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

杨守敬
  • 姓名:杨守敬
  • 别名:字惺吾,号邻苏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湖北宜都 (今枝城市) 人
  • 出生日期:1839年6月2日
  • 逝世日期:1915年1月9日
  • 民族族群:

杨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湖北宜都 (今枝城市) 人。字惺吾,号邻苏。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1880~1884年,作为清朝驻日大臣的随员出使日本期间,致力于搜集整理国内散佚古籍,主持刻印《古逸丛书》。归国后任教职。1886年之后,潜心于著书立说,完成了不少传世之作。1914年被袁世凯聘为参院顾问。


杨守敬学术领域很广,《清史稿》评述:“其学通博,精舆地,用力于《水经》尤勤。”在他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中,地理学最为突出。杨守敬一生的地理著述有10多种,其中《水经注疏》、《水经注图》 和 《历代舆地图》是他研究地理的代表作。


《水经注疏》是对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所作的疏证,他着重从地理角度研究 《水经注》,一方面查阅历史文献,找出郦氏所注根据,另方面进行实地考察,对郦氏所言与实际情况相悖之处,一一加以订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地理资料。例如河流水文、山川地貌、地质土壤、气象气候以及交通运输、地市建置变迁、旅游名胜古迹等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资料。


杨守敬在对 《水经注》进行疏证后,还将疏证结果表示在图上,并将郦氏之言也列于图隙,绘制出了《水经注图》。全图共8册,采用朱墨套印,现今水系以红色双曲线表示,红色注记;北魏时水系以黑色双曲线表示,黑色注记。《水经注疏》与《水经注图》互为参照,对郦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


杨守敬还绘制了一部大型历史地图集—— 《历代舆地图》。1906年出书,由70幅图组成,分装成34册。卷首是《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之后按朝代顺序,自春秋战国至明代,分幅绘示了各朝代的行政区划和山河大势。各图采用朱墨二色套印,古墨今朱,吸收了前人绘制历史地图的经验,因此该图比已往同类地图要详细精确,对今天历史地理包括历史地图的研究与绘制,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的书

刘左史集

刘左史集

文别集。宋刘安节著。四卷。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文献通考》同。《宋史· 艺文志》著录五卷。宋本久已失传,今有清抄本 十余部。孙诒让《永嘉丛书》本跋称“是集国初 时已不易得,朱竹垞展转传写,始获其全。”陆 心源旧藏传录朱抄本,有朱氏跋曰:“曩从刘考 功公㦷(体仁)借抄二刘长史合集,元礼(安上) 只得半部而已。康熙壬午(1702),福州林孝廉 吉人(佶)以抄本见寄,乃得全。竹垞主人识。” (《皕宋楼藏书志》卷七九)陆氏本今藏日本静 嘉堂文库,朱氏原抄本未见著录。《四库全书》 收入鲍士恭家藏本,《四库全书总目》引述朱彝 尊题识,则鲍氏本当即朱抄本或传录朱抄本。 卷首有留元刚序,卷一为奏表,卷二为墓志、青 词、经义,卷三为经义,卷四为策及杂著,卷末 附《上蔡先生语录》三则及许景衡所作《祭文》、 《墓志》各一篇。同治十二年(1873),瑞安孙衣 言将安节集与刘安上《刘给事集》同刊入《永嘉 丛书》,卷末有孙诒让跋,据跋云,所用底本为 抄吴翌凤(枚庵)校本《左史集》、卢文弨(抱经) 所藏旧抄本《给谏集》,与其家旧藏抄文澜阁库 本对勘付梓。

走马疳急方

走马疳急方

又名《走马疳真方》、《走马急疳真方》、《走马疳治疗奇方》。五官科著作。宋滕伯祥撰。一卷。伯祥号乐善老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书成于德祐元年(1275)。对走马疳以及多种疳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护理等方面作了论述。论述简明,切合临床实际,如对走马疳的治疗,提出:“必先以压舌,压定其舌,以杖子挑起上腭,务细观其咽喉中有无,次及下腭、舌底、齿根。”强调细心诊断,视其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并主张治疗走马疳用内外兼治的综合疗法,颇有见地。有一九三九年中原书局印本,一九三九年至一九五四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

