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

- 姓名:林肯
- 全名:亚伯拉罕·林肯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肯塔基州哈丁县
- 出生日期:1809年2月12日
- 逝世日期:1865年4月15日
- 民族族群: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国第16任总统。进步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革命家。生于肯塔基州哈丁县一个小垦殖场的木工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上学不到一年,靠顽强的自学,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物。年轻时,当过伐木工人、店员、船夫、邮务员和测量员。经常与社会下层群众接触。在群众中赢得了“诚实的阿伯”的称呼。对黑人奴隶寄予同情。1830年随父母迁居伊利诺斯州,1834年当选为该州议会议员。在4届任期中,正式表明反对黑人奴隶制。这期间,还通过自学,经考试取得律师资格。1847年,当选为联邦国会众议员。在国会中,曾多次投票赞成限制奴隶制扩展的条款,反对侵略墨西哥。1854年,在堪萨斯内战期间,加入代表北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并很快成为该党的领导者。1858年6月,发表题名为《家庭纠纷》的著名演说,痛斥南部分裂主义行径,指出:“一个分裂的家庭不能持久,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1860年11月,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当选总统。南方11个蓄奴州先后叛乱,脱离联邦,组成“南部联盟”,定都里士满,并于4月12日发起对萨姆特炮台的进攻,挑起内战。内战之初,林肯顾虑北部银行家、工业家、大商人在南部的利益受到“损失”,担心留在联邦内的四个蓄奴州也退出联邦,因而只把“拯救联邦”作为战争的最高目的,不敢触及奴隶制问题,不敢采取坚决措施,导致北方接连失利。后来在人民群众的坚决要求下,同时也迫于战争形势,林肯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民主措施。其中包括1862年5月20日颁布《宅地法》和同年9月22日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前者用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有效地限制了奴隶制的扩张;后者明确地揭示了战争目的,激发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保证了战争的胜利。1863年7月1—3日,联邦军取得葛底斯堡大捷,成为内战转折点。林肯于同年11月19日发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明确提出自由、平等和民主是需要用战斗甚至用生命来夺取的。1864年11月8日,再次当选为总统。1865年4月3日,联邦军攻占里士满。6天后,叛军投降,内战以北方完全胜利而结束。1865年4月14日,就在内战结束的第五天,林肯在华盛顿福特剧院被南方奴隶主派遣的间谍浦斯刺杀,葬于橡树岭公墓。有百万群众为他送葬。马克思称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
林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是美国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自传性三部曲之一,描写了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是一部描写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作品,同时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嘲弄。《南回归线》作为亨利·米勒自传式罗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叙述和描写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感想、联想、遐想和幻想。米勒在这部主要描写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的作品中,运用音乐、性以及一种达达主义式的感觉错乱来不断追求自我表现的狂喜。本书除了最初的一大部分和一些以空形式出现的不规则的段落划分以外,只有两个正式的部分:插曲和尾声,都是借用了音乐的术语,似乎整部作品是一首表现自我音乐情绪的完整乐曲。亨利·米勒在书中描写的一次次性冲动构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分。
画禅室随笔
画论。明代董其昌。 四卷。约1620年。该书辑录《容台集》所未载的论书画文字。卷一为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及评古帖;卷二为画诀、画源,题自画和评旧画; 卷三为评诗、评文、纪事、纪游; 卷四为杂言、随笔、禅说等。该书和作者的《画旨》、《画眼》二书, 所收内容, 范围不一,且各种刊本都有不同,其中并有十六则和他同时代、同乡人莫是龙的《画说》一书内容完全相同。有谓该书为清初杨无补所辑录,并非董亲手编成。但董氏积毕生之力研究书画,创见颇多,对后世影响很大。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元初全真道士李道纯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此书为《赤文洞古经》注本,其经文与长筌子注本相同。李氏注文兼采儒释道三家之说,先分句注经,然后概述各章要旨。注文曰:「向不动中动,无为中为,内忘形体,外忘声色,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全其本真。超出虚无之外,是为最上一乘,无上可上,故日无上。」又云:「抱本归根,人乎无间,则空炁焕然,塞乎天地,光明普照,故日赤文」又云:「忘目泯耳,收视反听……名为照了,始达妙音,洞观无碍,以知古始也,故日洞古。」又曰:「直造虚无之真境,同游元始之先天,故曰真经。」以上解释经文标题,即全篇要旨。
周书
中国西魏、北周史。令狐德棻等撰。原书至北宋时已残缺,今本为宋仁宗时林希,王安国采取《北史》等书补缀而成。最早传本为“三朝本”,通行本有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印书馆百纳本、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的点校本,是现在较好的本子。令狐德棻(583—666),唐代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历任丞相府记室、起居舍人、礼部侍郎,秘书少监、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等官。曾参加编撰《艺文类聚》、《五代史志》、《晋书》、《唐律令》等书,主编《周书》、《太宗实录》、《高宗实录》。本书共50卷,记事起自东西魏分裂,止于杨坚代周,共48年间的历史。全书由纪传两部分组成。卷1至卷8为帝纪;卷9至卷50为列传。本书主要取材于西魏史官柳创的史书及隋代牛弘的国史。叙事考订较为草率。但因唐以前记述此段历史的史籍均未传下来,故稍后的《北史》对西魏、北齐的记述基本由此书删补而成。本书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发展及其上层内讧的有关情况。在一些纪传中保存了诸如府兵制、奴婢、部曲、客女的地位,庄田及以庸代役和各族起义等方面的片断资料。增加了《梁书》所没有的一些人物传纪、诏令等史料。全书内容简繁得当,文笔简劲,形式也较正齐。
法华经大成
法华经大成,十卷,清大义集并序,张希良序,卷首为始末提纲悬谈经题弘传序释。
吴中石佛相好忏仪
吴中石佛相好忏仪,一卷,明传灯集,内题礼吴中石佛起止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