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

陆九渊
  • 姓名:陆九渊
  • 别名:字子静,号存斋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139年3月26日
  • 逝世日期:1193年1月18日
  • 民族族群: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子静,号存斋,学者称象山翁、象山先生。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乾道进士。幼性格内向,生三四岁,问父天地何所穷际,深思,至忘寝食。认为程颐之言不类孔孟。少喜道书,尤躭《庄子》,至弱冠方信儒学。中举后候职家居,讲学槐堂书屋,确定“本心”之说。淳熙元年(1174),授淳安(今属浙江)主簿。二年,鹅湖之会,与朱熹辩异同,所说深化。八年,自崇安访朱熹于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应邀讲学白鹿洞书院,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备受赞赏。迁国子正,讲授《春秋》。任敕令所删定官,授将作监丞,出知荆门军。筑荆门城壁,治军士逃亡,革税务弊端,修郡学贡院,政绩有声,为丞相周必大赞赏。后以祠禄官闲居,讲学贵溪天山(象山)书院,五年间来学而著于籍者数千人。


教育思想 陆九渊以“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强调教育对人生不可或缺。肯定教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重践履务实,而不轻读书,认为束书不观,游淡无根。教师责在引导学生选择切己有用者而精熟之,得其精神意旨,能推而“明物理、揣事情、论时势”;更以读书为陶冶性情、涵养道德的手段。


社会政治思想 陆九渊从社会风俗、国家制度入手,对历史与现实多有批判。认为古代心存风俗厚,而今心失风俗滞;三代制度优良,其后因循苟简。时政之失有二:一为胥吏残害民众。要求圣天子贤牧伯检吏奸以宽民力。二是科举败坏人心。俗士以儒家经典和说教猎取功名,降低其道德价值。冀望保存科举制而革除其弊害。批评孝宗政绩不著,版图未归,仇耻未复,生聚教训少实。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革除弊政;减轻赋税,缓和社会矛盾。还以实践者的直感,道出“古之是非得失常易论,今之施设措置常难从”。


哲学伦理思想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基础,认为理充塞宇宙,天地鬼神人物无一能违异,乃最高最本源的存在。理又为万事万物秩序,为一切所遵循。自然、社会与伦理之物,森然形于方寸之心,满心而发,充塞宇宙。因此“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人皆有是心,心皆俱是理。万物之理在心,心是万物实体,又是伦理实体,外化为知觉作用和道德伦理行为,自然地形成和表现为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知觉能力和践履道德、平治天下的实践能力。心与理合一,此心此理包罗万象,只须切己自返,发明本心,便心明理显,掌握一切知识和真理。发明本心,非为锻炼、扩展思维智慧能力,而是体认表现道德本性。他认为,学习为人之道,不是逐一扩充识解,而要明了整体。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整体一旦明了,部分即可体认。知道,则末即是本,枝即是叶。方法有三。其一,简易功夫。即“发明本心”,也就是“存心”、“养心”、“求放心”。从日常生活处悟起,由最切近的事悟起,通过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成,达到其最高与最后境界,本能自然地成为“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的完人。进而与天地万物合,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而为自然自在的超人。简易人人时时处处可为,却又深刻知本。其二,剥落。解除心蔽的修养方法。心本明亮,因人好欲,障蔽良知,乃至不明,无由识理。去欲存心,保有良知,须是剥落。剥落得一层即一层清明,随剥落随清明,直至剥落净尽方止。分为格除物欲与扫却邪见两种,须借师友琢磨而成。其三,优游读书。以为圣哲之言,载于经书,无所不备。择其切己有用者,熟读细思,务得宗旨,涵养德性。三者以自我反省的简易功夫为主,籍师友剥落、读书知圣训,但其鞭策。


