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婴

- 姓名:韩婴
- 别名:又称韩生、韩太傅
- 性别:男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前200年
- 逝世日期:约前130年
- 民族族群:
韩婴(约前200年-约前130年),又称韩生、韩太傅。汉代经学家,思想家。燕人。汉孝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官至常山太傅。汉初,讲授《诗经》者有鲁、齐、韩三家,后均被列为学官,韩诗一派的创立者即韩婴。韩氏亦以《易》授人,但传于外的只是《诗》。武帝时,韩氏曾与董仲舒在帝前论争,“其人精悍,处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韩氏生卒年不详,大抵与董仲舒为同时代人。韩氏的人学思想主要是强调人事的作用。至于人本身,则认为人无礼则不生,“在人者莫明乎礼义”。因此,他虽以为人之性善,以为天之生人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但如得不到圣人扶携,内部充实以道,就不会成为君子,韩氏的人学思想,深受荀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韩诗外传》还保存了一些重要的史料。其近刊本有许维遹的《韩诗外传集释》。
(1)万物有灾,人妖可畏 韩婴的天人关系论虽有独特见解,但论述并不畅达。他首先肯定人之命在天,人所受者乃天之命,所以,追寻天命之原便不会惑于祸福。天命有种种显示,所谓“人事备乎下,天道应乎上”,国无道之时便会有飘雨厉疾,暴雨折木,人民多生疾病,五谷严重歉收。他还认为,妖祥为祸福之先兆,但是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来。无论天象或自然现象如何显现人事,只要人能把握自己的行为,结果亦会是人之所愿。正是在此基础上,韩氏又认为,自然界之怪现象,乃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这是任何时代都有过的。但是,只要上明政平,有多少怪现象都不应畏惧。“万物之有灾,人妖最可畏”。人妖就是人间的悖乱行为,比如,枯耕伤稼,政险失民,寇贼并起,礼义不修等。总之,万物之怪,可以弃而不治,但礼义道德,却须切磋而不舍,因为人事才是祸福或成败的关键。
(2)养气治性 韩婴认为人之贵莫如气。人得气则生,失气则死。气不可求之于外,只可求之于内,所以,治气者必养性、养心。养性的首要之点是忘我,不以我为主,所谓“灭迹于人,能随天地自然,能达到忘家、忘身的程度,才可以养身和养志,而只有善辨于此,才可寿比彭祖。治气养心之术的另一关键是受礼的约束。礼的作用是使人不以物害性。圣人之性缘礼而不迷。人有六情,耳、鼻、口、目、身、衣,莫不欲好而憎恶。此六情,全失之则乱,尽从之亦乱。而“礼者,则天地之体,因人之情为人节文者也”,圣人因人之情以礼节之,从人之欲而以义制之,使情欲不得过度,以达到心术治,思虑得,怒喜时,起居而游乐,事时而用足。这种能自养的境界,亦应被善为政者所遵循。所谓善为政者,“循情性之宜,顺阴阳之序,通本末之理,合天人之际”。可见,治气养性之术,亦是着眼于天人关系的。
(3)论福祸荣辱 韩婴认为,“福生于无为,而祸生于多欲”,福祸的根本在于求利和求福,以至于利转为害,福变为祸。因此,只有不求利者才会无害,不求福者才会无祸。真正的求福者与利无关,而是只求为善。因为,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为善者又会得到尊荣,而作为士,深感耻辱的不是卑贱贫穷,而是忠、信、廉之不与,义之不立,名之不显,所以才有杀身以遂其行。这并不是说士就是喜欢死而厌恶生,或是喜欢贫贱而厌恶富贵,而是尊从了更有价值的原则。韩婴对福祸荣辱以及生死义利的认识,基本上还是儒家的。
(4)论孝 韩婴对“孝”的论述,有许多独到之处。他也赞成某些传统的孝论,比如为人臣不忠即为人子不孝,比如子为亲隐,虽有害于义,而法在其中等等。但是,韩氏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为人父者必怀慈仁之爱,这是做人父之道;而为人君者,若不知孝顺,则不能指望民之返本。在君与亲的关系中,他认为,可与君,不可与父,孝子不为;可与父,不可与君,孝子也不为,这说明君与父之间并非总是完全一致的。然而,韩氏的孝论亦有矛盾之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家贫养亲,不择官而仕”;另一个方面又主张,孝子之事亲,“不义之物,不入于馆”。这种矛盾,反映韩婴对儒家“孝”、“义”观念的统一企图。
