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杼

- 姓名:袁杼
- 别名:字绮文
- 性别:女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钱塘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袁杼,约生活于清康熙末至乾隆(1720-1795)年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四妹,诸生韩思永妻,字绮文,又字静宜。在姊妹中排行第四,故乃兄袁枚诗文中多称其为四妹。
生卒年当为1727年一1776年,或1728年一1777年,有待新资料的发现来确定。她病危时自云:“未了三生事,公然五十春。”可知享年五十岁,或接近五十岁。她的母亲章太夫人生卒年为1685年一1778年,1774年九十大寿,袁杼正在病中,次年袁枚以袁通为继嗣,她作有贺诗。她故世在乃母之前,所以对她的在世年代作这样的判断。
出嫁诸生韩思永,生有一子一女。其夫远游他乡,分离时依依惜别,相约返程日期。袁杼朝夕盼望丈夫归来,然而五年后他客死异地,时间大约在1750年。消息传来,袁杼悲恸地写出《悼亡》诗。从此过着寡居抚育子女的生活。依然怀念丈夫不已,一次做梦相会,写作《梦先夫子言别》,内云“未见征衫湿,先教粉泪垂。愿移昏作昼,尚可望归期。”希冀白日变为黑夜,以便与丈夫梦中相聚。因夫妻感情甚笃,亦令寡居苦不堪言。
思念丈夫的同时,着力于教养儿子韩执玉(1746年一1760年)。执玉人才出众,五岁开始学习《离骚》、“十三经”,九岁会写诗,十二岁中秀才,十五岁参加举人考试,出场即得疾病。袁杼期盼儿子病愈,并能中举:“且待南枝桂花发,教他好向月中求”。但是执玉病势日重,问母亲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下一句是什么,袁杼答日“低头思故乡”,随即瞑目而逝,似乎返归故里了。这对袁杼打击的沉重是可以想见的:夫死之后,人生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不想那样年少有才的儿子竟永远地离去。在《哭儿》诗中哀号:“顷刻书堂变影堂,举头明月望如霜。伤心拟拍灵床问,儿往何乡是故乡?”书堂变灵堂、影堂,今人读到此,不免为袁杼伤感堕泪。
儿子死后,袁杼带着女儿离开故土杭州,到袁枚的江宁随园,依附于母亲兄嫂。随园是南京名园,袁枚又将它向世人开放,春秋天游人如织,高朋满座。袁杼却僻居楼上,连吃饭也懒得下楼,一心求清静,怕见人。她说:“自知天命愁如许,愿向灵山礼佛前”。实即在楼上清修,做女居士。偶尔游一趟花园,又见时序变迁造成的自然景物的差异,反倒引起哀思。真是游园也愁,愁不离身。
袁杼不断创作诗歌,题材多在自身、家人、亲友生活范围,诸如悼念亲人、赠送亲友、生活感受之类。其诗浅近,但有形象、有情理。如袁枚出游苏州,她写《寄怀简斋大兄》云:“长路迢迢江水寒,萧萧梅雨客身单。无言单劝归期速,有泪多从别后弹。新暑乍来应保重,高堂虽老幸平安。青山寂寞烟云里,偶倚栏杆忍独看。”说明老母平安之外,表达对客游在外兄长的深情关切和盼其早日归来的心情。袁枚阅后深受感动,立即乘船返回家园。又如作《赠鹏女》,有句云:“花簪一朵休嫌少,字课三张莫厌多。学问每从勤里得,韶光瞬息易蹉跎。”言浅意深,容易为童年女孩接受。没有较深的功力,浅近诗写不好,袁杼较为能够驾驭。但其诗多悲凉之音,如《不寐》:“为寻古字书抽乱,多绣繁花线放长。欹枕不须人睡稳,恐教残梦觅家乡。”将一个无家可归的离乡寡妇的凄楚心情活托出来。她的五十多首诗,集为《楼居小草》,取名之意大约是表示楼居生活的产物。由袁枚将它刻印,同其三姊袁机的《素文女子遗稿》、堂妹袁棠的《绣余吟稿》、《盈书阁遗稿》合为一部,称为“袁家三妹合稿”,收入《小仓山房全集》的,有1891年版,又收入《随园全集》,有1918年上海文明书局印本。
袁杼晚年有两件事不放心,就是她在《除夕十二韵》所写的:“射屏愁弱女,戏彩慰高堂。”老母尚有兄嫂侍养,小女最让她挂怀。为给女儿谋求生路,把她送给袁枚为女,由袁妾方聪娘(1724年一1772年)抚养,让女儿称自己为姑妈,叫袁枚、方聪娘为爷、娘。其苦心孤诣,为常人难于做到。不幸方氏于1772年故去,其女仍是孤单。
袁杼五十岁病故,临时安葬在金陵瑶芳门外元山袁机的墓旁,可能后来移回故里杭州。
袁杼以诗作留名后世,《清史稿·艺文志》、光绪《杭州府志·艺文志》、胡文楷编《历代妇女著作考》等书皆著录她的《楼居小草》,徐世昌(1855年一1935年)选编清代诗人作品,成《晚清簃诗汇》,其中闺阁诗人486家,袁杼为其一。袁杼同时代的金陵学者严长明(1731年-1787年)推崇《楼居小草》,为之作《题辞》。当今有的传记辞典也因《楼居小草》为袁杼立传。
袁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鄙视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著小说,小说通过一对夫妻感情生活的破裂这个侧面反映了当代的社会现实和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危机。有志于从事戏剧创作的里卡尔多·莫尔泰尼为博得妻子埃米丽亚的爱,违背自己的意愿,为电影制片人编写电影脚本,以尽快获得金钱,满足妻子的物质欲求。可是,当他满足了妻子的欲求时,妻子却已不再爱他,并对他表示出极度的鄙视。里卡尔多痛苦万分,而当他决定放弃编剧工作,不再依附于制片人时,妻子却又对他的决定嗤之以鼻。夫妻之间在情感上的无法沟通,造成了难以填平的鸿沟。
