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

- 姓名:袁宏
- 别名:字彦伯,小字虎
- 性别:男
- 朝代:晋代
- 出生地: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 出生日期:约328年
- 逝世日期:约376年
- 民族族群:
袁宏(约328年—约376年)字彦伯,小字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年不详,晋孝武帝太元(376—396)初卒,年四十九岁。少孤贫,以运租自业。有逸才,文章绝美。 初入仕,谢尚引为参军,累迁大司马桓温府纪室。桓温很看重他的才思敏捷,使专综书记。桓温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顷刻间便成七纸,非常可观。后入为吏部郎,授东阳太守。袁宏性格强正亮直,虽被桓温礼遇,但每于辩理,从不阿屈,所以往往得不到升迁。他享有“一时文宗”(《晋书·袁宏传》)之誉,文章驰誉当时。所作《东征赋》盛名一时。 从桓温北伐时,又曾作有《北征赋》,亦负一时之名。二赋熔叙事、抒情于一炉,辞意婉曲,文笔清丽。诗以《咏史》诗见称,是其风情所案。谢尚尝于秋夜乘月,听他诵《咏史》诗,深深赞叹“声既清会,辞又藻拔”(《晋书·袁宏传》)。被钟嵘《诗品》称为“鲜明紧健,去凡俗远矣”(卷中)。
袁宏一生勤于著述,有《后汉纪》30卷,还有《三国名臣颂》及《竹林名士传》三卷、诗赋诔表等杂文300首。作为一个封建正统史学家,他的治史目的非常明确,在《后汉纪·自序》中,公开宣称:“夫史传之兴,所以通古今而笃名教也。”而“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通古今而笃名教”就是要通过历史记载来阐明政治的治乱得失,维护并宣扬“君臣父子”的封建伦理观念。用这个标准评判以往的史书,除“丘明之作,广大悉备”外,其余的没有一部令他满意, “史迁剖析六家,建立十书,非徒记事而已,信兄弟扶明义教,网罗治体,然未尽之。班固源流周赡,近乎通人之作,然因籍史迁,无所甄明。荀悦才智经纶足为嘉史,所述当世,大得治功已矣,然名教之本,帝王高义,韫而未叙。”至于东汉一代的史书,更是“烦秽杂乱”,于是依照荀悦《汉纪》的形式编成《后汉纪》, “因前代遗事,略举义教所时,庶以弘敷王道。”可见借史以阐名教、以敷王道是袁宏史学思想的中心内容。在这一思想支配下,他把君臣父子的礼义作为评判史事人物的主要尺度,认为君臣父子的等级关系是“天地之性”和“自然之理”, “未有违失天地之性而可以序定人伦,失乎自然之理而可以彰明治体者也。”(《后汉纪》卷26)同以往的史学家一样,他十分重视历史记载的惩劝作用,认为“得失一朝,荣辱千载,善人兴焉,淫人惧焉。”(《后汉纪》卷29)在编年体的编纂方法方面,他有所发展,即在荀悦《汉纪》“通比其事,便系年月”的基础上,创造了“言行趋舍,各以类书,故观其名迹,想见其人”(《后汉纪·自序》)的叙事方法,常常在记述某人某事时,将同一类型的人和事连带写出几个、几件,从而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增强了编年体史书记载政事和人物的完整性和感染力。
袁宏著述颇丰。《晋书·本传》称其所著“诗赋诔表等杂文凡三百首,传于世”。原有文集二十卷,已佚。逸存诗文今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书。他还精通史学,曾撰《后汉纪》三十卷,对范晔撰写《后汉书》提供了有利条件,受到历代史学家的赞赏。
袁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行人
《行人》是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创作于1912年的长篇小说,和《过了春分时节》、《心》共同组成作者的后三部曲。《行人》的故事展开时期设定在明治末年,夏目漱石通过“叙述者”二郎的诉说,讲述了一郎作为高尚近代知识分子痛苦挣扎的内心世界。 同时,执著地叩问了家族制度下夫妻关系的内涵。一郎极为理智,潜心研究学问,在他的生命中,自我掌握着一切,过度的理智与敏锐使他孤独痛苦,感情丰富却控制失当,无法与人相处。最后一篇H先生的旅行报告信,更显示出作者必对自我有过深切的反省,使读者跟随他们旅行的脚步,为一郞焦急叹息,情绪由不解,同情,无奈转为惋惜,嘘唏。一郞渴望抛弃理智,舍弃自我而落得轻松,事实上,他认为没有自我流露的无欲单纯至高无上,然而对他来说,自我一旦抛弃便无法生存。而得救之道便是从精神的研究转变为实践者,全心全意投入某些事物。伴随一郎强烈的“自我”要求,全家都处于一种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的不安之中。《行人》的结尾没有成功的解决,而是留下无尽的悬念。
戴东原集
