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与之

康与之
  • 姓名:康与之
  • 别名:字伯可,号顺庵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洛阳(今属河南)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康与之,生卒年不详。字伯可,号顺庵,洛阳(今属河南)人,居滑州(今河南滑县)。建炎中,高宗驻维扬,与之上《中兴十策》,名颇噪。旋监杭州太和楼酒库,坐盗钱饰翠羽为妓金盼履免官。绍兴八年(1138),在湖州,与常同为邻居,以养母为请。常同创一检察御书之员,月给缗钱三万俾奉其母。与之不以为养,同探取数月,径致其母,与之怏怏而去。谄事秦桧,为秦门十客之一。又受知高宗,为承务郎。“值慈宁归养,两宫燕乐,伯可专应制为歌词,谀艳粉饰,于是声名扫地。”(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中兴十策》)绍兴十六年(1146),监尚书六部门。十七年(1147),为军器监丞。次年,与外任宫观。二十五年(1155),自福建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除名勒停,送钦州编管。二十八年(1158),坐与士人交争,移雷州编管,旋送新州牢城。《宋史翼》卷二七有传,另参汪应辰《文定集》卷二○《御史中丞常公墓志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五、一五六、一五七、一六九、一七○、一七三、一七五、一七九。有《顺庵乐府》,不传,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有辑本,《全宋词》据以录入38首及断句5则。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入选其词23首,并云:“与之号顺庵,渡江初,有声乐府。受知秦申王,荐于太上皇帝,以文词待诏金马门。凡中兴粉饰治具,及慈宁归养,两宫欢集,必假伯可之歌咏,故应制之词为多。书市刊本,皆假托其名。今得官本,乃其婿赵善贡和陶安世所校定。篇篇精妙,汝阴王性之一代名士,称‘伯可乐章非近代所及,今有晏叔原,亦不得独擅。’盖知言云。”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云:“与之父倬惟章,诡诞不检,事见《挥麈录》。与之又甚焉,尝挟吴下妓赵芷以遁。与苏师德仁仲有隙,遂兴苏玭训直之狱。玭,仁仲之子。而常同子正之婿也。与之受知于子正,一朝背之,士论不齿。周南仲尝为作传,道其实如此。世所传康伯可词鄙亵之甚,此集颇多佳语。陶定安世为之序,王性之、苏养直皆称之。而其人不自爱如此。不足道也。”张炎《词源》卷下云:“康、柳词亦自批风抹月中来,风月二字,在我发挥,二公则为风月所使。”沈义父《乐府指迷》云:“康伯可、柳耆卿音律甚协,句法亦多有好处。然未免有鄙俗语。”杨慎《词品》卷三谓康与之《长相思》(南高峰)是“效和靖‘吴山青’之调也。二词可谓敌手。”王又华《古今词论》谓贺裳“极喜康与之《满庭芳》寒夜一阕,兼词令议论叙事三者之妙”。

康与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清一统志台湾府

清一统志台湾府

本书系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选辑「台湾府」部分而成,因名之曰「清一统志台湾府」。书分二十四目,曰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明)、祠庙、寺观、名宦(本朝)、人物(本朝)、流寓(明)、流寓(本朝)、列女(本朝)、仙释、土产、番民。书末,今另收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关澎湖与泉、漳二府之资料,作为「附录」。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

不分卷,无年代和作者可考。共分六套,每套六计,共三十六计。第一套战胜计,有“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第二套敌战计,有“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第三套攻战计,有“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姑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第四套混战计,有“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第五套并战计,有“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有“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前三套是处于优势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之计。各计解语有不少是用阴阳燮理,推演成为兵法的刚柔、奇正、进退以及攻守的变化。解语之后设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子、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既集中了古代兵家的奇谋方略,也集中了封建割据的尔虞我诈、掠夺兼并一类落后、反动的东西。它不能正确地阐明战争的实质问题,只局限于计谋的推演与施用上。

