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

脂砚斋
  • 姓名:脂砚斋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脂砚斋,中国清代小说评点家。姓氏和生卒年不详。脂砚斋评点的小说是《石头记》(《红楼梦》),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位红学家。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脂砚斋本人的生平却很不清楚。《红楼梦》最早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一开始流传,就带有脂砚斋的评语,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共八十回。现在发现的这种带有脂评的《石头记》本子有很多种,各种脂评本的文字和评语都有出入。脂评本的评语并不是一个人写的。其中最主要的作者是两个人:脂砚斋和畸笏(叟)。脂砚斋是谁?脂砚斋和畸笏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红学家们的看法很不一致,争论不休。从现有的材料去看,还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至少有以下几点,大多数红学家的意见是一致的:①脂砚斋并不是曹雪芹本人的化名。②脂砚斋也是曹雪芹家族的人,是曹雪芹的长辈,可能是曹雪芹的叔叔(这是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的说法)。③脂砚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参加了《红楼梦》的创作,例如对小说的某些章节提出修改意见。据脂砚斋自己在批语中透露,秦可卿之死这一段故事,作者就是按照他的意见删改的。④现在发现的多数抄本的书名都叫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脂评本的相当大量的评语都可以确知为脂砚斋所写,因此,在我们对脂评作者的情况搞得比现在更清楚之前,可以把脂砚斋作为脂评作者的代表来看待。总之,脂砚斋是最早评论《红楼梦》的人。他和曹雪芹的关系十分密切。他深知曹雪芹的思想、生活和创作的情况。他就是以这样的身分,对《红楼梦》的生活基础、创作方法、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细节描写等等,进行了广泛的评论和探讨,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见解。脂砚斋认为,《红楼梦》的全部艺术虚构和艺术创造,《红楼梦》的悲剧性,都是围绕着“情”这个核心的。他说,《红楼梦》的“情即是幻,幻即是情”,“是一篇情文字”,《红楼梦》作者是“因情捉笔”,“因情得文”,“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脂砚斋很重视小说的真实性。他认为《红楼梦》最大的优点是“毕真”,也就是写得“合情合理”、“近情近理”,写出“天下必有之情事”。即便是对于梦境的描写,也是十分真实的。第五十六回写了宝玉的一个梦,脂砚斋在这一回开头有一段批语:“叙入梦景极迷离,却极分明,牛鬼蛇神不犯笔端,全从至情至理中叙出,《齐谐》莫能载也。”脂砚斋对于塑造典型人物的问题也发表了很好的见解。第十九回,脂砚斋有一段批语:“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这就明确指出典型人物贾宝玉乃是作家曹雪芹的创造。接下去说:“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这就是说,贾宝玉的形象,似乎是不可理解的,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理解是不能用逻辑概念来表达的,必须通过艺术想象,在审美感兴中得到领悟。脂砚斋一再强调贾宝玉“重情不重礼”,为“今古未有之一人”,指出典型人物可以正面寄托作者的审美理想,从而带有理想性。脂砚斋在很多批语中,对当时流行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绝对化、公式化的倾向,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如:“可笑近来小说满纸天下无二,古今无双等字。”“可笑近之小说中有一百个女子,皆是如花似玉一副脸面。”“最可笑世之小说中,凡写奸人则鼠耳鹰腮等语。”“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之如是耶?”这些批语都是要求写出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相适应的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脂砚斋的这种思想与曹雪芹本人的思想是一致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曾批判历来才子佳人小说“千部共出一套”,“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大不近情”,同时明确指出,《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并不属于“大仁”或“大恶”这两类人物,而是“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也就是具有多侧面性格的人物。脂砚斋、曹雪芹认为,这样的人物,才合乎情理,才是真的人物。

脂砚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通货原理研究

作者是(英)托马斯·图克,该书主要讲述对皮尔法案的评论。1844年,当时的英国首相皮尔向议会提交了改进银行管理的《银行特许状法》,该法案试图将“银行业应当同对通货的管制分开的理论”付诸实行,它实际上强制执行的是可以称为银行券的“100%的准备金计划”。围绕着这一法案,被称为“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的两个对立集团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其实,这两个集团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很纯的学派,每个集团内部都有很大的意见分歧。“银行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图克外,还有富拉顿和吉尔巴特;“通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皮尔、托伦斯和奥弗斯东。大多数著名的经济学家,包括约翰·穆勒,都站在银行学派一边;但在实际工作者当中,特别是在英格兰银行的董事当中,皮尔法案却赢得了许多拥护者。这本《通货原理研究》就是对皮尔法案的评论。

玉堂丛语

亦作《玉堂丛话》8卷,明焦竑撰。焦竑平生著述宏富,此书是其最后一部著作,他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为本书作序,第2年即谢世。此书是他死后由其门人编辑行世的。“玉堂”是翰林院的别称,此书因专记翰林故事,故称《玉堂丛语》。《玉堂丛语》实则是明代万历以前的翰林人物言行录,顾起元序称:“《玉堂丛语》若干卷,太史澹园先生以其腹笥所储词林往哲之行实,仿临川《世说》而记之者也。此书系仿《世说新语》体例,专记明初以来翰林诸臣遗言往行,分“行谊”、 “文学”、 “惑溺”、 “仇隙”等五十四类,体例简净。谢国桢谓此书实较何良俊《何氏语林》、梁维枢《玉剑尊闻》等书为善。

玫瑰之影

入春以来,恹恹多病,长日但与药炉做伴,生趣萧索极矣。偶读报章,则见吾友鲁平,方续出其神妙之手腕,创为奇案以警世人。特苦勿获真相无以实我笔记,滋怅怅焉。日者吾友鲁平陡顾蜗居,相其容色,觉兴奋逾于常日。知其迩来必交佳运。因即以报端近事询之。

郡阁雅言

笔记著作。宋潘若冲撰。潘若冲,或作若同,太宗时人,曾官郡守、赞善大夫。事迹不详。此书二卷,据《郡斋读书志》著录,共五十六则。今本仅八则,系以人为纲,分别记载杜牧、李远、王易简、裴皞、崔公佐、张祐、王定保、王著八人轶事,间及诗歌评论。如“杜牧”条记其“与杜甫齐名,时号大小杜”。“李远”条评其诗“体物缘情,皆谓臻妙”等。可资参考。有《说郛》本。

乙酉笔记

浦东胡云翘氏旧藏《曾羽王日记》一册,记明清易代之际浦南一隅之纷扰变革,详于乙酉年之“奴变”及松江城守与孔师起义等事。羽王青村人,明末诸生。原书颜曰日记,而其叙述並非逐日记录,亦不按年排比,后先颠倒,凌乱无次,不类日记体裁。嗣检光绪《奉贤县志》,羽王之著作仅止《乙酉笔记》一种,《松江府续志》亦作同样著录, 则此书固为《乙酉笔记》而非日记。又府县志均称笔记共四卷,而钞本篇幅不多,且不分卷,恐尚非全帙。此书向无刻本,抗日战争前尝部分披载于《小说丛报》,条目颇有增损,字句亦有改动,与原本有别。兹将最早之旧抄本标点排印,俾存地方史料原来之面目。

华严游意

全一卷。隋代吉藏述于扬州慧日道场。又称华严经游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乃立于三论宗之立场,由化主、化处、教门、徒众四方面,论华严教学之佛身、佛土、因果等问题。并就舍那佛与释迦牟尼佛之关系,评论南方论师之二佛一致说及北方论师之二佛相异说。本书约成于开皇十七年至十九年(597~599)。其叙述之形式虽复杂难解,然于诸问题亦有明白之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