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

叶芝
  • 姓名:叶芝
  • 全名:威廉·巴特勒·叶芝
  • 性别:
  • 国籍:爱尔兰
  • 出生地:都柏林
  • 出生日期:1865年6月13日
  • 逝世日期:1939年1月28日
  • 民族族群: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出生于都柏林一个画师的家庭。童年时代就具有诗人的气质。读中学时开始练习写诗作画,曾在艺术学校学习了几年。这一阶段正值爱尔兰民族运动高涨,因此而复兴的爱尔兰民间文学对叶芝日后的创作有一定影响。以后他移居伦敦,与唯美主义者奥·王尔德、威·莫里斯结识,并同美国象征主义诗人埃·庞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时,他着手编辑威廉·布莱克的诗集,受布莱克很大影响。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内容和风格都有不同的特点。早期的诗歌创作受斯宾塞、雪莱和19世纪90年代前拉斐尔派的影响,并带有唯美主义色彩。1891年,他与一些诗人组织了“诗人俱乐部”,主张诗的语言要有梦境的朦胧、含蓄和超俗。他厌恶商业文明所造成的不协调的生活,希望远离现代世界。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品有诗剧《心愿之乡》 (1894)、诗歌 《十字路口》 (1889)、著名抒情诗《茵尼斯弗利岛》 (1890) 和《当你老了》 (1896)。1910年前后,爱尔兰在新芬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要求民族自治的运动。叶芝支持这一运动,并和剧作家葛拉高雷夫人、约翰·沁一同创办了阿贝(修道院) 剧院 (The AbbeyThcatrc )。叶芝亲自管理,并根据爱尔兰民间丰富多彩的神话、民歌,创作了一些反映爱尔兰历史和农民生活的戏剧。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充分表现了爱尔兰民族特有的热情和想象。诗风也从早期的虚幻朦胧走向坚实、明朗。诗剧《胡里痕的凯瑟琳》(1902) 采用爱尔兰神话中关于女王凯瑟琳的传说,表达了爱尔兰要求独立的愿望。《1916年的复活节》 (1922) 歌颂了参加复活节抗英起义的烈士们,赞美他们为民族独立的事业所作的英勇牺牲。其他作品还有《谁与弗格斯同去》、《梦见仙境的人》等。后期是叶芝创作的成熟阶段,在接近人民的生活中,他吸取了创作素材和人民的语言。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痛经历和1916年都柏林民族主义者的起义及其失败,使他对历史与个人的命运进一步深思,加之对玄学派诗歌的研究和特殊的想象力,使他继续发展了象征主义,并使诗作更富有哲理性。这个时期叶芝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哲理诗三种因素。诗作以洗炼的口语和含义复杂的象征,强调用富有质感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色彩明朗,音调高亢,但包含许多层的复杂意义。这时期突出的诗作有 《钟楼》 (1928)、《盘旋的楼梯》 (1929),以及 《驶向拜占庭》、《丽达及天鹅》等。


叶芝从早年起就对神秘主义感兴趣。他一方面继承了当时仍存在于爱尔兰民间的相信魔法、幻术的传统,同时也受布莱克的影响。不止如此,叶芝还努力建立能贯串天人的自己的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体系,以求得宇宙观和艺术创作的统一。他的散文著作《幻象》 (1926) 和后来写的《自传》都叙述了这个体系。它决定了叶芝对历史、人生、社会的看法。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和个人的一生都象一架盘旋而上的楼梯,一切都在重复中提高和前进。他把善恶、生死、美丑都看成矛盾的统一。对情欲、现代物质文明的厌恶和对理性、古代贵族文明的向往,使他认定古希腊、罗马流传下来的西方文明今天已近毁灭时期。200年内将出现一种粗野、狂暴的反文明,作为走向另一种贵族文明的过渡。这种思想决定了他后期作品大都是关于肉体与精神、文明与反文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中世纪拜占廷文化的向往。在诗歌理论上,他认为诗人是在孤寂中进行创作的,他刻画和表现最高境界的美时,心里常常疑惑不定。而清醒的诗人则能感受到与自我对立的反自我。象征手法是一种神秘而完美的手法,它能引起联想,唤起情感。在作品中,象征主义处于特定地位,是使作品产生美感的最重要的因素。真挚的诗歌形式有时是很晦涩的,它与流行的诗歌形式不同,但它必须完美、微妙,才能使人每读一次,就获得一种新的感受。诗歌的语言应该在真实、自然、精练中赋于形象,有质感、色彩和音调。