南华真经副墨

南华真经副墨

八卷。明陆西星撰。陆西星,字长庚,号方壶外史,其人生平事迹均不详。所作《南华经副墨》,当成于焦竑以前,所以焦竑作 《庄子翼》引陆西星之说颇多。此书卷首有陆西星从子律序,作于万历六年戊寅 (1578)。可知其从子与焦竑 (1540——1620)同时代或稍早于焦竑。此书编次依郭象注本,又以 《天道篇》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八字分标八卷。每篇逐节诠次,篇末为韵语,总论一篇的旨意。此书名为“副墨”,是取《大宗师篇》墨子之语。其要旨是说南华子(即庄子)祖述道德,又与佛家不二法门,提倡老释合一。其言博辩恣肆,词胜于理。谓 《天下篇》是《庄子》后序,历叙古今道术,而以己承之,即《墨子》终篇之意。陆氏之论,颇有见地,所以后世注《天下篇》的,都承用其说。陆氏对全书的解说,也颇有发挥,所以焦竑等人解《庄子》都常引之。此书也是后世研究《庄子》的重要史料之一,可惜传本无多。清《四库提要》据两江总督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中国医籍考

中国医籍考

原名《医籍考》,中医目录学著作。丹波元胤撰于1819年。本书现存刊本数种,较重要的有《皇汉医学丛书》本、《韦修堂医书》本及1935年日本东京国本出版社影印本等; 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予以重印,并将《医籍考》改名《中国医籍考》,末附“书名索引”及“人名检引”,便于读者检索。丹波元胤(1789—1827),家奕禧。其父丹波元简(廉夫)为日本汉方医学名家,著述丰富。元胤幼承庭训,治学勤奋,除究心于汉方医书目录学研究外,对《难经》及本草学均有较深的造诣,除《医籍考》外,另有《难经疏证》、《药雅》等著作行世。《医籍考》计80卷,约82万字。全书收辑中国历代(自战国后期迄清朝道光以前)医籍,计2600余种,取材十分广泛,除医学著述外,于历代中国史书、目录学著作、地方志以及博物、艺文、笔记、杂说等多方面的文献均予搜阅并摘录有关资料予以分类编纂。计分医经(卷1—8)、本草(卷9—14)、食治(卷15)、脏象(卷16)、诊法(卷17—20)、明堂经脉(卷21、22)、方论(卷23—78)、史传(卷79)、运气(卷80)共9类,其中以方论著作占较大比重。本书介绍医籍,在每一书名下,注明出处,并据所掌握的资料,记述卷数及存佚概况;载列该书序跋、有关考证及内容提要,或附评论及按语,使读者阅后对该书有一较全面的认识。全书体例规整,收罗文献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其编纂发行,向读者提示了中医文献阅习和深入研究之门径,素为中医学者所重视。由于中医书品类繁多,卷帙浩繁,难以全面了解和普遍检阅。通过此书之编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但由于编者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还存在少数遗漏或存佚、卷数等失真之处。

盘山语录

盘山语录

《盘山语录》是根据全真道盘山派创始人王志谨授徒答问的记录编辑而成的作品,它的语句活泼,思想圆通,其中所蕴涵的心性道德修养思想可谓是中国道教修养论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盘山语录》心性道德修养论的提出是出于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使主体的道德追求与具体的真践实履相一致。这一修养论在以传统道家清静理论为宗的同时,兼融禅宗心性本净之说,故颇具道禅混融特色。它将“道法自然”作为立足点,使心性道融通为一体,认为修心即为炼性亦是合道。在宇宙本原“道”的统摄之下,王志谨更是将真性本心的纯真与至善的境界追求上升到天人合一命题下的中和之境。透过对“真”“善”“和”的境界追求体现道德修养理论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内修与外行相融通,内外兼顾、功行双全的“泯邪存正”“切己反省”“境上炼心、”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图达到天道与人道相合的和谐之境。《盘山语录》的道德修养论是将对形而上的“道”的追求落实在形而下的各个层面,以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

理学纲要

理学纲要

现代学者吕思勉编著。原系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上海沪江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义,后略加修改,以成此书。分为绪论、理学之原、理学源流派别、濂溪之学、康节之学、横渠之学、明道伊川之学、晦庵之学、象山之学、浙学、宋儒术数之学、阳明之学、王门诸子、有明诸儒、总论,共计15篇。举理学家重要学说,及其与前此学术思想之关联,对后此社会风俗之影响,一一挈其大要。以确有见地、不与众同者10余家为主,其无甚特见者,总为一编。认为 “理学之特色,在其精微 彻底” (《理学纲要·总论》) ,“躬行实践”。理学家之学“於理求其至明,於行求其无歉” (《理学纲要·总论》) 。以此推之政治,“则不肯作一苟且事”。此书卷帙虽少,纲领略具,可以略知理学,是简明扼要论述理学大要的著作。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