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坡

- 姓名:张竹坡
- 别名:名道深,字自得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彭城(江苏徐州)人
- 出生日期:1670
- 逝世日期:1698
- 民族族群:
张竹坡(1670—1698) 中国清代的小说评点家。名道深,字自得,竹坡是他的号。彭城(江苏徐州)人。张竹坡对《金瓶梅》作了评点,题为《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行。据张竹坡自己说,他评点这部小说的时候,刚刚二十六岁。
张竹坡的政治思想是比较保守的。他对于维护封建伦理相当热心。这使得他在评点中加进了不少陈腐一的说教(例如“苦孝说”之类)。另外,张竹坡也喜欢抓住书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作牵强附会的引申,往往变成烦琐的文字游戏,令人生厌。这些都是应该予以剔除的糟粕。但是,透过那些陈腐的、烦琐的议论,张竹坡却给当时的读者吹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张竹坡认为,《金瓶梅》是一部“泄愤”之书。所谓“泄愤”,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黑暗面的批判,而且是对于社会道德风尚的批判。张竹坡指出,《金瓶梅》对社会的生活面的描绘,有一个过去小说所没有的新的特点,即由“一家”而及“天下国家”,通过对西门庆这一个家庭,通过它的左右上下前后的联系,来描写当时整个社会的黑暗的、污浊的一面。张竹坡对于《金瓶梅》的独特的美学风貌作了深刻的概括。他指出,《金瓶梅》和《西厢记》不同,它不是一篇花娇月媚文字,而是一篇市井文字。《金瓶梅》和《水浒传》不同,它不是以传奇性的情节来吸引人,而是以对于平凡的世俗生活的细微、真实的描写来吸引人,同时,它的主要角色不是正面角色,不是英雄、义士、贤相、名将,而是反面角色,是一批恶人、小人、狂人、不是人的人。张竹坡对《金瓶梅》这种美学风貌的概括和肯定,反映了明代后期开始出现的人文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潮流,显示了中国古典小说向近代小说转变的趋向,也显示出中国古典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变的趋向。在人物塑造方面,张竹坡十分强调人物的个性化。他的贡献主要有两点。第一,关于人物塑造的出发点。照张竹坡的看法,作家塑造人物,不是从抽象的人的定义出发,不是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出发,而是要从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出发,要从每一个人本身的“情”“理”出发,要从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出发。这是一个新的美学主张。它促使作家挣脱抽象的绝对的道德概念的束缚,把注意力转向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努力发掘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在作品中表现人性的全部丰富性的复杂性。这在当时显然带有思想解放的意义。第二,关于人物个性化的内涵。从叶昼到金圣叹,都强调人物描写的个性化,但是对个性化的内涵,他们并未做深入的阐发。张竹坡进了一大步。照张竹坡的看法,人物描写的个性化,就是要写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情理,而每一个人心中的情理,就是人和人的关系,就是人和人的亲疏厚薄、浅深恩怨,简单说,就是“人情”。张竹坡认为,《金瓶梅》凡有描写,“莫不各尽人情”,正因为各尽人情,才能“现各色人等”,即塑造出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果说,叶昼提出“逼真”、“肖象”、“传神”等范畴,着重点是在于人物形象的真实性,金圣叹提出“性格”这一范畴,着重点是在于人物形象的独特性,那么张竹坡突出“人情”这个范畴,着重点就在于人物形象的社会性。正因为如此,张竹坡也就十分强调作家的生活基础。他在《金瓶梅读法》中说:“作《金瓶》者,必曾于患难穷愁人情世故,一一经历过,入世最深,方能为众脚色摹神也。”这比金圣叹讲的“格物”,显然进了一大步。过去中国学术界对于小说评点有一种传统的偏见,因此张竹坡几乎不为人们所知。近十年来,随着学术界对小说评点的日益重视,张竹坡的小说美学也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张竹坡的论文和著作也逐渐增多。
