巧是个在商店里站柜台的人,日后发了大财,成为她梦寐以求的贵族院议员。这一情节的安排,意味深长,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人间喜剧前言》中所谈到的“杂货商确实当上了贵族院议员,贵族有时却沦落到社会底层”的论断。
正一威仪经
一卷。收录正一派讲经受职诸法仪则一百三十二条。凡法服、入靖、启奏、读经、讲经、事师、奉斋、受戒、忏悔、礼拜、烧香、燃灯、鸣钟、鸣磬、章奏、醮请、法具、食器、器用、居处、卧具、屨履、井泉、用水、饮食、动止、遊行、住观、死亡,共二十九事。对正一道士入道受戒以及生活起居诸事均订立规范,依科奉行。收入《道藏》第564册。
春风回梦记
小说描写旧家少爷陆惊寰与卖唱女如莲之间的爱情悲剧。如莲为能与陆惊寰结婚,决定先下海到妓院为母亲赚取养老费,再同惊寰结婚。惊寰为尊父命迎娶一位传统女性,但他心里真正爱着的人是如莲。新婚之夜,惊寰来到妓院与如莲幽会,被惊寰表哥若愚发现。为了让惊寰放弃如莲,若愚弄出几条计策让如莲远离惊寰,但若愚却不晓得,他所伤害的如莲,却是他同父异母的妹妹。如莲决定成全惊寰,决定远离他。后来,惊寰得知如莲的一片苦心,决定迎娶她做妻子,但为时已晚,如莲竟因思念惊寰而死。不久,惊寰的妻子也因病故去。伤心欲绝的惊寰只得给如莲和自己的妻子合出了一场大殡……
幻中游
一名《新刻小说幻中游醒世奇观》。中篇小说。清佚名撰。四卷十八回。此书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大塚高秀《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改定稿》、谭正璧《日本所藏中国佚本小说述考》著录。书写明代史实,反映魏忠贤专权,刚直不阿的石峨一家的悲欢,其中忠臣孝子、烈女节妇、良师信友、义仆贤妓、无不悉备、俾看官可以启其善念,遏其邪心,较之偷香窃玉之态,闺阁床笫之言,大有异处。
圣祖仁皇帝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军事史书。清温达等奉敕撰。温达,姓费莫氏,满洲镶黄旗人。累官文华殿大学士,纂修政治典训,任总裁官。是书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凡四十卷。所记皆康熙皇帝三次率军平定噶尔丹叛乱事:康熙十六年(1677年),厄鲁特·噶尔丹奉表入贡,康熙赐敕谕,与喀尔喀修好;后来噶尔丹投敌叛国。三十五年(1696年),玄烨亲率六师远征,九月再征塞北,次年二月再次出兵,及至十月,乃廓清大漠、威定边陲,得策妄阿拉布坦献噶尔丹之尸,完成清统一大业。书前载《御制纪略》一篇,书后附告成太学及勒石记功碑文。今存康熙四十七年刻本、1971年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国方略丛书》影印本。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
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三部不动使者之仪轨。佛为执金刚,说念诵悉底哩真言成就事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