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

- 姓名:曹寅
- 别名:字子清,号荔轩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658年9月7日
- 逝世日期:1712年7月23日
- 民族族群:
曹寅(1658年9月7日—1712年7月23日),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祖籍奉天辽阳(今属辽宁),清汉军正白旗人。
十七岁入宫,为康熙御前侍卫。祖母吴氏为康熙保姆,以是皇恩眷顾,甚见亲幸。康熙二十九年(1690),任苏州织造,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领通政使衔。四十三年(1704),加授两淮巡盐御史。“一切恤商惠民之政,无不实心奉行”。康熙后四次南巡,皆驻跸其家。康熙四十七年(1708)扬州大饥,曹寅捐银二万两,买米平粜,赈济饥民,人皆称之。康熙五十年(1711),寅偶感风寒,竟不治,次年卒于扬州。
曹寅在扬业绩,以主持“扬州诗局”影响至钜,声誉最隆。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月,奉旨于天宁寺设扬州诗局,刊刻《全唐诗》,寅领衔总校,翰林院侍讲彭定球等9人为分校。此书以明胡震亨《唐音统籖》、清初季振宜《唐诗》为底本,与内府所藏别本相参校,略去初、盛、中、晚之名,一依时代分置次第。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一日书成,收诗48900余首,凡2200余人,总为900卷。四十六年四月十六日,玄烨作《御制全唐诗序》,冠式书前。于是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撷荟萃于斯。《全唐诗》为木版雕本,字取欧体、赵体,通篇整齐如一,俊秀绝伦,皆出自扬州匠人之手,为清代雕版艺术典范之作。
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玄烨帝复命曹寅及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等,于扬州开刻《佩文韵府》,由曹寅主其事。《佩文韵府》为分韵隶事之辞书,“佩文”乃清帝书斋名。此书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等领衔纂撰,始于康熙十三年(1674),成于康熙五十年(1711)。《韵府》以阴幼遇《韵府群玉》、凌稚隆《五车瑞韵》为蓝本,参以经、史、子、集,订其讹误,补其脱漏,又广为增益之。正集及拾遗凡212卷,收10257字,分106韵,逐字注明音训。词语最下一字分韵排列,言明出处,不作解释,为后世士人征求典实、搜寻文藻必备之书。斯编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于扬州开刻,明年九月刊竣。此前曹寅已病故,李煦继主其事。寅虽未竟其业,然统筹策划之功,不可没也。
《全唐诗》竣刊一百年后,嘉庆十九年(1814)闰二月,大学士董诰、阮元等奉旨纂辑《全唐文》成编。书以内府所藏旧抄《唐文》为底本,兼采《文苑英华》、《永乐大典》、《唐文粹》诸书所录,收唐五代作家3042人,文18488篇,总为1000卷。是年六月,总理两淮盐政阿克当阿奉旨依扬州诗局旧制,复设扬州书局,开工镌刻。嘉庆二十一年(1816)十月刊竣,是即世人所谓之“扬州官本”。仍将版片存留运库,听其印刷,以广流传。自《全唐诗》、《佩文韵府》、《全唐文》刊刻之后,扬州雕版艺术已崭然为天下冠,继其后者,清都顺天、湖北武昌、浙江连城也。阅二百年世事沧桑,当年之木雕版片每有散佚,然存世者尚夥,今藏于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
曹寅工诗词,兼善书法,有《楝亭持抄》8卷、《诗抄别集》4卷及《词抄》1卷行世。
曹寅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行云集
《行云集》为周瘦鹃先生随笔集,包括“新西湖”“秋栖霞”“万古飞不去的燕子”“南湖的颂歌”“双洞江南第一奇”“雪窦山之春”等文章。文笔圆熟,有识有趣。文章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文笔清丽,行文晓畅,娓娓道来,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心成颂
一篇。书论。隋代释智果撰。智果,隋仁寿年间书法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亦善文学。隋炀帝为晋王时,召令写书,智果不从,遂被囚于江都。后炀帝为太子,出巡扬越,为其书《上太子东巡颂》,获释,召居慧日道场。隋炀帝谓其书“得右军骨”。此文论述了汉字造型的多种结构和变化规律,以及书法对不同汉字造型结构的艺术处理方式。本文虽不长,但对字的结构分析很有道理。在每项之下,注出所举例字,供学者参考。第一项是“回展右肩”,举出“宁、宣、台、尚”四字;在“潜虚半腹”下说“画稍粗于左,右亦须著,锭近均匀,递相覆盖,放令右虚”,举出“用、见、冈、月”作为例字;在“回互留放”下说“谓字有磔掠重者,若‘爻’字上住下放,‘茶’字上放下住也,不可并入”。主旨在于强调统一中求变化,联系中求对比。如“回展右肩”、“长舒左足”,强调打破对称以求均衡;“间开间合”、“隔仰隔覆”,观察了连续与间断的效果;“回互留放”、“变换垂缩”,指出了统一中的变化;“繁则减除”、“疏当补续”,注意到了疏与密的辩证关系。同时,又把多样统一的观点贯穿到书法“语言组织”的各个单位,从“以侧映斜”、“以斜附曲”到“相承起复”、“行行皆相映带,联属而不背违”,第一次对书法结构组织作了纯形式的探讨,不仅打破了前人论书专重气韵而鲜言结构的格局,而且也为唐人尚法开了先风。有《书法菁华》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标点本。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论述简明醒神。
集注太玄经
集注太玄经,北宋司马光集注。六卷(道藏本《集注太玄经》仅一至六卷,为司马光集注。本书七至十卷,据百子全书本《太玄经》补,为许翰注。),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另有清嘉庆刊本。此书为《太玄经》注本。《太玄》是西汉著名学者扬雄所撰,其书模仿《周易》。以天、地、人三才为本,着重阐发宇宙生成、天地运行及人事变化之哲理。具有辩证法因素。该书对东汉以来天文象数学发展影响甚大,但其文辞艰深晦涩,故历代学者为之注释训诂者颇多。司马光《太玄经集注》为现存最为完备之注本。书中采集东汉宋衷、吴陆绩、晋范望、唐王涯、北宋宋惟良、吴秘、陈渐等七家注文,并以司马光自撰序文和〈读玄〉、〈说玄〉二篇冠于卷首。七家之注多为文字训诂而少有义理发挥,司马光则颇能发掘精义。如〈说玄〉一文评述《周易》与《太玄》之异同,谓二者「大抵道同而法异」。《周易》以阴阳为本,卦画有二,〈太玄〉则以三画象天、地、人三才。可谓中肯之说。
种玉记
明代传奇剧本。汪廷讷撰。《曲品》著录。本事见《汉书·霍光列传》所载霍仲孺一家事。写西汉平阳侯府小吏霍仲孺与侍女卫少儿私遘,被兄卫青发觉,逐出侯府。仲孺在归乡途中,又与俞氏成亲。因匈奴侵扰,宫中拟派卫少儿和亲。卫少儿密约仲孺于边关一别。后改派王昭君出塞和亲,仲孺不知,如期往雁门关等候,被匈奴拘留。数年后,卫青奉命攻匈奴。卫少儿所生子霍去病被封为嫖姚校尉,亦随卫青前往,获大胜,并寻得仲孺。时俞氏生子霍光亦被招为驸马。霍仲孺一家团圆,封候赐爵。此剧后曾经许自昌改编。今存有明万历年间环翠堂刊本及《六十种曲》本。许自昌的改编本有明崇祯年间玉茗堂评本。
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受法坛
一卷,失译人名。说马头观音之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