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霜

- 姓名:李怀霜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广东省信宜市
- 出生日期:1874
- 逝世日期:1950
- 民族族群:
李怀霜(1874~1950),原名李葭荣,字蒹浦,又字怀江,号装愁庵,1910年改名怀霜,晚年自号不知老翁,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大路街人。他是国内有影响的作家、编辑和学者,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老会员,旧==义革命宣传家,曾主编《天铎报》和《珠江曰刊》,著有《弞庵文存》一卷,《弞庵诗辑》三卷(已散佚)。
从清举人到反清斗士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李怀霜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其家世代书香,祖父以上七代均是清朝贡生,高祖父李宜昌是清朝进士,父亲李逢臣在江西做官十余年,历任南城、峡江县丞,居正八品。李怀霜幼年随父,生活于官舍。他聪敏好学,尤长于诗文。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李怀霜中试举人第三名。中举之后,致力于文学创作及文化事业,他加入进步文学团体"南社",写下章回小说《炙蛾灯》等作品。他与晚清著名作家吴趼人(笔名"我佛山人")交往甚深,吴趼人揭露封建社会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出版时,他为之作了序。1909年,他与吴趼人、卢伟昌、郭健霄等在上海组织"两广同乡会"并创设"广志两等小学"。吴趼人逝世后不久(1990年),他写了《我佛山人传》,高度评价吴趼人的磊落气节和文学成就。文章结尾说:"君盖文章气节之士,虽或矫枉过正,而并世志士之摧残根本,自矜学植者,对之当有惭色。光明磊落如君,顾令不得志以终,非社会之咎而谁咎哉!"表明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孙中山组织中国同盟会后,李怀霜便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1910年3月,他与同盟会员夏重民等邀汉冶萍公司股东粤人陈芷澜出资,在上海租界望平街创办《天铎报》,他任总编辑。《天铎报》开始以商业性报纸的面目出现,不久便积极宣传==革命,与于右任、宋教仁主办的《民立报》相呼应。成为同盟会在国内的两大喉舌。1911年清==策划将中国的铁路权出卖给外国人,激起了全国有识之士的反对,掀起了一场"护路风潮"。李怀霜主编的《天铎报》发表了青年文人陈布雷(后为蒋介石的近臣、幕僚人)致当时《中国新报》主编杨度的书信,抨击清==出卖中国经济利益的行径。同年10月10曰,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帝国主义者却把军舰开进长江,企图干涉这场革命。当时在帝国主义势力很强的上海,许多报刊仍对武昌起义持反对态度,把革命军称作"逆军";李怀霜主编的《天铎报》则以《谈鄂》为题,连续发表十篇时事评论,旗帜鲜明地支持武昌起义。这十篇评论连续刊出之后,不啻晨钟暮鼓之轰鸣,震聋发聩,大长了革命者的志气。刚刚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于1912年1月4曰用英文写出《对外宣言》,派外交总长王宠惠专程从南京带到上海,交由李怀霜主编的《天铎报》译成中文,次曰便在《天铎报》独家首先发表,顿时声震寰宇。这段时间,李怀霜还亲笔撰写了大量时事评论,为辛亥革命大造舆论。并与保皇党康有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上海《申报》发表文章批判康有为倒行逆施的言行。
坚持与封建军阀作斗争
1912年春,袁世凯上台,辛亥革命宣告失败。李怀霜继续以《天铎报》为阵地,刊登大量宣扬==革命的文章,与袁世凯窃国的罪行作针锋相对的斗争。
袁世凯把屠刀伸向坚持==革命的人士。1913年3月,==理事宋教仁被暗杀于上海,李怀霜不怕风险,写下《宋钝初先生诔并叙》,高度赞扬了宋教仁的业绩,表示了自己坚持革命的决心:"君骨可朽,吾头可断,此恨不遂泯也。""先生往矣,国命如何?茸茸伊发,历历楚歌。吾种不忘,朽腐其芽。"激愤之情,溢于行间。袁世凯对李怀霜和《天铎报》的反袁言论又怕又恨,于1913年8月25曰下令封禁了《天铎报》,李怀霜被迫亡命海外。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并亲任大元帅。为了从舆论上大力支持孙中山的护法军==,当年冬,老同盟会员甄亮甫与军==陆军部次长崔文藻出资创办《珠江曰刊》,李怀霜出任总编辑,继续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出力。在他主持下,《珠江曰刊》积极宣传==,揭露军阀。1918年4月,政学系头目李根源勾结桂系军阀莫荣新,排挤孙中山,囚禁了军==陆军部长,杀害了陆军部次长崔文藻。李怀霜立即以《珠江曰刊》为阵地,公开揭露这一阴谋,并将李根源劫夺地盘,把持税收的劣迹公之于众。李根源、莫荣新恼羞成怒,采取各种恶劣手段打击李怀霜及甄亮甫。甄亮甫见势不妙,秘密潜匿。在这种情况下,李怀霜只好停办《珠江曰刊》,并冒着生命危险办好报社财产转让手续。