其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源于孟子,又吸取佛道思想。以孔孟继承者自居,就论心而言,确较朱熹更接近孟子,但以“明心”、“不失本心”为孟子基本思想,又与整个儒家学说及孟子学说不相符合。主要观点与禅道切合,与道教之道也有共通处,却又批判佛道的人生观与道德观。为南宋理学主要学派之一,与程朱理学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思想史发展新阶段的标志。其论证封建伦理永恒合理,提倡封建伦理道德修养新方法,都有利巩固封建制度;但超越社会的超人理想,“六经为我注脚”的蔑视经典权威的态度,又在客观上对破坏封建制度与冲决理学罗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学说经弟子杨简等发展,走向了唯我主义,又经明代王守仁发展为陆王心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极具影响的社会思潮。其论学书札、讲学语录、诗文杂著编为《象山先生全集》,今经校勘整理为《陆九渊集》。

猜你喜欢的书

波浪上的塔

波浪上的塔

这部小说被誉为松本作品中的长篇杰作。它和松本的其他长篇小说一样,具有思想性强、故事生动、情节引人、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本书通过赖子和小野木的恋爱故事,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作为有夫之妇的赖子在家庭里享受不到真正的温暖和爱情,她对小野木的爱是真诚的,热烈的;而刚刚被任命为检察官的年轻的小野木,对赖子的爱是执着的,一往情深的。赖子的丈夫是个在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之间牵线搭桥的情报掮客,由他起着主要作用的一起贿赂案被暴露并遭到起诉,而且检察部门步步深入,逼近到了政界的上层人物。小野木正是审理这一案件的主要检察官之一。这一案件的进展,构成了本书的另一条主线。它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暴露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日本论

日本论

《日本论》一书初版于1928年,它不仅介绍了日本社会、文化的现象,更揭开了隐藏在现象下的深层原因,曾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重要参考著作。作者戴季陶在日本生活多年,并作为孙中山秘书亲历了中日关系的最错综复杂的阶段,他对日本的了解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戴季陶认为,日本自古就有侵略中国的企图,对中国的研究更是从未停止,而中国却鲜少关注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两国近现代的交锋中,中国之所以长期处于下风正是因为对日本缺乏认识。在本书中,他纵论日本从皇权、国礼、信仰、宗教到武士、财阀、政党、国民的方方面面,用理性的态度对中日两国国民性进行了深刻剖析,用扎实的证据披露了近代中日关系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虽已成书近一个世纪,《日本论》仍是中国人了解日本的经典之作。本书另附爱尔兰裔日本作家小泉八云所著《日本与日本人》,以帮助读者从心理、哲学角度了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和国民特性。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诊法著作。元李杲撰。一卷。杲有《脾胃论》已著录。本书原题朱震亨撰,实为后人误题。成书于定宗三年(1248)。内容以指掌图说明脉象及其主病,对三部九候、五运六气、十二经脉、常脉病脉、脉证治法等脉诀内容,进行解说,分析辨异。以图示脉,颇具特色。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先谦校刊《丹溪全书》本,一九三四年千顷堂书局刊本。

孟光女举案齐眉

孟光女举案齐眉

元杂剧剧本。一作《孟德耀举案齐眉》,简名《举案齐眉》。无名氏撰。旦本。剧叙汉代扶沟县孟从叔有女名孟光,字德耀,原与好友梁公弼子梁鸿指腹为婚。公弼夫妇早逝,遗梁鸿读书,一贫如洗。从叔意欲悔亲,遂招一财主、一官宦与梁鸿同至,由孟光帘内自择。孟光选中梁鸿,并表示受苦终身而不悔。从叔无奈,将梁鸿招赘家中。成亲后,梁鸿不理孟光。孟光跪问其故。梁鸿谓孟光戴珠施朱,遍身罗绮,与自己不配。梁鸿语罢,孟光立换荆钗布裙。

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

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梵网经合注

梵网经合注

全称《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合注》。律学著述。明崇祯十年(1637)智旭注,道昉订。七卷。本书释经为三分:放光发起分、正式法门分、流通益世分。注释重轻戒法,每戒均以十门明义,即:随文释义、性遮重轻、七众料简、大小同异、善识开遮、异熟果报、观心理解、忏悔行法、修证差别、性恶法门。见载于明《经山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