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新城

舒新城
  • 姓名:舒新城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湖南省溆浦县
  • 出生日期:1893.05.22
  • 逝世日期:1960.11.28
  • 民族族群:

舒新城(1893.05.22~1960.11.28) ,教育家、出版家。原名维周、心怡、遁庵。湖南省溆浦县刘家渡人。1908年在本县上小学,因领导闹学潮而被开除。一度在学馆教书。辛亥革命后,在常德第二师范学校附设单级教员养成所,长沙游学预备科学习。1913年考取湖南高等学校本科英语部,1917年毕业。之后任长沙兑泽中学、福湘女学教员。在此时期,接触到桑戴克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节本,了解了教育社会化和生活化的问题,刺激与反应的原则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等。继之读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从此立志研究教育。1919年,调任福湘女学教务主任,兼讲教育学和心理学。编著《心理原理实用教育学》一部,由杨昌济先生帮助出版。为改变教会所办的福湘女学禁锢学生思想,办学不符中国国情的状况,亲自讲授历史课,并组织师范生到小学参观和实习,使教学与实践有所结合。同年10月,针对教会学校的弊病,发表《我对于教会学校的意见与希望》(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引起长沙教会教育界不满,被迫辞职。11月与同学创办《湖南教育月刊》,仅半年,由于军阀张敬尧胁迫而停刊。不久,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曾参与推行选科制(允许学生在必修科目外,选修其他科目)与能力分组制(即学科制,打破年级制度,依学生能力随班上课,随时升级)的教学改革。1921年应邀到上海吴淞公学中学部(后改名中国公学附设吴淞中学)主持校务。继续试验选科制和能力分组制。此时,美国柏克赫司特创始的道尔顿制传入中国。次年10月起,便对该制度进行试验。废除课堂讲授,改教室为作业室(兼备教室、自修室、图书馆、实验室的作用)。教师在作业室指导,指定学习内容,提出作业大纲,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实验同时,为《教育杂志》的《道尔顿制专号》撰文,引起各省教育界的注意。1923年,学校内部对推行道尔顿制产生分歧。不久,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任研究股主任。继续试验道尔顿制,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同年12月,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4年任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教授。不久返南京,专门从事著述活动。主编《中华百科辞典》,收名词万余条,约二百余万言。1928年应中华书店总经理之约,继徐元诰主编《辞海》。两年后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兼图书馆馆长,并创办《新中华》等期刊。同时,在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讲授近代中国教育史。1936年《辞海》正式出版,得到读者好评,在文化教育界颇有影响。次年,为中华书局代总经理。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主持编辑所工作,出版大量教科书和各种读物。新中国成立后,曾主持文史资料征集工作,一度任广播学校校长。1953年退休。1957年提议重新修订《辞海》。1959年夏成立辞书编辑委员会、任主任委员,积极筹划修订工作。解放后被选为上海市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论著还有《心理学初步》、《人生哲学》、《中国教育辞典》(与余家菊等合编)、《教育通论》、《现代教育方法》、《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中国新教育概况》、《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指南》、《近代中国留学史》、《淞泸御日战史》(与刘济群合编)等。此外有译著《道尔顿制概观》、《道尔顿制讨论集》、《道尔顿制研究集》、《道尔顿制浅说》、《个性论》、《现代心理学之趋势》等。

舒新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上尉的女儿

上尉的女儿

俄国作家普希金的中篇小说。它是作家创作晚期人道主义思想的结晶。作品以18世纪70年代的普加乔夫起义为背景。纨袴少年格里尼约夫按照贵族教养的程式,到白山要塞去接受行伍的考验。在暴风雪途中迷路,被一个中年汉子引到客栈。他在感激之余把自己的兔皮袄送给了衣衫单薄的汉子。要塞司令米龙诺夫上尉对格里尼约夫倍加照顾。上尉的女儿玛利亚也与他情投意合,招致青年军官什瓦卜林的忌妒,引起决斗。格里尼约夫被刺伤,这更加深了他与玛利亚的爱情。适逢普加乔夫起义军攻陷要塞,米龙诺夫被绞死,什瓦卜林投降。格里尼约夫在被套上绞索时意外获释。原来普加乔夫正是那个风雪夜为他引路的汉子。玛利亚落入什瓦卜林的手中,忍受着折磨。格里尼约夫求普加乔夫帮忙,后者慨然应允,斥责了什瓦卜林,成全了格里尼约夫和玛利亚。起义失败后,普加乔夫被枭首示众;临刑时,普加乔夫看见了格里尼约夫,还向他点头致意。格里尼约夫因“通匪之嫌”被拘捕审讯。玛利亚不得已设法面见女皇,诉清原委,求得恩准。格里尼约夫终于与玛利亚幸福结合。作者着力塑造了格里尼约夫的形象,着力挖掘一个贵族青年为人的价值所在。贵族式的家庭教育将他培养成一个纨袴少年;而标准的旧俄军营生活则可能使他变成一个花花公子。但最终他没有成为一个浪子,是周围善的力量发展了他善的本性。老仆萨维里奇管束尽责,中年汉子乐于助人,上尉一家热情朴实,这一切使他的性格变得坚定、勇敢、忠诚,获得了自身的价值。与此同时,作者也证明了“匪首”普加乔夫也具有作人的价值。他具有善的天性,仪表堂堂,与部下相处融洽。他真正把人看作人,即使是敌人的女儿,在她受虐时,他也慷慨相助。更可贵的是,他还具有英勇无畏的气慨,宁可做饱血而死的老鹰,也不当啖尸苟活的乌鸦。作品还描写了平民百姓用奉献面包和盐的隆重礼仪迎接普加乔夫的场面。普希金基于人道主义信念,真实地再现了普加乔夫的英雄形象。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