张竹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经济类编
《经济类编》100卷。明人冯琦编撰。冯琦未编完即去世,由其弟冯瑷和弟子周家栋、吴光仪等稍加排纂,删定而成。《经济类编》全书分为23类。其性质、体例,大致与《册府元龟》相近。但《册府元龟》只录事迹,此书兼收文章;《册府元龟》仅据史传,此书则诸子百家,无所不包。虽兼容并收,内容略嫌庞杂,但征引材料丰富而又谨严。其体例、内容,均比一般明代类书为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史称琦明习典故,学有根柢,此亦可见一斑。惟此书既非琦手校,其间所录诸条,瑗等有所损而弗能益,故或详或略,不尽均齐;又离析合并,未必一一得琦本意,故分隶亦间有参错。然网罗繁富,大抵采自本书,究非明人类书辗转裨贩者比。惟编内所收皆义属正大。而道术类中有神妖诸琐说,物类中有宝鼎琴酒诸琐事。概以体例,颇属芜杂。是则尺璧不免于微瑕,大木不免于寸朽,分别观之可矣。”全书分为23类,即帝王、政治、储宫、宫掖、臣、谏诤、铨衡、财赋、礼仪、乐、文学、武功、边塞、刑罚、工虞、天、地、人伦、人品、人事、道术、物、杂言,可谓“采摭繁富,颇为赅洽”。[改]
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
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唐末道士杜光庭编。醮祭天地诸神齐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唐末杜光庭删定。述皇帝依科式向四方九天帝君、九地和太一元君普忏一切罪过。
急救良方
医方著作。二卷。明 ·张时彻辑。刊于1550年。本书系作者据佚名氏《急救方》书中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加以增删订正而成。内容以急救为主。专门汇辑各科简便急救验方。分五绝死、虚劳、诸风、伤寒时疫、中诸毒、诸虫蛇伤、头痛、咽喉、心病、腹痛等39门,录方约900首。是明代为数不多的急救验方书。与《摄生众妙方》合刻问世。
比目鱼
传奇作品。清李渔撰。二卷,三十二出。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乃十种之一,约康熙年间成书。作者所著小说《连城璧》中《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即述其事。此剧写书生谭楚玉浪游吴越间,与女演员刘藐姑一见倾心,为接近她而入班学戏。藐姑知谭为己而甘为“贱业”,颇感动,决心嫁他。两人分别演生旦二角,在戏台上通过曲文互订衷情,做了“场上夫妻”。同时土豪钱某对班主威胁利诱,想买藐姑做妾,即将迎娶。藐姑不从,遂借在水上演《荆钗记》演至玉莲抱石投江一出时,慷慨陈词痛斥钱某,之后真的纵身投水。楚玉对众说明二人相爱实情,亦投水殉情。两人化为比目鱼,并游至严陵,为已退隐的原平寇将领慕容介捞救,复化为人而成亲。后谭生赴试及第,平寇立功,并为慕容的被诬昭雪,复与藐姑团聚。作品写戏中男女真挚爱情,生活气息浓厚,对社会黑暗有一定揭露,构思亦新巧。
李宗仁回忆录
自传体回忆录。作者李宗仁。此书是作者寄居美国期间,于1958年至1962年写成的。1980年广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校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56万字,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记叙了李宗仁自童年时代直到出任国民党政府总统这数十年的亲身经历。作者回顾了统一广西、讨袁护国战争、北伐战争、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矛盾。是一部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史料。作者还通过其切身体验,对国民党在大陆的大溃败作了深刻的历史的分析。作品采用整齐规则的带有文言色彩的语句写成,简洁利落。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一卷,宋慧简译。舍卫城僧伽罗摩长者之子,往昔屡出家,今第七次于释迦佛之所出家学道。佛为授止观之法。彼直证阿罗汉。佛言我弟子中降伏魔者,以僧伽罗摩比丘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