十二卷。《札记》一卷。《年谱》一卷。清戴震撰。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曾师事婺源江永。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奉诏任 《四库全书》纂修官。第二年,特命与会试被录取者一起廷对,授翰林院庶吉士。在馆五年,劳累而逝。戴震通晓天文、历算、史地、训诂、音韵、考据,为一代大师。其人一生著述宏富,其中《孟子字义疏证》是平生得意之作,思想精髓尽粹于此。另著有《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将其平生著作悉编入《戴氏遗书》中。此文集所收戴震考据文章涉及《诗经》、《尚书》、《周易》、《尔雅》诸论,及天文、地理、术学诸学科,包括其散篇论著、论学书信、及序跋等。戴震文集原有《戴氏遗书》十卷,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其弟子段玉裁重排刊印,改名为《戴东原集》,增为十二卷,即所谓“经韵楼”本。此集卷首有段玉裁序,并附段玉裁著《戴东原先生年谱》、《复校札记》。此书有宣统二年(1910) 刻本,195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据宣统原版重印。1980年,中华书局以 《经韵楼本》为底本,整理出版 《戴震文集》。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元杂剧剧本。简名《谢金吾》。无名氏撰。旦本。剧写北宋枢密王钦若私通辽邦,为陷害镇守三关的杨景,派女婿谢金吾拆毁杨家清风无佞楼,并伤及佘太君。杨景闻讯偕焦赞私下三关,回家探母,因而中了王钦若奸计,为其所执。焦赞夜入谢府,杀害了他全家。宋真宗遂判处杨景、焦赞死刑。正在绑赴法场之际,被杨景岳母长皇姑所救,同时孟良在三关截获辽邦给王钦若谋反的密信,奏明皇帝,事实才真象大白。王钦若被处死,加封了杨景和焦赞,重建了清风楼。此剧歌颂了忠良,痛斥了奸佞,戏剧矛盾突出,情节曲折动人,人物性格鲜明,声貌各异,很适合舞台演出。
黄河青山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追忆其平生经历与学术志业的奋斗过程:早年投笔从戎,壮年在美打工、求学、任教、著书立说;并阐明其历史观点的形成与演进,检讨中国近代革命和统摄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大历史观”。文字浅显明白,人事交融,前后穿引,几既细腻又壮阔,风格独特。读者可藉由这本回忆录,进入黄仁宇先生人格与思想之广大天地,一窥究竟。
秦史稿
研究秦史专著。林剑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林剑鸣,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秦史研究,另著有《秦国发展史》。 本书分14章,约34万字,记述了秦国自传说时代开始,至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为止的历史发展过程。第1章“绪论”分别就秦史的对象和分期,秦史的年代问题以及研究秦史的主要资料作了概述。第2章记述由传说时代至西周末年的秦人早期历史。并针对秦人来自西方的传统论点,从图腾崇拜、经济生产,墓葬等方面进行详细考察,提出了秦人来自东方的观点,并认为秦的祖先同夏、商、周的祖先一样,都是属于华夏族的一部分。第3—6章论述了秦的奴隶制政权由产生、发展至衰落的全过程。论证了秦国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政治统治形式的特点,宗法制的特点以及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第7—12章论述封建制在秦国的产生、确立及其飞跃发展。第13、14章叙述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至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为止凡15年的历史。书后有“结束语”1篇,《秦世系表》《秦史大事年表》两个附录。本书是比较系统、全面、深入研究秦史的专著。不仅博引历史文献,而且十分注意利用云梦秦简、秦陵兵马俑、马王堆帛书等考古新成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作者并将秦史研究中有分歧的问题详细写成小注置于每章之末,有助于全面了解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而为更深入地探索秦国历史提供了方便。
两汉博闻 [四库本]
史钞著作。北宋杨侃编。12卷。侃字子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避真宗旧讳,更名大雅。端拱进士,历官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是编摘录《汉书》、《后汉书》,不依篇第,不分门类,惟简择其字句故事列为标目,而节取颜师古、章怀太子之注于其下。凡《汉书》7卷,《后汉书》5卷。间有疏失舛误,然所录注文中可资补阙、考证者颇多。乾道八年(1172)胡元质删削后刻版印行,已非杨氏之旧。有《粤雅堂丛书》、《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