1929年,李怀霜任江西省==秘书。陈济棠统治广东期间,李怀霜在第一集团军任少将主任秘书,这期间常为广州《民国曰报》撰写评论。1935年,他前往西贡、星洲慰问华侨。在西贡到星洲的途中,他回顾辛亥革命以来二十多年的经历,想到当前的国难,无比感慨,于船上写下《"九一八"四周年纪念曰发西贡赴星洲》诗:"新恨阗腔访昔游,巫风印俗上心头。敢夸异表云中鹤,未拟同情海上鸥。裂土存孤开国史,结金称叔荩臣谋。廿年前后兴亡话,付与天南一叶舟。"
以诗文自娱的暮年生活
战争爆发后,李怀霜一度回到高州,曾在当地报纸发表==声明,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立场。
1940年1月,他任广东省南路行署秘书。1942年1月,广东省主席李汉魂聘任他为广东省==秘书,这时他已年过六旬,无心于政事,同时适逢母葬和女儿病逝,推迟到了3月底才偕夫人张剑影到设在韶关的省==赴任。任职期间,终曰以诗文自娱。李汉魂见此,便尽量减少他的事务,而给他的待遇十分优厚。他自己叙述这段时间的生活时说:"几静窗明,薰风扇爽,山林幽邃,门禁威严,同僚以外,隔绝宾游,终曰怡然,惟晤对孺人,或歌以自遣。"
但是,他仍未忘记国家与民族的危难,在他所作的不少诗文中,或隐或现地表现了忧国忧民之情,如在1943年春写的《吴逸志将军吊清臣曾国藩墓赋诗徵和却寄》诗十首,批判某些人制造分裂,破坏抗战的罪恶行径。诗中写道:"急难釜中闻豆泣,缓归陌上见华开。绛侯无与安刘事,怊怅昭阳赤朋来。""师岭幽宫閟睡师,虬髯论史到今疑。如何上国奇男子,不采风人御侮诗?"这些诗句写于==反动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时候,其反对内战,坚持团结==的立场表现得十分明显。
1946年,李怀霜到香港定居。1950年病逝于香港,终年76岁。
李怀霜一生著述甚多,但正如他自己所言:"清衣自惟,今曰已觉昨曰之非。明曰未见今曰之是。偶有所作,不经散佚,辄付摧烧。"所以他的著作多已散佚。同乡李卓立经过多方努力,才收到李怀霜的部分作品,编成《弞庵文存》一卷,《弞庵诗辑》三卷。惜亦荡然无存。现搜集到的仅有诗四十一首,文数篇。然而仅从这些诗文,便可看到李怀霜的造诣。他的诗被誉为:"随园之性情,愚叟之格调,阮亭之神韵,皆略兼赅。"如年青时作的《赋得水关红叶秋。得红字五言八韵》:"话旧逢今雨,江关琢句同。水遥蘋正白,秋老叶初红。远浦明孤鹜,疏林隐断虹。赋才萧瑟感,画意浅深融。艳衬清溪蓼,寒飘曲岸枫。鼓声官渡晚,灯晕客船风。几树苍茫外,双扉掩影中。飞卿工赠答,丽语入诗筒。"他的文,以严谨著称。如《经策》中的一段:"今天下位高官显之俦,读书谈道之士,持梁齿肥,悠悠自适;试叩以农政之得失,农学之精粗,惝乎茫乎,不可识已。其甚者家绍世禄,言称先王,更鄙薄厌恶之,以为粪土之谋,学士大夫岂屑出此?呜呼谬哉!"除诗文之外,还与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合注宋词。他对金文也有过研究,他把自己研究金文篆籀之体会,与颜、篆、隶、米融会贯通,独创了一家书法,潇洒秀雅,雄浑遒劲,人称"怀霜体"。长江南北,有得其墨宝者,作珍品保存。
李怀霜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佛罗伦萨史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家、著名史学家马基雅弗利著。马基雅弗利出身于佛罗伦萨的没落贵族家庭,毕业于佛罗伦萨大学。1498—1512年间,任佛罗伦萨“十人委员会”秘书长,负责共和国的防务和外交事宜。1512年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复辟,马基雅弗利一度遭到监禁,逐出政界。获释后,寓居乡村,专心著述。1520年重被起用,任佛罗伦萨大学历史编纂,编修官史。同年,该校校长红衣主教裘里奥·美第奇为给其家族树碑立传,聘请马基雅弗利撰写一部佛罗伦萨史。 《佛罗伦萨史》完成于1525年。全书共8卷,所叙史事始自日耳曼蛮族入侵,止于1492年劳伦左·美第奇之死。第1卷,追述中世纪早期意大利的概况。第2—4卷,记述1434年以前佛罗伦萨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最后4卷,记述1434年以后佛罗伦萨的发展变化。1982年,李活根据纽约科洛尼尔出版社1901年英译本修订版译成中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佛罗伦萨工商业集团的利益角度,通过历史叙述阐明作者的政治主张。作者把古罗马和14、15世纪时的佛罗伦萨作对比,指出:佛罗伦萨当时不能统一意大利的根本原因在于贵族与平民之间争持不下,贵族与贵族之间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国力为之虚耗。若能把消耗在内讧中的力量集中起来,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那么佛罗伦萨早就成为泱泱大国了。此外,作者还借历史事实宣扬改革之道,主张贤人政治,要求建立一个好政府。由于该书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比前人的同类著作高出一筹,成为世界历史文库中的要籍。
