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婴

韩婴
  • 姓名:韩婴
  • 别名:又称韩生、韩太傅
  • 性别: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前200年
  • 逝世日期:约前130年
  • 民族族群:

韩婴(约前200年-约前130年),又称韩生、韩太傅。汉代经学家,思想家。燕人。汉孝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官至常山太傅。汉初,讲授《诗经》者有鲁、齐、韩三家,后均被列为学官,韩诗一派的创立者即韩婴。韩氏亦以《易》授人,但传于外的只是《诗》。武帝时,韩氏曾与董仲舒在帝前论争,“其人精悍,处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韩氏生卒年不详,大抵与董仲舒为同时代人。韩氏的人学思想主要是强调人事的作用。至于人本身,则认为人无礼则不生,“在人者莫明乎礼义”。因此,他虽以为人之性善,以为天之生人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但如得不到圣人扶携,内部充实以道,就不会成为君子,韩氏的人学思想,深受荀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韩诗外传》还保存了一些重要的史料。其近刊本有许维遹的《韩诗外传集释》。


(1)万物有灾,人妖可畏 韩婴的天人关系论虽有独特见解,但论述并不畅达。他首先肯定人之命在天,人所受者乃天之命,所以,追寻天命之原便不会惑于祸福。天命有种种显示,所谓“人事备乎下,天道应乎上”,国无道之时便会有飘雨厉疾,暴雨折木,人民多生疾病,五谷严重歉收。他还认为,妖祥为祸福之先兆,但是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来。无论天象或自然现象如何显现人事,只要人能把握自己的行为,结果亦会是人之所愿。正是在此基础上,韩氏又认为,自然界之怪现象,乃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这是任何时代都有过的。但是,只要上明政平,有多少怪现象都不应畏惧。“万物之有灾,人妖最可畏”。人妖就是人间的悖乱行为,比如,枯耕伤稼,政险失民,寇贼并起,礼义不修等。总之,万物之怪,可以弃而不治,但礼义道德,却须切磋而不舍,因为人事才是祸福或成败的关键。


(2)养气治性 韩婴认为人之贵莫如气。人得气则生,失气则死。气不可求之于外,只可求之于内,所以,治气者必养性、养心。养性的首要之点是忘我,不以我为主,所谓“灭迹于人,能随天地自然,能达到忘家、忘身的程度,才可以养身和养志,而只有善辨于此,才可寿比彭祖。治气养心之术的另一关键是受礼的约束。礼的作用是使人不以物害性。圣人之性缘礼而不迷。人有六情,耳、鼻、口、目、身、衣,莫不欲好而憎恶。此六情,全失之则乱,尽从之亦乱。而“礼者,则天地之体,因人之情为人节文者也”,圣人因人之情以礼节之,从人之欲而以义制之,使情欲不得过度,以达到心术治,思虑得,怒喜时,起居而游乐,事时而用足。这种能自养的境界,亦应被善为政者所遵循。所谓善为政者,“循情性之宜,顺阴阳之序,通本末之理,合天人之际”。可见,治气养性之术,亦是着眼于天人关系的。


(3)论福祸荣辱 韩婴认为,“福生于无为,而祸生于多欲”,福祸的根本在于求利和求福,以至于利转为害,福变为祸。因此,只有不求利者才会无害,不求福者才会无祸。真正的求福者与利无关,而是只求为善。因为,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为善者又会得到尊荣,而作为士,深感耻辱的不是卑贱贫穷,而是忠、信、廉之不与,义之不立,名之不显,所以才有杀身以遂其行。这并不是说士就是喜欢死而厌恶生,或是喜欢贫贱而厌恶富贵,而是尊从了更有价值的原则。韩婴对福祸荣辱以及生死义利的认识,基本上还是儒家的。


(4)论孝 韩婴对“孝”的论述,有许多独到之处。他也赞成某些传统的孝论,比如为人臣不忠即为人子不孝,比如子为亲隐,虽有害于义,而法在其中等等。但是,韩氏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为人父者必怀慈仁之爱,这是做人父之道;而为人君者,若不知孝顺,则不能指望民之返本。在君与亲的关系中,他认为,可与君,不可与父,孝子不为;可与父,不可与君,孝子也不为,这说明君与父之间并非总是完全一致的。然而,韩氏的孝论亦有矛盾之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家贫养亲,不择官而仕”;另一个方面又主张,孝子之事亲,“不义之物,不入于馆”。这种矛盾,反映韩婴对儒家“孝”、“义”观念的统一企图。

韩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心静的力量

心静的力量

《心静的力量》是成功学鼻祖拿破仑希尔博士在84岁高龄写下的收官之作,他筹备了70余年,拜访了500多位美国成功人士,收集、整理、分析成功哲学之大成。 针对现代人面临的日益加剧的恐惧与困顿,希尔博士开始反思自己的心路历程,梳理之前的研究成果,并探究罗斯福、爱迪生、福特、洛克菲勒等人的成功轨迹。 他提出了心静的概念,挖掘内心潜在的力量,总结出16大心静方法论,强调坚持自我、克服恐惧、自我激励,也给出了非常具体的行动方案,促使每一位读者由心而始,让人生发生美好的改变!