白话元史

白话元史

《元史》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明宋濂等撰。修于洪武二年(1369),次年又做修改。二百一十卷。分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据元代各朝实录、诸家行状、墓表及《元经世大典》等编成,保存了较多史料。此书为《元史》白话文。

纲目订误

纲目订误

四卷。清陈景云撰。朱熹《通鉴纲目》成后,为其注释、补遗、订误者有宋尹起莘、周密,明张自勋及清芮长恤等。然诸家之说,或不甚确切,或有漏略。景云之书采摭诸家所未及,悉引据前史原文,互相考证,对《通鉴纲目》之疏漏舛误,指摘精确,补遗勘订,足正传讹。附纠汪克宽《考异》、胡寅《读史管见》、刘友益《通鉴纲目书法》等之误,亦皆平允。考证中毛举细故,未免琐碎。有雍正五年(1727)《文道十书》本,《四库全书》本。

南村辍耕录

南村辍耕录

一名《辍耕录》。笔记。元末明初陶宗仪(?—1396)撰。三十卷。宗仪有《南村诗集》已著录。作者曾隐居松江,劳作之暇,顺手笔记杂事贮破盎中,积累十年,发录成编,以“辍耕”为名。共五百八十五条,二十余万字。所载极为丰富,于天文历算、地理气象、典章文物、掌故琐闻、宗教迷信、民间风俗,以及小说戏剧、诗词书画等,皆有记载,是一部汇辑历史琐闻的笔记,文献价值很高。材料多源于《国朝文类》、《癸辛杂识》等当代和前代人著作,亦有得于闻见者,均为较原始的元史资料。其于元代宗室、民族、典章制度和元末农民起义,叙述尤详,如“大元宗室世系”、“氏族”、“置台宪”、“官制资品”、“宫阙制度”、“纪隆平”等条。其述宋宫建置及元代纺织技术的传播,亦较详,均可补史缺。对元戏剧之院本、杂剧、曲名、歌调考订颇精,又言及园林、制墨、裱画、印篆、斵琴、髹漆、发烛等民间工艺,于了解当时文化发展与民生情状颇资参考。间有佳作,文学上多可采;诸多佚书内容亦赖以保存。 惟其编现芜杂,颇失条理,明初诸大家如宋景濂、高季迪、杨维桢、王逢原等人文集可补其未备。有明万历刻本,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善本;通行本有《津逮秘书》、《丛书集成初编》、《四部丛刊三编》等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出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排印本,北京汉学研究所编有《辍耕录通检》。

论语集解

论语集解

二十卷。魏何晏、孙邕、郑冲、曹羲、荀觊等五人共撰。何晏以亲贵总领其事,所以往往省称为何晏著。何晏(?—249)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外戚、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的假子,娶魏公主。好修饰,耽情色,服五石散,聚浮华客,人称“傅粉何郎”,曹爽时累官至尚书,典选举。司马懿政变,何晏与曹爽等一同被诛。何晏少即颖慧,后与王弼、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史称“正始之音”,是贵无派的创始人之一。何晏援老入儒,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有”恃“无”以生,“事”由“无”以成,把儒家名教与道家无为思想相揉合,提出名教本于自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现存著作有《论语集解》、《道论》、《无名论》的片断(保存在《列子张湛注》中)。孙邕字宗儒,乐青州人;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曹羲沛国谯人,魏宗室子弟;荀觊字景倩,荀彧之子。《集解》集西汉以来《鲁论》、《古论》、《张侯论》等诸家的《论语》校本及训解,考其得失,博采众长,间抒新意。该书以《老子》、《周易》阐发经义,援道入儒,并把《论语》中偶见的“天道性命”,改造为深不可测的绝对精神本体,由此提出“守一”、“虚心”、“圣人无喜怒哀乐”以及“无为而治”的观点。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均以《集解》为依据。何氏《集解》前之各家注本,均已亡佚,何注为现存最早的注本,孔安国、郑玄等人注本仅能借此略见一斑,殊为可贵。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叙》以为《论语》郑玄注为善,何氏集解于郑注却多所删佚,“伪孔、王肃之语反借以存”。现存藏本有日本正平间刻本五册,日本旧刻本二册等,通行的有《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