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

- 姓名:赵鼎
- 别名:字元镇,号得全居士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
- 出生日期:1085年
- 逝世日期:1147年
- 民族族群: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崇宁五年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参军。高宗即位,除司勋郎官,迁右司谏、殿中侍御史。金兵至江上,陈战、守、避三策,扈从高宗至明州,拜御史中丞。建炎四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四),未几,罢职奉祠。绍兴二年,除知平江府,改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府。三年,移江西安抚大使,知洪州。四年三月,除参知政事,力荐岳飞收复襄阳。半年后,拜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五年,为左仆射,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监修国史。六年,以与张浚论事不合,出知绍兴府。七年,张浚以淮西兵变引咎去位,鼎复入相。举荐胡寅、吕本中等十人分布朝列。八年,以反对和议,为秦桧所挤,再出知绍兴府。九年,徙知泉州。十年,提举杭州洞霄宫,责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安置。在潮五年,杜门谢客,不问时事。十四年,移吉阳军。在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已,乃自撰墓志,绝食而死,年六十三。孝宗朝追赠太傅,谥忠简。
赵鼎为南渡名臣,屹然重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文章多为制词奏疏,为文浑然天成,本不以词藻争短长(《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六)。其词的成就较高,以北宋亡国为界,词的内容与风格都有较大差别。南渡前,其词往往学五代花间词人,多写春愁、闺怨、美人,如《点绛唇》词“梦回鸳帐馀香软,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醉桃园》词“青春不与花为主,花正开时春暮”,“只有一尊芳醑,留得青春住”,词章婉媚,较花间词人更饶情思(《词苑萃编》卷五引《古今词话》)。南渡后,其词侧重描写现实感受,举凡山河沦陷、国家破亡之痛,扫清妖氛、恢复中原之志,流落他乡的飘泊之感与遭受排斥的怨愤之情,一寓之于词,风格也由柔媚变为刚烈。《满江红》词淋漓尽致地表达词人那种“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隔”的愤懑不平之感,况周颐谓其词“清刚沉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里”(《蕙风词话》卷二),正是对其人品词风的称赏。著有《忠正德文集》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有《得全居士集》三卷(同上书卷二○),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重编为《忠正德文集》十卷,道光、光绪年间均有重刊本。赵鼎的词在宋代已有刻本《得全词》一卷行世,清代将其词与李光、李纲、胡铨词合刻为《南宋四名臣词集》。《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四十五首。《全宋诗》卷一六四五至一六四六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三八○六至三八一四收其文九卷。事迹见赵鼎《自志笔录》、《宋史》卷三六○本传。
猜你喜欢的书
王常宗集
四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明王彝(?—1375)撰。王彝,字常宗,其祖为蜀人,本姓陈氏。父为江苏昆山教授,遂迁嘉定(今属上海)。洪武初,以布衣召修《元史》,书成赐金币遣还。寻选入翰林,以母老乞归养,自号妫蜼子。后以魏观《上梁文》 事,与高启一齐被诛。是集本名 《三近斋稿》。系弘治中都穆所编,凡四卷,其中文三卷、诗一卷。刘廷璋、浦杲又辑补遗一卷。而世所传钞本,又有续补遗一卷,不知何人所辑。有清张蓉镜跋。但考其体例与全集相符,不似伪作。王彝之学出于天台孟梦恂,孟梦恂之学出于婺州(今浙江金华)的金履祥,本真德秀文章正宗之派,持论谨严,甚至有些过于偏激。因此其文学观较为保守,将元末较有生气、已成雄奇怪丽风格的杨维桢诗文,指斥为文妖。王彝诗文较为平淡,间或有精警之作。后人评价亦有不同。有人认为“其古文明畅英发”,王士祯《香祖笔记》则称:“今观其诗,歌行拟李贺、温庭筠,坠入恶道,余体亦不能佳,安能与高、杨相颉颃乎!”此评价贬抑较甚,不可为据。平心而论,其文大致淳谨,诗亦时有清畅之作,并非无可取之处。是集有明弘治刻本、清抄本存世,亦被收入《四库全书》。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气功导引专著。清·廖平根据隋代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摘编而成。《诸病源候论》在所论的绝大部分证候之后,均附有相应的气功导引治疗方法,共计260余条,可说是隋以前医疗气功导引方法的一次总结。这些功法丰富多采,以姿势来说,有偃卧、侧卧、端坐、跪坐、踞坐、蹲坐、舒足坐等;以动作来说,有伸展手臂、屈伸足部、前屈后仰、旋转引伸等;以炼意来说,有内视丹田、存守五脏、存念引气等;以所治病证范围来说,包括了内、外、妇、伤等各科病证。廖平将上述散见的功法摘录汇编成书,收入其《六译馆丛书》之中。
空同子瞽说
一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金华(今属浙江省)人。共28篇。瞽说者,盲人之说也,谦词。空同子乃作者别号,后李梦阳亦号空同子,当区别。是书仿诸子文体,多托物寓意之词。本宋苏辙之后裔,因苏辙之子苏迟守婺州,而举家迁往婺州。苏伯衡博洽群籍,精于古文辞。元末贡于乡,洪武初征入礼贤馆,后为国子监学正,以荐擢翰林院编修,乞省亲归。宋濂以翰林承旨致仕,荐苏伯衡以自代,以疾辞。后聘主会试,为处州教授。以表笺忤旨逮治,卒于狱中。著有《空同子瞽说》、《苏平仲集》等。此书仿诸子文体,采用托物寓意的方法,表述自己的见解。收入《苏伯衡文集》 十六卷中。
经济文衡
由宋滕珙编(一说马季机编)。前集二十五卷,后集二十五卷,续集二十二卷。宋不著辑者名氏。此书初刻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有杨一清序,但称先儒所辑。再刻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有朱吾弼序,但称其为董崇相家藏本,亦不能指出作者为何人。黄虞程《千顷堂书目》载此书为马季机编,所著录之《前集》、《后集》、《续集》之目,亦皆相合。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南昌杨云服重刻此书,程恂为之序,称为宋滕珙编。滕珙字德章,号蒙斋,婺源(今属江西)人,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官合肥令。与其兄璘俱师从于朱熹,朱熹为其父作《墓志铭》,称二子皆有声闻于州县间。该书取《朱子语录》、《朱文公文集》分类编次,《前集》皆论学,《后集》皆论古,《续集》则兼录二集所遗而补之。每一论必先著其缘起,次标其立论之意,条分缕析,条理秩然。比较别家所编《经世大训》之类,或简而不详,或繁而少绪者,迥乎不同,远在其上。但《四库全书》称:“惟是朱子平生学问大端,具见于此,而独以‘经济’为名,殆不可晓。即以开卷一篇论之,‘太极’‘无极’有何经济可言耶?其门目亦太烦碎,多不应分而分之。《前集》尤甚,亦为一瑕。读者取其宏旨可耳。”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科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科,一卷,宋普观录,内题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科文。
圣大总持王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为阿难说四咒。能知七生、十四生、二十一生及倍倍生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