叶芝一生诗风的变化,正是英国诗歌从上世纪末唯美派向本世纪20年代期间现代派的演变。这个变化丰富了诗歌艺术,也带来了晦涩难懂的弊端。作为后期象征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代表,叶芝对现代英国诗歌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1923年,叶芝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叶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渊颖集

渊颖集

元代诗文别集。12卷。吴莱撰,吴莱私谥为“渊颖先生”。《四库全书》曾据两江总督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为吴莱门人宋濂所编,卷首有3序:至正十二年(1352)胡翰序、刘基序、胡助序。后2序未署年月,均应作于至正年间。卷1为赋,卷2-4为诗,卷5-12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观日赋》风格近于汉赋,延祐七年(1320)以《春秋》举荐但未中选,吴莱东游昌国,于盘陀石观日出并作此赋以明志。吴莱的诗仅为3卷,但很受诗评家重视,清人王士禛《论诗绝句》说:“铁崖乐府气淋漓,渊颖歌行格尽奇。耳食纷纷说开宝,几人眼见宋元诗。”(第16首)他还提到“吴立夫长句瑰玮有奇气”(《选古诗凡例》)。吴莱的文,以18岁时所作《谕日本书》(应即指《论倭》)较有名,“人谓其有终军、王褒之风”(胡翰序),被认为古之能言善辩者也不过如此。胡助评其为文时说:“他人恒苦其浅陋,立夫独患其宏博也。”宏博正是他为文的特点。本书目录之后,有吴莱之子吴士谔所写的1则附记,据此可知本集编成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由宋濂据其家藏文集选编成书。本集有元代原刊本传世,并曾影印编入《四部丛刊》,是比较常见的善本。另外,《金华丛书》之中也收入了《渊颖集》,《丛书集成》曾据以排印行世。

帝京岁时纪胜

帝京岁时纪胜

风俗志。清潘荣陛撰。不分卷。荣陛,大兴(今北京)人。雍正间供职皇宫。著有《工务记由》、《月令集览》和《昏仪便俗》等。是书为作者感“皇都品汇万方”而“岁时节令,风土景物”无所记述,乃以其耳目闻见著为是编。约成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二万九千余字。专记北京岁时风物。由正月至十二月,分记元旦、进春、星灯、喇嘛打鬼、天诞、上元、三元、烟火、中和节、花朝、清明、端阳、天坛、仲秋、赏菊、占雪、送寒衣、丢百虫等九十四条。对了解北京旧时四时八节、风俗颇有参考价值。特别有关厂甸、隆福寺、花市、什刹海、钓鱼台等市场和名胜古迹的记载,以及有关烟火、溜冰、放河灯等内容,为研究北京历史提供了颇为重要的资料。所记衣着饮食,雍容华丽,海味珍餐较多,对下层社会淳朴风习记载较少。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北京史迹丛书》本,198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校改本。