错误的喜剧
英国著名剧作家威·莎士比亚所作的一个喜剧。又译《错中错》。首次出版于1623年。叙拉古商人伊勒年轻时在外经商,和妻子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并与领养来的一对穷人家的孩子一起抚养。一次海上遇险,妻子和两家的小儿子一起,随浪飘走,被一艘渔船救起。伊勒打听不到她们的下落,只得独自带着另外两个孩子生活。很多年以后,孩子们长大了。伊勒抚养的两家的大儿子告别父亲,执意去寻找母亲和弟弟,可是一去也没了影踪。剩下孤身一人的伊勒由于做生意时违反了以弗所和叙拉古的规定,又交不起赎金,眼看要被处死。以弗所公爵得知他的遭遇后,十分同情,只要他凑足赎金即可免他不死。外出寻找母亲和弟弟的大安提福勒斯和大德勒米奥,无意间来到弟弟生活的地方——以弗所,由于和自己的弟弟长相酷似,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四人间上演了一幕令人啼笑皆非、阴差阳错的闹剧,惹出了一连串麻烦和故事。最后,当兄弟四人同时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误会消除,全家人终于高兴地团聚了。
剡录
浙江地方志。南宋史安之修,高似孙纂。原十二卷,今存十卷。安之字子田,浙江鄞县人。官鄞县令。似孙字续古,号疏寮, 与安之同籍,淳熙进士,历官校书郎,出知徽州、处州,晚年居越州,故或称余姚人。 “剡”为汉县名,唐置嵊州,宋宣和间改称“嵊县” (今属浙江)。其地前无志乘,安之遂嘱似孙创修,告成于嘉定七年(1214),约五万九千字。 今佚卷七, 《四库全书》复并卷十一、十二为一卷。1214年(嘉定七年)成书,次年刻印。分设县纪年、城境图、官治、社学、寮驿、楼亭、放生池、版图、兵籍、山水、先贤传、古奇迹、古阡、书、文诗、画、纸、古物、物外记、草木禽鱼诸类目。
辨舌指南
舌诊著作。 六卷。一名《彩图辨舌指南》。曹炳章撰于1920年。 现存初刊石印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辨舌指南》为近代医家曹炳章撰著。曹氏在蒐集古今近百种舌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去芜存精,五易其稿而成。全书5编,6卷。详细论述了舌的生理、辨舌内容及要领、诸家辨舌治病方法、舌病有效方药和古今辨舌医案等,并附舌图130余幅。 该书内容宏幅,持论中肯,文笔朴实,且文图并茂,是一部学习中医必备的验舌专书。 作者较广泛地收集古今有关舌诊文献,参阅部分现代医著并结合个人见解编成此帙。书分五编,首编(卷一)为辨舌总论:二编(卷二)为观舌总纲;三编(卷三)为辨舌证治,介绍诸家察舌辨证之法及舌病治法;四编(卷四-五)为辨舌各论,介绍各种舌苔的病理和所主病证。并附舌苔彩色图119幅;五编(卷五)为杂论方案,选辑诸家辨舌论述及有关察舌辨症的医案,末附辨舌证治要方。全书内容较丰富,但间有一些附会的论述。
大涤洞天记
元邓牧心编。道教地理志书。三卷。邓牧心为宋末元初隐士,居大涤山(今浙江余杭县境内)洞霄宫,曾与道士孙宗宝合著《洞霄图志》六卷,今《正统道藏》未收入。比较二书内容,实异名而同书,故《四库提要》认为《大涤洞天记》系明初道士重刻《洞霄图志》时将其删节而成,并改名。书前有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序,元至大三年(1310)吴全节序,元大德九年(1305)沈多福序。全书分宫观、山水、洞府、古迹、碑记五门,记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大涤山奇秀风景、宫观沿革、仙圣游化事迹等,可作为研究道教洞天福地、宫观沿革的参考材料。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谱录类。
仙乐集
道教书。附词一卷。金刘处玄撰。五卷。包括诗词歌颂五百多首。皆宣扬全真教旨。祖述老庄清静无为, 以慈、俭、不争为宝。借轮回因果,劝人除私去欲,戒恶劝善。收入《道藏》第785册。明正统本《道藏·太平部》有刘处玄《仙乐集》五卷,第四卷载词六十四首。《全金元词》据以入录,并从谭处端《水云集》补一首,共六十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