韩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珍妮姑娘
长篇小说。美国德莱塞著。叙述一贫穷姑娘为助他人而牺牲自己的悲剧故事。女主人公珍妮生长在一个破产的手艺人家庭。在当洗衣工时,她被50多岁的参议员白兰德看中。后来哥哥被关进监狱,得到白兰德的营救。她为了感谢而愿意委身于他,并怀了孕。不巧,白兰德患急病死去,她成了“堕落的女人”。被父亲哈特赶出家门后,靠当女仆养活自己的女儿。其时又被年轻绅士凯恩看中。此后恰遇父亲受伤、失业,全家生活无着,她只好再次牺牲自己与凯恩同居。他们共同生活了10年,凯恩终因门第悬殊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为获得遗产,抛弃了珍妮,与阔太太基拉特结了婚。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的善良性格和高尚品质,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
洗冤集录译注
通称 《洗冤录》。宋代宋慈著。淳祐七年(1247年)成书。分5卷,前面有一个检验总论(《检复总说》),其后为验尸、验骨、验伤、中毒、救死方五部分。其下又分疑难杂说、初检、验骨、自缢、打勒死、假自缢、溺死、他物手足伤死、服毒、针灸死、验罪囚死、跌死、车轮拶死、雷震死、虎咬死、男子作过死、救死方、验状说等53目。系作者对当时传世的尸伤检验著作加以综合、核订和提炼,并参以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写成。对于检验死伤的征象,推定死伤的原因,以及检验的手续和方法等,论述较详。是中国古代法医学名著之一,曾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检验的准则。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医学专书、曾被译成荷、英、法、德、日等国文字。宋刊本已佚,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刊本。
温热逢源
温病类著作。清柳宝诒撰。三卷。宝诒字孙,号冠群,江苏江阴人。为人和厚好学,能文工书,尤长于医,擅治温热。苏、常一带,妇孺皆知。柳氏学验俱富,编撰有《柳选四家医案》、《惜余医话》、《素问说意》等书。因谓温病诊治之难,乃远绍经旨、典籍,旁摭前贤所论,参以己见,撰成此书。上卷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 中关于伏气化温之条文,博引各家精论,结合个人见解,详为注释。中卷选录吴又可《瘟疫论》、周禹载《温热暑疫全书》、蒋问斋《伏邪篇》、张石顽 《伤寒绪论》 中有关温热之条文,逐条评点,商榷辨正。下卷为作者对温热病理论的阐发,重点讨论伏气温病,其间附以验案以证其说。全书以伏气温病为中心,对其因、机、证、治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力倡邪伏少阴,独具只眼。论理精辟,辨证明晰,发展了伏气温病理论,是温病学重要文献。评论前人,时有武断之嫌,将吴又可所论之瘟疫亦视为伏气温病,是瑜中之瑕。此书原系未刊稿,后收编于《三三医书》 中,一九二四年刊行。另有一九五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续道藏》。此经包括《龟山丹皇飞玄紫文》、《上清始生变化玄箓》二篇,言思神之法。其内容文句与《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一书之上下二卷大致相同。盖是同书之不同版本。
大还丹金虎白龙论
原题苏门山隐士还阳子迷,出朴唐代。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众衍类。《新唐志》著录还阳子《大还丹金虎白龙论》。本书有跋,称 横峰先生永阳子杜希遁书先师药诀,赠大隐南阳公,时在唐僖宗 光启二年(886年)。本书题“苏门山隐士还阳子述”。述内丹术。 疑有房中术。
通关文
《通关文》是清代道教的著作。刘一明著。关为关口、关卡之意,言人生有如许 “要命关口,阻路大魔”,须关关打通,方可精进于大道,故名 “通关”。收入 《道书十二种》。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又号素朴散人,被褐散人,后人称之悟元老人。山西曲沃 (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为全真龙门派第11代道士,一生主要在甘肃榆中栖云山、兴隆山著述传教。著述甚丰,在世时即已陆续刊印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