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宾尹

汤宾尹
  • 姓名:汤宾尹
  • 别名:字嘉宾,号睡庵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明宣城 (今安徽宣城)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汤宾尹,字嘉宾,号睡庵,别号霍林,明宣城 (今安徽宣城)人。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会试第一,廷对第二,授翰林编修,内外制书令诏多出其手,号称得体。万历三十八年,由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升南京国子监祭酒。以制举业名天下。次年,因充同考官时私门人韩敬,被劾罢官。熹宗天启六年,辑自有宣城以来之文事,为《宣城右集》。崇祯初(1628)廷臣疏荐,未及用卒。宾尹以制举业名于当时,诗则多应酬之作,非其所长。今存《睡庵稿》二十八卷、《宣城右集》二十八卷,《一左集》、《再广历子品粹》12卷。事散见汤显祖《睡庵文集序》(《汤显祖诗文集》卷二九)、顾起元《大司成霍林汤公五十序》(《嬾真草堂集》卷一一)。


汤宾尹起家贫贱,世代以耕读为业,二十七岁即成为新晋榜眼,尤擅科举制义而才名远播,多次出版科举考试参考书目,被学林士子奉为科考圭臬。在明末党争中,汤宾尹因万历庚戍年“搜卷得元”科举舞弊案,在辛亥京察中被褫夺官职。汤氏世居宛陵,介居梅沈巨族之间,所交皆天下名士。汤宾尹从小受名士沈君典赏识,并与其从兄沈静庵之女结成婚姻;与梅氏家族梅季豹意气相投;在梅季豹引荐下结识潘景升;与汤显祖成为挚友。在《睡庵文集》文序与书序中,汤宾尹提出“自为一代,不袭古人”的文学时代观、文章讲究真性情的情境互见论、传神文骨论以及文章平奇论。他认为明人的一代风尚集中体现于科举制义,因而肯定科举制义对人才选拔的重要性。他还梳理科举制义的发展历程,阐释创作主体论。寿序,作为一种与寿诗并存的独立文体,在汤宾尹的笔下多思想的阐发,既有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又有出身贫贱的自卑与人生遭际的不平。

汤宾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双溪类稿

双溪类稿

27卷,宋王炎撰。其集世所行者凡二本,一本为康熙中其族孙祺等所刊,凡12卷;一本即此本,乃明万历丙申尚宝司丞王鏻得沈一贯家旧本为校正开雕者也。其诗文博雅精深,亦具有根柢。其集收古赋9篇:《水西风光赋》、《竹赋》、《雉赋》、《夏日郊行赋》、《喜雨赋》、《石菖蒲赋》等。以《石菖蒲赋》较为著名。该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另有明万历丙申刊本、康熙中王氏刊本、明嘉靖十三年刊17卷文集本。

玉泉子

玉泉子

笔记。唐佚名撰。一卷。又称《玉泉笔端》、《玉泉笔论》、《玉泉子见闻真录》。署为“玉泉子”撰。现存本为残本。作者姓氏生平不可考。玉泉子当为号。《宋史·艺文志》著录《玉泉子闻见真录》五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玉泉笔端》,似另一书。记中晚唐杂事,凡八十二条。所叙时政与掌故片断,含有他书未载的资料。有关文人轶事亦颇可采。惟部分条目已见于《因话录》、《尚书故实》等书。又有十一条为《太平广记》引作《卢氏杂记》。《类记》所收十八条,与今本多有不同。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

同光大老

同光大老

1979年1月1日起在台北《大华晚报》连载,至同年6月23日结束。台北南京出版公司于1980年4月出版单行本。1982年12月皇冠出版社推出新版。晚清同治、光绪两朝,是中国上千年封建社会由没落走向崩溃的关纽。平定太平天国后,清王朝一度号称“中兴”,但文恬武嬉、官贪民穷,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消除,表面的短暂安定局面,很快就被外国列强的步步紧逼所打破。清朝的覆亡,一方面是外部势力不断欺凌、侵略的必然结果,而内部统治阶层僵化保守、不思变革,也是读史治史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高阳的这本小书,即以同光四十余年间先后入参军机的重臣李鸿藻、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阎敬铭、瞿鸿禨等人入手,旁涉财政、军事、外交等方面数十人物,多侧面地探求清末政坛运作机制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内幕,可称是高阳鸿篇历史小说巨制《慈禧全传》的番外和补充。

新斩鬼传

新斩鬼传

小说,张恨水著,1931年4月上海《新自由书社》出版。孙悟空大闹革命,天界实现了共和,尽管改朝换代,锺馗依旧做着驱鬼的职务。因其庙宇之前的牌匾被更换,锺馗与属下开始着手下界调查,於是展开了一场别样的驱鬼行动。鸦片鬼丶玄学鬼丶空心鬼丶狠心鬼丶没脸鬼等悉数登场,各显本色与神通。经过与衆鬼的一番较量,人间诸鬼减少,但锺馗的驱鬼道路任重而道远。

近代史思辨录

近代史思辨录

中国近代史专著。陈旭麓著。1984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陈旭麓(1918—1988),中国近代史专家。湖南湘乡人。1943年毕业于贵阳大学历史社会学系,先后任教于贵州修文中学、湖南起陆中学、重庆赣江中学。1946年受聘于大厦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兼任圣约翰大学教授。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研究生处处长、副教务长,校党委委员,教授。本书近35万字,选录了作者34篇文章,可分为4组。第1组属涉及全局的综论,对中国近代史的年限问题、农民起义与人口问题、“夷”与“洋”关系问题、爱国与卖国的斗争问题、“中体西用”问题和《革命与改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2组属个别事件的考索,分别论述了戊戌维新、清末革命党人的纪年、清末新军对辛亥革命的贡献、辛亥革命史的分期、“五四”前夜的政治思想逆流和论“五四”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等问题;第3组为人物思想的分析,评析了龚自珍、冯桂芬、洪秀全、光绪、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邹容、陈天华、宋教仁、杨度的思想特点及其贡献。第4组为文献书刊的论序,集中了作者为《中国近代史词典》、《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宋教仁集》、《瞿秋白年谱》等书所写的前言和序文,还收录了作者对《李秀成供》和《国民日日报》的质疑和评论。本书带着强烈的政论色彩和时空色彩,是一部水平较高且富有文彩的史学论著,深受社会欢迎。

华严经网目贯摄

华严经网目贯摄

华严经网目贯摄,一卷,清永光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