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

程颐
  • 姓名:程颐
  • 别名:字正叔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 出生日期:1033年9月11日
  • 逝世日期:1107年10月5日
  • 民族族群:

程颐(1033年9月11日—1107年10月5日)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世称伊川先生。世族出身。生于父程珦的任所黄陂县(今湖北),童年时代随父任辗转。十五六岁时受学于周敦颐。一生多从事教育活动。24岁时游太学,主持者胡瑗处以学职。权贵吕公著的儿子吕希哲首以师礼从学于程颐,随之“四方之士,从游者日益众”。以后的30年中,除在京师开封从事学术教育活动外,还到汝州、许州、洛阳、关中等地讲学。曾与当时著名学者张载切磋学术,接纳了游定夫、吕大临、周纯明等许多学生,也代为一些权贵写了许多奏章、表文。50岁时,由司马光、吕公著推荐,得到西京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等职务。元祐二年(1087年),差管勾西京国子监,在洛阳继续从事教育活动。绍圣四年(1097年),党论复起,被放归乡里,又流放涪州,完成了《伊川易传》。后恢复通直郎权西京国子监,旋又免职。退居洛阳龙门南耙楼山下(今嵩县程村),死在住所。赐谥“正公”,封伊川伯,从祀孔子庙庭。


程颐与其兄程颢建立了理一元论的本体论,把中国古代哲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他认为,“理”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和准则。“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万事万物之外的最高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最高主宰。其《遗书》卷19说:“凡眼前皆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之间皆是理。”并将“理”与“气”作为自己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理”是精神的实体,又是事物形成的原因,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所遵循的准则。他把理、性、命三者看成是一个东西。《遗书》卷21说:“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穷理则尽性,尽性则知天命矣。”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都是阴阳变化的结果,这就是物之理,也就是道。“气”是有形的,“气”的形来自理。“气”是万物形成的因素之一,是本体论的组成部分,天地万物都禀阴阳之气而成。他还提到“真元之气”,认为“阴阳二气是形而下者,真元是理,屈伸往来是气”。


在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外求,认识“天理”,达到“仁”的境界。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知识,即“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所谓闻见之知,就是通过感官而了解到的感性知识。所谓德性之知,就是孟轲所说的“良知”,是先验地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知识。“格物致知”是他对人们认识过程和修养方法的总概括。要认识一般事物的规律,必须从个别事物上观察,集中起来加以概括。在知行关系上,他主张知行的统一,要追求“真知”和“实见”。“行难知亦难”,追求真知是不容易的。


其学说中包含不少辩证法因素。《遗书》卷15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有对”是说天下万物都是相敌对的,相互矛盾的。又说:“物极必反,其理如此。有生当有死,有始便有终。”认为事物矛盾的双方,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是事物的一般规律。矛盾转化,一是地位的变化,二是矛盾对立双方的互相消长。在谈到自然现象的矛盾运动时,多用“相推”一词。即矛盾双方通过“相推”的运动过程,从而一方转化为另一方,或者产生出第三者。他还提出“动静相因”的观点,认为动和静互为条件。又主张“致中和”,“中和”就是指对立面双方互相交替而处于和谐的境地。


在人性论方面,认为心有善恶。《遗书》卷18说:“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他认为“性出于天,才出于气”。受天的禀赋而称为性,即天命之性。在才与性的关系上,认为气质之性既为每个人所禀受的性,性和气相结合,便使气有清浊之分,性便有不同。气质之性中包括才,气有清浊,性有善恶,才也有高低。才是可以用人力改变的,愚人只要努力也可以求学进步。在性与情的关系方面,把善与恶归之于心之动,心之动称为情,心本身没有善恶之分,情则有善恶之分。扰乱心性的根本东西是“外物”,七情中“欲”是大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行人性的修养。


在历史观上,主张法先王。认为天理是产生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源,是支配万事万物的客观存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受天理的支配,遵循天理的法则。认为“三代之治”是符合天理的,是完善的社会。而后来由于人欲的复归,才出现混乱之世。因而主张复古。但他也不一概反对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的革新。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总的来说是今比昔好。


在教育方面,程颐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复天理,安得天分,不有私心”,达到圣人境界,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学为圣人,教育内容以“圣贤之学”为主,特别是《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动钻研的能力。同时注重“涵养”,说“涵养须用教”,即心志.


程颐与其兄程颢的学说,为南宋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后人将他和程颢的著作合编为《二程全书》,1981年中华书局校勘出版《二程集》。

程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论特权 第三等级是什么?

论特权 第三等级是什么?