福建地方志。明陈道修、黄仲昭纂。八十七卷。仲昭,名潜,字以行,人称未轩先生,福建莆田人。成化进士。授编修,官至江西提学佥事。后乞归专事著述。有《未轩集》、 《兴化府志》、 《延平府志》等。八闽,为福建省别称。源于古闽地,因宋设八府、州、军,元分为八路,故名。其在修志问题上,主张发凡立例,“大要以遵国法,极时弊为主。”并认为:志所载当详其所应详,略其所应略,要旁搜博考,凡群之所有,事无巨细,莫不备载。始修于明成化二十年(1485),书成刊行于明弘治三年(1490),翌年又有递修本。为福建省第一部省志。计八十七卷,统十八类四十二目。每一类均按省、府、州、县顺序叙述,体例较为严整,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于舆地中较为完整”

红的日记

红的日记

短篇小说集。冯铿著。收短篇小说18篇。发表于1931年《前哨》1卷1期。《红的日记》采用日记体的方式写红军女战士马英六天的战斗生活。拥有四百多个战士的一个团与农民赤卫队一道,攻占了T城。他们发动群众处决了土豪劣绅,把他们的财产登记在册,并开展了广泛的政治宣传工作,组织了“五卅”纪念活动,成立了T城苏维埃,最后又去围攻C城。小说的女主人公马英刚从学校参加部队,待人热情,工作认真,战斗勇敢,在革命斗争中处处爱护同志,但认为革命的女战士不应该向男同志表示感情,反映了作者摒弃当时流行的“革命+恋爱”的公式。作者不追求故事情节,也很少注意艺术加工,但主人公形象相当鲜明,是国统区最早介绍工农红军战斗生活的短篇。

屋顶下

屋顶下

短篇小说。王鲁彦著。《屋顶下》描写本德婆婆与儿媳之间为如何持家而发生的矛盾冲突。

全唐诗话

全唐诗话

宋代诗论著作。6卷。旧署尤袤著。本书初传时未题著者姓名,明人因书前《自序》有“咸淳辛未重阳日遂初堂书”一语,而南宋尤袤又曾以“遂初”名堂,便附会为尤袤所撰。尤袤卒于绍熙五年(1194),至咸淳辛未(1271)已作古70余年了。对于这一舛误,清初时人已有考辩。尤侗《艮斋续说》卷8定本书的著者为尤袤之孙尤焴。《四库全书总目》卷197则断言:“考周密《齐东野语》载贾似道所著诸书,此居其一。盖似道假手廖莹中,而莹中又剽窃旧文,涂饰塞责。后人恶似道之奸,改题袤名以便行世,遂致伪书之中,又增一伪撰人耳。”全书共载录320余位唐代诗人的有关资料,全部抄袭自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虽有删繁就简之劳,但草率疏漏颇多,特别是在诗人的取舍方面多有不当,象卢照邻、杨炯、宋之问、崔颢、王翰、高适、岑参、元结等重要诗人均未入选,甚至连代表唐诗发展顶峰的李白、杜甫也遭删弃,实少可取之处。为补《全唐诗话》之缺失,清人孙涛另撰有《全唐诗话续编》2卷。

狂夫之言

狂夫之言

三卷。续狂夫之言二卷。明陈继儒撰。书名 《狂夫之言》,取自汉晁错传中之语。此书内容为杂论古今得失,才辨颇为纵横,但见解往往失之偏颇。如他说佛家能养鳏寡孤独;又说颜子端居不动是在以身讽孔子;左丘明《春秋内传》非有意于发明孔子等等,均为异论。又如:“或曰:仁者寿而颜子夭,何与?余答曰: ‘颜子太老成,当三十之年,正当发散,而件件务在收敛,春行冬令,所以早凋。’又问曰:‘以颜子之贤,进无功业,退无著述,何与?’余曰: ‘张仪有云:苏君之时,仪何敢言!况孔子在乎。虽然,春秋有孔子,是天地无限灵秀之业生他出来,山东一隅,地有几许大,却又出一颜子?此应是余气所生也。余气岂能做得功业?文章纵能做得,亦不过剩水残山而已。故有尧舜之父,而遂有不肖之丹朱、商均,有孔子之父,而遂有先卒之伯鱼,大要坐在气薄耳。……大块之上,必无嘉苗; 松柏之下,必无茂草。颜孔同时,幸亦在此,不幸亦在此。”持论也极为偏驳。此书据《宝颜堂秘笈》所载为五卷,大概是将正集三卷和续集二卷合在一起,合称为五卷。此书收入《眉公十种藏书》之中,有 《宝颜堂秘笈》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据此排印《丛书集成初篇》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