天元五歌

天元五歌

堪舆之之术,自古迄今,代出名师,研究推测,既精且详,可谓极矣,而名师间世而出,不得尝遇,即有口传心授,世又不获多闻,其假托名师,妄称秘诀者,遂滋蔓焉。

金陵春梦之四:血肉长城

金陵春梦之四:血肉长城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五十年代初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修改后由香港致城出版社分卷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陆续翻印发行。这是一部以蒋介石一生为题材的长篇多卷现代历史小说,共二百多万字,分为八集:《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大江东去》。作品从蒋介石出生、发迹写起,一直到南京政府垮台,逃退台湾。作者说,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只是把蒋介石其人其事,象说书那样加以描绘而已。内容凭据史实和传闻,采用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许多人物形象鲜明逼真,对蒋介石的刻画更是力透纸背,文笔通俗生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作者续写了《草山残梦》,共八卷,三百余万字,描写蒋介石到台湾后直至老死的全过程。第四集《血肉长城》‌以民众视角切入,描绘抗战中普通军民的浴血抗争,包括台儿庄大捷、长沙会战的惨烈,以及敌后游击战的艰苦卓绝,讴歌中华儿女用血肉筑成的“精神长城”,凸显民族危亡下的集体牺牲。

散家财天赐老生儿

散家财天赐老生儿

杂剧剧本。元武汉臣著。清《曲海总目提要》说:“作者之意,盖欲深诫妒妇之爱女,而忘其夫之后者。”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说:“元剧中宾白,鄙俚蹈袭者固多;然其杰作如《老生儿》等,其妙处全在于白。苟去其白,则其曲全无意味。”又说:“武汉臣之《老生儿》,关汉卿之《救风尘》,其布置结构,亦极意匠惨淡之致,宁较后世之传奇,有优无劣也。”日本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说:“没有后嗣的富翁的悲哀,这如果用日本人的头脑想法,虽然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从〔以往〕中国人的思想风俗来看,却是重大的事;其悲喜的心情,也不在《看钱奴》的主人公以下吧。取材这类问题的戏曲,时常看得见。大概定例是上天赐给一个儿子,做为善行的报应,即是寓有劝善的意思。”此剧写富翁刘从善一家关于财产再分配的矛盾纠纷,反映了封建家庭中争夺财产继承权的惨酷斗争,对现实的黑暗、世俗的丑恶,都有比较深刻的揭露。但作者宣扬善恶报应思想,削弱了作品的思想价值。作品结构紧凑,关目布置极见匠心,宾白富有表现力。

明心篇

明心篇

熊十力著。1959年上海龙门印书局出版。从儒家心性论角度沟通本体论、道德论与修养论,是作者重要的哲学与伦理学著作。作者原作《体用论》,末章《明心》因病未能完成。《体用论》出版之后,本论即以篇行世。全书一本体用不二的理论基石,认为心、物是一体之大用,不可分割。在生物还没有出现,世界尚处于无机物阶段时,生命心灵之性便存在了,只是隐而未显。“譬如水遇冷缘,可成坚冰,是水有凝冰之性也。当坚冰未现时,不可谓水无凝冰之性在。”世界的本体包含了生命与物质两方面,不能把它简单化为或心或物。人产生以后,宇宙之心通过人心充分显露出来。它刚健、中正、纯粹,充沛无竭,生生不已,周遍于人与天地万物,具有最高的主体性。“心是物之主,能浸入于物,随顺于物,明了物则,而掌握之,以化裁乎物。”心是本有的,至善的,又叫本心、仁心,是道德的根据,包含成善的无限可能性。孔子敦仁之学即从人性之善端出发,主张日日创新,扩充善行,永无止息。然而,人禀性而生,具有能动性,它可以率性而为善,也可以违背本性,顺从“躯体的盲动”,行恶。“躯体的盲动”源于人的感性欲望,是禽兽锢于人身之余习,是“小己之私欲”。从认识上看,人自出生以后,习于实用,浸于尘俗,本心的天然之明,不能避免后起的习染掺杂。习染又叫习心,使人违仁趋恶。所以人人都需要道德修养,亦即返己体会,自识仁心,使“仁心常为吾人内部生活之监督者,吾人每动一念,行一事,仁心之判断,恒予小己之私欲以适当的对治。”善于保养本心的志士仁人,自识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骤逢生死难关,不敢亦不忍失去仁心,故能顺从仁心之启示,从容就义。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仁心与知识也不矛盾,只要能保证仁心做主,知识便是成善的工具,无有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