李大钊选集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现代思想家、革命家李大钊“五四”运动前后的著作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该书收集了作者自1913年至1926年的论文、演讲、杂文、讲义等,共133篇。由于书中所收文章都是按写作和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的,它也大致反映了作者革命活动和思想变化的历程。1913年至1916年夏的文章,如《国民之薪胆》等,表现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以满腔热情激励国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民主改革。1916年夏,作者由日本回国后,即参加了由《新青年》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晨钟之使命》、《青春》等文,热切地表现了他对青年、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即渴望一个年轻进步的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真理之权威》,张言论之权威,以言论之自由,示良知之自由。十月革命后,作者撰文欢呼社会主义的胜利,说明无产阶级革命是20世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应当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前进。这些文章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世界新形势下新的觉醒。“五四”前夕,作者著《青年与农村》、《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等文,要求青年把自己的命运和最痛苦最悲惨的农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惟此才能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五四”运动期间发表了大量短小精悍的杂文,猛烈抨击了旧势力,积极支持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作者为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写作了许多重要文章,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我国较早而且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的名作之一。
前汉刘家太子传
变文。古代民间讲唱文学的最初形式。全文共有甲、乙、丙三卷,但都已首尾残缺。1899年发掘于甘肃敦煌千佛洞石室。原文1卷。又题《刘家太子变》。附有西王母赠桃、宋玉荐友、郑简公作书“举烛”、汉哀帝断袖4则故事,内容与正文无关,有人认为颇似后来“说话”中的“入话”。《前汉刘家太子传》叙写汉朝帝位被王莽篡夺,太子隐逃到南阳。南阳有一张老,其子夜梦太子前来,便按梦中指示接太子来家,假充养子。朝廷悬赏捉拿,太子逃出城外,口中含7粒粳米,并含竹简以呼吸,藏在土中7天7夜得以逃脱。后经耕夫指点,去昆仑山太白星处,得其言教,遂兴兵恢复汉家帝业。此作品被录入王重民等编辑的《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民国趣史
《民国趣史》,毗陵李定夷撰,国华书局(上海)出版。李定夷,字健卿,江苏武进人,著名旧体小说家。本书前有镇海轶池倪承灿“撰于春江寄庐”的序文及包醒独的“题词”。倪序云:“民国建立,四载于兹。朝野事实之足观感者固夥,社会状态之可供噱者尤不鲜。吾友李定夷出其著述绪余,爰有《民国趣史》之辑。凡迩年来之奇闻谐铎,上自元老,下逮市井,旁及巾帼,靡不爬罗剔抉,收药笼而蔚为巨观。西爪东鳞,盖几费良工心苦矣。”目录中尚有“吴耳似君序”,但书中不见。书中有插画若干。分类有:寿星集、遗老传、官场琐细、裙钗韵语、社会杂谈等。第一辑初版于一九一五年三月,第二辑初版于一九一七年五月。本次整理均据初版本。
五礼通考
二百六十二卷,清秦蕙田(1702-1764)撰。秦蕙田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命南书房行走。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其学以穷经为主,不居讲学之名。能通经文,好治《易》及音韵,历数之学,尤精三礼。认为儒者不能“舍经以谈道,离经以求学”,以经术笃行,知名国内。着作除《五礼通考》外,还有《五礼通考序录》、《观象授时》、《味经斋类稿》。古有五礼,始见于《周礼·大宗伯》,即吉、凶、军、宾、嘉;又有宗伯掌五礼之说。秦蕙田《五礼通考》是关于古代礼制的一部总结性着作。此书仿清徐乾学《读礼通考》体例、博及吉、凶、宾、军、嘉五礼,分七十五类,网罗众说,于《礼》经之文,如郊祀,明堂宗庙,朝会,冠、婚、宾、祭、宫室、器用等,是以经证经;于历代诸儒注疏,则取相矛盾的互为参证;对唐宋以来名家考论发明之事义,则取百家之说相端审。书中将《乐律》附于《吉礼·宗庙制度》之后,以古今州国都邑、山川地名,立“体国经野”一题统之,以天文推前,句股割圆,立“观象授时”一题统之,一并载入《嘉礼》。虽事属旁涉,非五礼所属,然周代六官,总名为礼,礼之用,精粗条贯,所含本博,故秦蕙田此书略显博杂。《五礼通考》体大思精,囊括万有,考证经史,原原本本,经纬分明,实为五礼之类典。有论者认为秦蕙田《五礼通考》能竟朱熹未竟之志。此说颇有道理。版本有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味经窝刊本。[改]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一字真言有二,三字真言有一,五字真言有五,六字真言有六。加持灌顶瓶真言。菩提庄严成就真言。大圣曼殊室利菩萨赞叹。并有梵字,前后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