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

- 姓名:纪伯伦
- 全名: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 性别:男
- 国籍:黎巴嫩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83年1月6日
- 逝世日期:1931年4月10日
- 民族族群: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阿拉伯文:جبران خليل جبران;英文:Gibran Kahlil Gibran,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1895年随家迁居巴黎,后至美国。两年后回国,在贝鲁特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为当局所不容,书被查禁,作者被逐,再度去美国。后到巴黎学习绘画和雕塑。1911年重返美国,次年迁往纽约长住,直至逝世。
第一批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描写黎巴嫩的阿拉伯人生活,他在这些作品中猛烈抨击封建制度。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2)写东方妇女悲惨的命运,作者捍卫妇女的爱的权利,谴责购买未婚妻的恶习陋俗,揭露地主的专横暴虐,维护农民的利益。他的创作的特点是批判社会偏见和不合理的法制,对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同情(如短篇小说集《暴风雨》,1920)。他在阿拉伯各国和西方发表了许多关于音乐的文章,并出版了《音乐》一书。他在诗歌中赞颂大自然的美和爱情(散文诗集《泪与笑》,1914;《行列圣歌》,1918)。1920年,一群黎巴嫩和叙利亚侨居美国的作家,在他的领导下组织了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10多年来这个团体出版作品选和会员们的创作,向西方介绍阿拉伯文学,对现代阿拉伯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去世前的10年里他用英语创作了一些作品,《先知》(1923)即为其中之一,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他在这部作品中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理智与热情,善与恶、法律与自由等等,提出了充满哲理的看法。此书获得世界声誉。其他作品有《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等。
纪伯伦的创作对现代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不仅如此,他对阿拉伯绘画的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中国著名作家冰心早在1931年就翻译了他的名作《先知》。
猜你喜欢的书
海蒂
是瑞士19世纪末期的世界著名儿童文学女作家约翰娜·斯比丽(Johanna Spyri,1827—1901)的家庭教育小说代表作。小姑娘海蒂自幼父母双亡,由姨妈抚养。姨妈为了要到德国法兰克福去谋生,把5岁的小海蒂交给住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爷奥希去抚养。奥希被人说成是性情怪僻、人们见他都要退避三舍的老头子。但小海蒂上山后,饱经沧桑、心情悒郁的奥希被小海蒂天真、活泼、善良、纯朴、活泼的品性所感染,逐渐改变了孤僻的性格而变得开朗起来。不料,姨妈又突然来把小海蒂带到法兰克福一个有钱人西斯曼家,去同他那不能走路的女儿克拉娜作伴。从此,小海蒂过上了优裕却终日思念阿尔卑斯山的生活。她和克拉娜交上了朋友,但这一点治了她的“怀乡病”。西斯曼在大夫的劝说下,决定把小海蒂送回瑞士爷爷居住的山上去。这样,小海蒂又来到了奥希爷爷、牧羊人彼得和双目失明的老奶奶身边。奥希在小海蒂的影响下搬到山下来过冬。大家在和奥希的往来中发现他也是个慈祥的老人。第二年春天来到,克拉娜也到阿尔卑斯山上来养病。克拉娜在小海蒂的帮助和鼓励下竟能自己行走了。最后,从法兰克福到阿尔卑斯山上来给奥希老人看病的大夫把善良的小海蒂认作自己的继承人,从此,海蒂一生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证。《海蒂》写小海蒂怀乡、同情贫弱者的情节写得特别动人心弦。《海蒂》写作的本意在于说明一个宗教训条:贫困是上帝安排的,只有唯天命是从才能过上满意的生活。但读者喜爱这部作品,从而一再搬上银幕和银屏,主要是由于它真实感人,儿童心理刻画得细致,思想境界高远,作品富于诗意。
从前有个老女人
从前从前有个老女人……这不是童话故事的开头,但整件事的确像是个虚构的童话故事,里头有个强势的老女人,而接连的杀人事件就环绕着一首鹅妈妈童谣次第展开。 柯妮利雅·波兹是美国最知名的波兹鞋业创始人,她的崛起便是一项传奇──嫁给一个补鞋匠,与两任丈夫生了六个小孩,开创出美国最大的鞋业王朝。前夫的三个小孩个性古怪,第二任丈夫的孩子则品貌双全,但个性强势且残酷的柯妮利雅只疼爱较年长的那三个怪孩子,对于其他孩子的横死不闻不问。大家都晓得柯妮利雅的遗嘱内容,也都清楚少了一个波兹家的人就可以多分得一笔财产,但痛下毒手的人究竟是谁?为何要附会童谣杀人?杀人的动机真的是因为巨额的遗产吗? 奎因父子机缘巧合地介入此案,却眼睁睁看着谋杀案发生。理查德·奎因探长的手下屡屡身陷险境,埃勒里势必要稳住这失控的场面还原真相,冷血的幕后真凶原来是……
帕吕德
帕吕德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一部中短篇小说,以近乎支离破碎的故事情节和前后自相矛盾的特殊魅力闻名。《帕吕德》是小说叙述方式的革新,被半个世纪之后的新小说派认了宗。可能叙述方式问题,使故事有点支离破碎,但正是这种“我”自身与“故事”相交错的方式,使得小说更容易让作者的思想随处游走。“我”说的,生活的,与我写的,我希望别人看到的,希望别人注意到的,相互交错,耐人寻味。
醉醒石
拟话本小说集。十五卷,每卷一篇。撰人不详,题“东鲁古狂生编辑”。鲁迅认为是明代的作品,“所记惟李微化虎事在唐时,余悉明代,且及崇祯朝事,盖其时之作也”(《中国小说史略》)。江东老蟫《序》,亦持此论。但也有人认为是清初的作品。本书原序称:“李赞皇(唐朝宰相李德裕)之平泉庄,有醉醒石焉,醉甚而依其上,其醉态立失。”大约本书书名,即本于此。小说大体以明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有不少篇章都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作了比较真实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民对统治阶级的蔑视与憎恶。
心经注解
夫心经者、真心大道也、真心、无遍、无不遍、大道、无到、无不到、所谓、在无无之中、真心明也、大道见也、然而、明无明相、见无见执、在无相、无执中、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故名、为大觉、大觉者、觉三世、非三世、亦非非三世、觉十方、非十方、亦非非十方、在非非中、觉性圆已、道心成矣、亦无圆成相、是名为如来、
佛教真面目
编者按:不少读者来信说,《禅》刊上的文章太专,不便于初学者宏观把握佛教的真精神。为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佛教,我们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把唐密冯达庵大阿闍黎的《佛教真面目》介绍给广大读者。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它史论兼顾、点面结合,线条清晰,说理透辟,文辞简约,易于大家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