在园杂志

在园杂志

笔记。共四卷。刘廷玑撰。作者根据康熙年间参加治理黄河时搜集的见闻记录成书。内容包括政事、服饰、饮食、医药、诗文等各方面。所记以清初为主兼及明代。卷首有作者自序和孔尚任之序,书中有关《金瓶梅》的资料有两则。一为王忬为严世蕃献画致祸事:王世贞父王抒藏有王维《辋川真迹》,严世蕃闻而索之。王以抚本献,为汤裱褙告发,后严借故将其“弃市”。这是王世贞作《金瓶梅》的附会传说在清代流行的一个佐证。一为卷二论《金瓶梅》的创作动机是“以淫说法”,劝人止淫,实非“秽书”,并对其“文心细如牛马茧丝”的艺术结构和人物刻划有较高评价。又对张竹坡及其评点作了评介。

钦定千叟宴诗

钦定千叟宴诗

三十六卷。此集乾隆五十五年(1790)奉敕编成。清康熙皇帝以海甸承平,咸登仁寿,曾以康熙元年(1662)召开嘉宴,以千叟为名。康熙四年(1665)正月六日,为张扬天下承平,海内一心之盛世,亲临赐宴,式继前规。儒臣排次成编,得诗凡三十六卷,多为颂扬之作。有《四库全书》本。

船山诗草

船山诗草

诗别集。清张问陶著。二十卷,补遗六卷。卷一为乐府十四章,卷二、三为《戊丁集》、《戊巳集》,卷四为《出山小草》,卷五为《松筠集》,卷六、七为《乞假还山集》上、下,卷八为《扁舟集》,卷九为《骡车集》,卷一○至一三为《京朝集》,卷一四为《奇零集》,卷一五、一六为《己庚集》、《辛癸集》,卷一七为《依竹堂集》,卷一八为《出守东莱集》,卷一九、二○为《药庵退守集》上、下。连同补遗,收编年诗凡三千余首。《诗草》前有释道嵘及自序,后有石韫玉书后;《补遗》前有顾翰序,后有陈葆森跋。《诗草》有嘉庆二十年(1815)石韫玉编次刊本、同治九年(1870)席珍山馆刊李岑、江海清《船山诗注》本,《补遗》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陈葆森据从张立轩处所得遗稿刊行本。今通行本为1986年中华书局据嘉庆本《诗草》、道光本《补遗》排印之《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附录张问陶研究资料。又《船山诗草选》六卷,黄丕烈选,收诗五百余首,有嘉庆二十二年黄氏士礼居刊本。

越绝书

越绝书

又称《越绝记》。浙江地方志。东汉袁康撰,吴平编定。原二十五卷, 今辑十五卷。袁、吴均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编约于战国至东汉间成书,七万余字,记事下及秦汉。分外传本事、荆平王内传、外传记吴地传、吴内传、计倪内经、请籴内传、外传纪策考、外传记范伯、内传陈成恒、外传记地传、外传计倪、外传记吴王占梦、外传记宝剑、内经九术、外传记军气、外传枕中、外传春申君、德序外传记、叙外传记十九篇。内容涉及人物、地理、都邑诸方面。外传记吴地传、记地传二篇叙句吴、于越山川形势、农田水利、工场矿山等,共记姑中山、犬山等十多座,太湖、无锡湖等十九个。计倪内经、外传枕中二篇记农事与农时关系。吴地传与地传诸篇,又载牧场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对研究吴越两国及古代浙江历史、地理有较大参考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版本甚多,宋、元刻本均佚。明嘉靖间有赵垣仿宋刻本。清光绪四年(1878)有钱培名辑金山钱氏刊《小万卷楼丛书》本, 附札记。民国有《四部备要》、 《四部丛刊》本。今有商务印书馆1956年张宗祥校注本,附钱培名、俞樾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乐祖谋点校本,有陈桥驿序,后附序跋辑录。陈桥驿《关于<越绝书>及其作者》(载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79、4)可资参考。陈桥驿《绍兴地方文献考录》(198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及洪焕椿《浙江方志考》(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可供参考。

晦岳旭禅师语录

晦岳旭禅师语录

八卷,清 旭说,全琳等录(丁目作道辅录),徐嘉炎序,杜臻序。南岳下第三十六世,嗣山铎在。依驹本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