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凯

- 姓名:张元凯
- 别名:字左虞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吴县(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张元凯,明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左虞。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受毛氏诗,折节读书。以世袭为苏州卫指挥。督漕出徐淮,达燕冀,纵观古英雄战争都会之地,贳酒高歌。又入长安览观宫阙苑囿,亲见斋宫醮坛之盛,作《西苑诗》,窃比讽谏之义。因有功不得叙,自免归,益纵酒自放,卒年已不可考。诗作当时流传不广,王世贞在其去世后得其行卷,叹赏不已,作诗以酹之,并序其集以行,此后始为诗坛所知。著有《伐檀斋集》12卷。其诗不事摹拟,能够直抒胸臆、倾吐情怀,如《江上遇蔡都尉》:“同是穷途叹数奇,鹖冠凋敝不胜悲。孤篷夜雨天涯泪,老骥秋风塞外思。去国一身浑似梦,归家双鬓各成丝。长安记得相逢日,正是桃花饮马时。”写出了同病相怜的心态。《春日花下饮》:“春风青鬓未成丝,放浪江湖只酒卮。二十年来真落魄,不曾醒眼看花枝。”写出了他放浪的性格。他写作上不拘一格,《四库全书》馆臣认为他的诗“推陈出新,不袭窠臼,风骨遒上,伉壮自喜,渊渊有金石声”。尽管有些过誉,但也说明了其诗艺术上的特长。
张元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稽瑞
《稽瑞》一书为唐代刘庚辑著的一本历数各个朝代有名的天降祥瑞的记载。文章多是引用一些古籍如《史记》、《山海经》、《汉书》、《瑞应图》等书中所载的各种祥瑞现象。清道光季锡畴重刊《稽瑞》序曰:子思子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祯祥之事见于上世者不一。自后世狐鸣篝火之术兴,图谶纬书往往伪托,是以圣君贤相戒在下不许言瑞。可见,自古以来大多所谓的祥瑞现象,都是为古代帝王登基上位制作的种种包装宣传而已。
西溪丛语
学术笔记。南宋姚宽撰。姚宽,字令威,号西溪居士。嵊县(今属浙江)人(《书录解题》作剡川人)。父舜明,绍圣四年(1097)进士,南渡历官户部尚书,徽猷阁待制。宽以父任补官,仕至权户部尚书员外郎,枢密院编修官。金主亮大举入寇,宽决其必败,果验,将除郎,召对殿中,忽感风眩而死。宽博学工文,又工篆隶及工技之事。著有《西溪居士集》5卷,《乐府》1卷等。《西溪丛语》凡2卷,多考证典籍之异同。宽记诵渊博,援据亦极为赅洽,如以《易》“肥遯”为飞遯之误,以《孟子》“不是若恝”为“不若是”,辨欧阳修论张继诗“夜半钟声”之误,辨王安石《诗经新义》以“彤管”为箫笙之误等,皆极精审,具征卓识,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大致瑜多而瑕少,考证家之有根柢者也”。“盖亦一代博洽工文之士矣”。《西溪丛语》对辞赋亦多有考释。如考证宋玉《神女赋》中玉为王字之误云:“先王,指怀王也。宋玉是夜梦见神女,寤而白王,王令玉言状,使为《神女赋》。后人遂云襄王梦神女,非也。今本《文选》,玉王字差误。”又考证曹植《洛神赋》中“黄初四年”为黄初三年之误,考证屈原《九歌》有十一篇又何以云“九”,考证苏轼《浊醪有妙理赋》中“浊者以饮吾仆”之“仆”为“谓我也,或以为奴仆,误矣”,考证司马相如《上林赋》中“飞蠝”为飞鼠。诸如此类,皆言之有据,发人深省。《西溪丛语》有《四库全书》本,又有《笔记小说大观》本。
经验选秘
医方著作。6卷。清胡增彬(谦伯)辑。刊于同治十年(1871年)。此书汇辑各科验方,分头风、头面发肿猪头风、诸般头痛、头眩晕倒等570余证,每证一方或数方。书中并有部分食戒、食忌及符咒内容。现存初刻本。
李秀成自述
《李秀成自述》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所写的一篇自述,全文约五万余字,现存33,300多字,比原本少10,000余字。1864年7月22日(同治三年六月十九日),李秀成兵败被俘。曾国藩在处决李秀成之前,令李秀成在囚笼中书写供词,自同治三年六月廿七日至七月六日,每日约写七千字。曾国藩亲自审阅,供状上每行每句都有曾国藩朱笔圈点,改正人名、地名的错误和错字,“其谀颂楚军者删之,闲言重复者删之”。例如:“有一日”简化为“一日”,“具”改为“俱”;“寻”改为“浔”,“两国奸民”改为“曾帅追兵”,也有写成“左京堂”之误,曾国藩却不改正为“左宗棠”。李秀成被处决后,曾国藩将其自述原稿删改一部分,并撕毁原稿第74页以后的内容,命人抄写送军机处,名为《李秀成亲供》,只有二万七千余字,原稿送曾纪泽处珍藏。