作者西耶斯(1748—1836),法国革命家和立宪派理论家。本书收录了两篇论文:《论特权》和《第三等级是什么?》。《论特权》集中揭露了特权阶级的垄断性和寄生性,以及特权的弊端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危害。《第三等级是什么?》回答了第三等级是什么、第三等级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么,以及第三等级要求什么三个问题。这两篇文章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起了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引发了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彻底决裂,促进了1789年6月国民议会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废除。该书是西耶斯的代表作,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屈宋古音义

屈宋古音义

楚辞研究专著。明代陈第著。3卷。卷一收录屈原、宋玉辞赋38篇中入韵之字与今音异者,凡234字,考究其古本音。其体例是,先注古音,而后排列屈、宋辞赋正文作为本证,再广征先秦两汉古书作为旁证。其中与陈氏别著《毛诗古音考》,则题其本音,直注见《毛诗古音考》,盖以证屈、宋之音与三百篇之音合。卷二录屈原赋24篇:《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剔除《天问》一篇不录。每篇之首系以“总题”,而后划分章节。其分章以韵为断,阐说文意则以删润旧注为基础,间出己意,均分别见于诸句之下。卷三录宋玉辞赋14篇,除见于《楚辞》之《九辩》、《招魂》外,又有《高唐》、《神女》、《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其阐说文意之体例一如卷二,惟《九辩》之“总题”有二篇。此书考证先秦古音,明其古字音读,破唐宋人以后叶音之谬,开清人研讨古音学之源,其功至巨。阐述章旨亦颇多新颖之解,如谓屈原“内类”、“修能”是自招祸之道,又谓屈原禀性如此,非不自知。此对理解屈原悲剧意义极有启发。此书多次出版,版本较好者为清嘉庆十年乙丑虞山张氏《学津讨源》本。

青琐高议

青琐高议

志怪小说。宋刘斧撰辑。二十七卷。斧字号,里籍不详,约生活于北宋仁宗至哲宗时代。其父曾作过狱吏之类官职。原书有资政殿大学士孙副枢序,称其为“秀才”,足迹遍及太原、汴京、杭州等地。此书《宋史·艺文志》著录十八卷。另有《翰府名谈》二十五卷,《摭遗》二十卷,均佚;曾慥《类说》及《诗话总龟》收有一些佚文。此编现存前集十卷,后集十卷,别集七卷,计一百四十六篇,署作者姓名的仅十三篇。其余多辑录前人著作或经刘斧改编而成。内容包含志怪、传奇、杂事,以至议论(故书以“高议”名)。内容丰富而庞杂,但多依类编辑,如后集卷一记医、 卜、相、画;卷二记名公大臣;卷三卷四,多记异物、冤报;卷五传奇;卷八记科第荣耀,卷九记龙鹿鱼蛇等。前集虽不及后集整齐,亦皆有序。集中所载传奇如《赵飞燕别传》、《流红记》、《谭意歌传》、《王幼玉记》等各篇,多涉男女恋情,并多写嫔妃、宫女及娼妓问题。风格虽不若唐传奇之修整,但亦存其遗韵,且有用语通俗之长处。正如王渔洋在本书跋文中所说:“此《剪灯新话》之前茅也……”反映出传奇文学发展之概貌。其中五篇宋人传奇被收入鲁迅《唐宋传奇集》,很有参考价值。志怪、杂事题材,更形多样。要皆以因果、劝惩为作意,所谓“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极多教训”(鲁迅语)。见于他书者颇多。其中龙、鱼等类型故事,为“故事学”之重要资料。有董氏诵芬室刻本(分前、后、别三集)。上海图书馆善本部藏有明清两种钞本。明钞本仅有前集(且多误),清钞本有前、后集(无别集)。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董氏刻本为主校以钞本及鲁迅所据明张梦锡刻本,出版三集排印本,一九八三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增有“补遗”一卷(共二十五条),为全本。

答王龙溪

答王龙溪

来书云:颜子不远复,正是德性之知,孔门致知之学,所谓复以自知不学不虑之良知也。子贡务于多学,以亿而中,与颜子正相反,颜子没而圣学亡。子贡学术易于凑泊,积习渐染,至千百年而未已也。先师忧悯后人,将此两字信手拈出以承千圣绝学,诚不得已之苦心。世之儒者,反哄然指以为异而非之,夜光之珠,视者××,亦无怪其然也。

灭除五逆罪大陀罗尼经

灭除五逆罪大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为阿难说之。

灌顶王喻经

灌顶王喻经

佛说灌顶王喻经,一卷,宋施护译。以三种之灌顶王为喻,而说三种之比丘。说王有三时受灌顶法,常所思念,苾刍于出家,净法眼,尽漏三时,亦常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