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

- 姓名:脂砚斋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脂砚斋,中国清代小说评点家。姓氏和生卒年不详。脂砚斋评点的小说是《石头记》(《红楼梦》),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位红学家。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脂砚斋本人的生平却很不清楚。《红楼梦》最早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一开始流传,就带有脂砚斋的评语,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共八十回。现在发现的这种带有脂评的《石头记》本子有很多种,各种脂评本的文字和评语都有出入。脂评本的评语并不是一个人写的。其中最主要的作者是两个人:脂砚斋和畸笏(叟)。脂砚斋是谁?脂砚斋和畸笏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红学家们的看法很不一致,争论不休。从现有的材料去看,还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至少有以下几点,大多数红学家的意见是一致的:①脂砚斋并不是曹雪芹本人的化名。②脂砚斋也是曹雪芹家族的人,是曹雪芹的长辈,可能是曹雪芹的叔叔(这是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的说法)。③脂砚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参加了《红楼梦》的创作,例如对小说的某些章节提出修改意见。据脂砚斋自己在批语中透露,秦可卿之死这一段故事,作者就是按照他的意见删改的。④现在发现的多数抄本的书名都叫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脂评本的相当大量的评语都可以确知为脂砚斋所写,因此,在我们对脂评作者的情况搞得比现在更清楚之前,可以把脂砚斋作为脂评作者的代表来看待。总之,脂砚斋是最早评论《红楼梦》的人。他和曹雪芹的关系十分密切。他深知曹雪芹的思想、生活和创作的情况。他就是以这样的身分,对《红楼梦》的生活基础、创作方法、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细节描写等等,进行了广泛的评论和探讨,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见解。脂砚斋认为,《红楼梦》的全部艺术虚构和艺术创造,《红楼梦》的悲剧性,都是围绕着“情”这个核心的。他说,《红楼梦》的“情即是幻,幻即是情”,“是一篇情文字”,《红楼梦》作者是“因情捉笔”,“因情得文”,“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脂砚斋很重视小说的真实性。他认为《红楼梦》最大的优点是“毕真”,也就是写得“合情合理”、“近情近理”,写出“天下必有之情事”。即便是对于梦境的描写,也是十分真实的。第五十六回写了宝玉的一个梦,脂砚斋在这一回开头有一段批语:“叙入梦景极迷离,却极分明,牛鬼蛇神不犯笔端,全从至情至理中叙出,《齐谐》莫能载也。”脂砚斋对于塑造典型人物的问题也发表了很好的见解。第十九回,脂砚斋有一段批语:“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这就明确指出典型人物贾宝玉乃是作家曹雪芹的创造。接下去说:“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这就是说,贾宝玉的形象,似乎是不可理解的,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理解是不能用逻辑概念来表达的,必须通过艺术想象,在审美感兴中得到领悟。脂砚斋一再强调贾宝玉“重情不重礼”,为“今古未有之一人”,指出典型人物可以正面寄托作者的审美理想,从而带有理想性。脂砚斋在很多批语中,对当时流行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绝对化、公式化的倾向,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如:“可笑近来小说满纸天下无二,古今无双等字。”“可笑近之小说中有一百个女子,皆是如花似玉一副脸面。”“最可笑世之小说中,凡写奸人则鼠耳鹰腮等语。”“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之如是耶?”这些批语都是要求写出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相适应的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脂砚斋的这种思想与曹雪芹本人的思想是一致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曾批判历来才子佳人小说“千部共出一套”,“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大不近情”,同时明确指出,《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并不属于“大仁”或“大恶”这两类人物,而是“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也就是具有多侧面性格的人物。脂砚斋、曹雪芹认为,这样的人物,才合乎情理,才是真的人物。
脂砚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周易类
据光绪《井研县志·艺文志一》,光绪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廖平在九峰书院著有《易类生行谱》二卷,爲四益易学之初阶。其书不用京氏八宫法,每卦内三爻爲生,外三爻爲行,一卦生三,故八。别生二十四子息,八和生二十四子息。外卦则皆一人行。三人行于内爲客,故曰“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因取《左氏》一爻变之例,每卦六变爻,每爻爲一卦,又六变合爲三十六卦。因编爲图,纵横往复,悉有条理。每卦一图,由一图以推三十六图,其辞説不下十数万言,皆关于《易》中义例。但《生行谱》十数万言今均不存,惟现存《例言》一篇。民国四年成都存古书局刊本;民国五年(一九一六)成都《国学荟编》第三、四期刊载。今据《六译馆丛书》本整理。
广温疫论
温病著作。四卷,附方一卷。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病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尤其重视早期症候的鉴别。 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症等方面的不同;卷二列表症候32条;卷三列里证症候41条;卷四叙述汗、下、清、和,补等治法,并辨别由于温热余邪未尽所引起的种种后遗症等。所附《佛崖验方》一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本书后经乾隆年间郑奠一改名《瘟疫明辨》,内容并无改动;1878年陆懋修又将《广温疫论》加以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清末何廉臣在《广温热论》基础上参考前人著作,综合印证,内容又有所补订,并将原书并为二卷,书名《重订广温热论》,1949年后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金匮悬解
22卷。清·黄元御编撰。刊于1754年。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颇有见地。但在论治方面多从温燥立法,有其片面性。而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很少论及,故以 《内经》、《难经》为据,广涉阴阳五行制化之理,书中逐篇诠释《金匮要略》原文,并详述四诊九候之法。
楞严经击节
楞严经击节,一卷,明大韶撰并序,出千松笔记。
评复古记
评复古记,一卷,宋希迪录,一名扶焚薪。
大智律师礼赞文
大智律师礼讚文,一卷,宋则安述,行诜校定并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