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

林肯
  • 姓名:林肯
  • 全名:亚伯拉罕·林肯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肯塔基州哈丁县
  • 出生日期:1809年2月12日
  • 逝世日期:1865年4月15日
  • 民族族群: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国第16任总统。进步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革命家。生于肯塔基州哈丁县一个小垦殖场的木工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上学不到一年,靠顽强的自学,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物。年轻时,当过伐木工人、店员、船夫、邮务员和测量员。经常与社会下层群众接触。在群众中赢得了“诚实的阿伯”的称呼。对黑人奴隶寄予同情。1830年随父母迁居伊利诺斯州,1834年当选为该州议会议员。在4届任期中,正式表明反对黑人奴隶制。这期间,还通过自学,经考试取得律师资格。1847年,当选为联邦国会众议员。在国会中,曾多次投票赞成限制奴隶制扩展的条款,反对侵略墨西哥。1854年,在堪萨斯内战期间,加入代表北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并很快成为该党的领导者。1858年6月,发表题名为《家庭纠纷》的著名演说,痛斥南部分裂主义行径,指出:“一个分裂的家庭不能持久,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1860年11月,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当选总统。南方11个蓄奴州先后叛乱,脱离联邦,组成“南部联盟”,定都里士满,并于4月12日发起对萨姆特炮台的进攻,挑起内战。内战之初,林肯顾虑北部银行家、工业家、大商人在南部的利益受到“损失”,担心留在联邦内的四个蓄奴州也退出联邦,因而只把“拯救联邦”作为战争的最高目的,不敢触及奴隶制问题,不敢采取坚决措施,导致北方接连失利。后来在人民群众的坚决要求下,同时也迫于战争形势,林肯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民主措施。其中包括1862年5月20日颁布《宅地法》和同年9月22日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前者用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有效地限制了奴隶制的扩张;后者明确地揭示了战争目的,激发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保证了战争的胜利。1863年7月1—3日,联邦军取得葛底斯堡大捷,成为内战转折点。林肯于同年11月19日发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明确提出自由、平等和民主是需要用战斗甚至用生命来夺取的。1864年11月8日,再次当选为总统。1865年4月3日,联邦军攻占里士满。6天后,叛军投降,内战以北方完全胜利而结束。1865年4月14日,就在内战结束的第五天,林肯在华盛顿福特剧院被南方奴隶主派遣的间谍浦斯刺杀,葬于橡树岭公墓。有百万群众为他送葬。马克思称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

林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论词随笔

论词随笔

晚清沈祥龙撰,1 卷。沈氏述词之源,亦主诗余之说, 又说出于古乐府,他要求词应“发乎 情,止乎礼义”,这是力图提高词的 地位,把词从末技小道提高到正统 文学同等的地位上来,沈氏的动机 是好的,但他从合乎礼仪的封建诗 教立场上讲话,未免保守。对婉约、豪放二派,他认为二 者均不可偏废,贵在施之得宜,根 本在表现情致,情致不同,风格当 然就各异了,此说法是有道理的。 但沈氏对词还要求雅,这与宋末以 来论词求雅的趋势完全一致。就词 的整体上说,沈氏虽然认为婉约、 豪放均不可废,却终归要求清空妥 溜,自然本色。他心目中对豪放词 并不那么提倡。沈氏于词的具体做法上论之甚 多,他认为词当多用比兴,借景寄 情,借物寓意,这才能达到低回要 眇,隐然动人心的效果。所谓意余 于辞,含蓄蕴藉,既是词之要诀, 亦是词之妙境。有 《乐志簃集》 本,今收入 《词话丛编》 中。

岑参集

岑参集

岑参与高适齐名,均唐代卓有成就的边塞诗人,所著瑰奇峭拔、雄壮俊逸,尤以七言歌行雄视千古。

人间清醒大先生

人间清醒大先生

鲁迅文友曹聚仁所著,更具个性的鲁迅传记,他曾对鲁迅说:“与其把你写成一个‘神’,不如把你写成为一个‘人’的好。”他在本书撰写时保持“不需要仰视,也不必俯瞰”的视角,对鲁迅的生平、脾性、家庭、师友多有揭示,对鲁迅的心路历程、社会人生、文艺政治等观念也有阐发。 从鲁迅先生在绍兴的童年时期到日本留学,再到弃医从文,曹聚仁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内心热烈如熔岩的鲁迅先生,他“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把他们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是野兽的奶汁喂养大的,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罗曼谛克的革命家的诤友”。而我们作为读者,也因鲁迅先生的经历,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气与清醒。

弥勒上生经瑞应钞

弥勒上生经瑞应钞

亦称《上生经瑞应钞》。佛典注疏。宋守千集。二卷。是唐窥基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的注释书。书前有作者排订的《上生经瑞应科文》一卷。本书后传至日本并刊布。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阿育王刻文

阿育王刻文

又称阿育王法敕。指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敕令于磨崖、石柱等所刻之教法诰文。刻文年代约为西元前二五○年。所用文字是接近梵文与巴利文的一种方言。今发现者计有大磨崖、小磨崖各七所、石柱十根、石窟刻铭及石板等五种。除小磨崖法敕有阿育王之名外,余皆刻以天爱喜见王(梵Deva^nam!priya priyadras/i ,巴Deva^nam!piya piyadassin )之名。此种法敕刻文,所在范围甚广,几遍及全印度。高僧法显传、大唐西域记中屡次提到的石柱即指此,其后湮没,世人遂无知之者。直至西元一三五六年,回教王菲罗兹夏尔(Fi^rozSha^l)在距离德里(Dehli )一百六十余公里及六十余公里处各发现一根石柱,并将之移至德里。至百年前为英领东印度协会之霍尔上尉(CaptainHoare)所注意,尔来又陆续于印度、尼泊尔、阿富汗等地发现。后经普林斯(Prinsep)苦心研读,至一八三七年得以确认为阿育王刻文,遂为印度史及佛教史之研究,大放异彩。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即《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