元史[四库本]
二一○卷。纪录元朝太祖至顺帝十四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濂 (1310—1381)、王祎 (1322—1373)主编。宋濂字景濂,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洪武九年(1376),除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他辅助朱元璋有功,与刘基、叶琛、章谥并称为“四先生”。著有《宋学士文集》。王祎字子充,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拜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 《王忠文公集》。因 《元史》成书仓促,且出于众人之手,纰漏甚多,历来为学者们所非议。他们对《元史》的批评主要是:抄袭旧文,失于剪裁;内容重复,史实疏舛。因此,魏源 《拟进呈 <元史新编> 表》认为《元史》“在诸史中,最为荒芜”。尽管《元史》存有上述缺点,但从史料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大的价值,因为《元史》的本纪部分,除顺帝一朝外,均是摘抄列朝实录而成,而元代实录今已亡佚。《元史》中志的部分,如《食货》、《选举》、《百官》、《兵》、《刑》等,主要采自元文宗时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该书详细记载了元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等典章制度。可惜这部著作在明朝永乐年间即已散失,清初修《四库全书》时,已不可得见。只有少量内容零星地散见于《永乐大典》中,又因颠倒割裂,无法重编。这些不存或遗散的史料,幸赖《元史》将其内容保存下来。《元史》的列传,取材于元代官修的传记和元人的碑铭、墓志、行状、家传等。官修的传记已经不存,某些家传、墓志等也已不复存在。后人对这些人物的事迹只能通过《元史》才能了解。因此,列传部分也有不少值得重视的资料。前人指责《元史》成书草率,对原始资料多有摘抄,这是因为纂修者违反了封建史书的惯例,没有删去儒家学者认为不屑一提的史实。其实,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会内容的事件,恰恰因《元史》的这种编撰方法而被记载,保留下来。另外,作为史料来说,《元史》较多地保存了它所依据的原始资料的面貌,比经过大量加工润饰的正史更有价值。
平定两金川方略
一百五十二卷。清阿桂等撰。阿桂 (1717—1797),字广廷,号云岩,章佳氏,满洲正白旗人。他是乾隆时期举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参预清廷机要政务数十年,颇为高宗所倚重。阿桂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受任定西将军,指挥清军取得了平定大小金川的最后胜利。乾隆二十年前后,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年老不理政务,其子郎卡主持大金川事务。郎卡与小金川土司僧格桑联姻后,狼狈为奸,在当地称雄霸道。郎卡死后,其子索诺木与僧格桑联合对抗清廷。从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清廷进行了平定大小金川的战役,并最后取得了胜利。乾隆四十一年二月,阿桂等奉敕纂修《平定两金川方略》,至四十四年底修成。该书的断限是:自乾隆二十年六月开泰任四川总督始,至四十四年清廷议定屯防兵额止,分为天章八卷、艺文八卷、正文一百三十六卷。全书在叙述了郎卡不顾四川总督开泰的再三檄谕、对邻境土司侵扰不已的罪行后,着重记载了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始末,内容丰富而具体,史料翔实而可靠。同时,清廷也从大小金川倚险设碉坚守的战术得到了启迪,并将其运用到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起义中去,取得了成效。该书后收入 《四库全书》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