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

余嘉锡
  • 姓名:余嘉锡
  • 别名:字季豫,别署猬翁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常德人
  • 出生日期:1884年2月9日
  • 逝世日期:1955年1月23日
  • 民族族群:

余嘉锡(1884年2月9日-1955年1月23日)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湖南常德人。字季豫,别署猬翁。早年专习经史。1891年定居北京,任辅仁大学中文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并在北京大学教授目录学,致力于《四库全书》提要的考证工作。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1955年病殁于北京。


余嘉锡治学以目录学著称。执教于辅仁大学期间,曾讲授“目录学”、“古籍校读法”、“世说新语研究”等课程。从17岁时读《四库全书总目》起,钻研该书达50余年之久,终于著成《四库提要辨证》24卷,于1958年由科学出版社印行。陈垣曾评此书说,余嘉锡“并不仅仅限于鉴别版本、校雠文字,而是由《提要》上溯目录学的源流,旁及校勘学的方法,并且能研讨学术发展过程,熟悉历代官制、地理和史学”,“为文则取精用宏,非清代目录学家之专治版本、校勘者所能及”。(《余嘉锡论学杂著序》)此外,余嘉锡还出版有《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论学杂著》等。其中《余嘉锡论学杂著》汇集有关论文、书序、题跋等30篇、读书随笔30条,涉及有关古籍的流传、古代书册的制度沿革、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生卒年月、重要历史文献中所反映的史实以及目录书籍的源流和一般考证校勘的方法等,内容充实,考证详密,如《太史公书亡篇考》、《牟子理惑论检讨》、《晋辟雍碑考证》、《寒食散考》、《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殷芸小说辑证》、《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书册制度补考》、《新续古名家杂剧跋》等论文,在研究古代历史、文献、小说、戏剧等方面多有建树。此外,余嘉锡还在《四库提要辨证》中首先对岳飞〔满江红〕一词的真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开启了后人对此问题的考证。

余嘉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过去的工作

过去的工作

收周作人在抗战胜利前后(一九四五年四月至十二月)所作文章十五篇。文章延续四十年代以来风格,一类仍作“闲适”之谈,写景,状物,评文,娓娓道来,如《关于竹枝词》《石板路》《东昌坊故事》;一类则继续“正经”探讨思想,追根溯源,掷地有声,如《凡人的信仰》《过去的工作》《两个鬼的文章》,在周作人的写作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分量;而怀念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三位旧友,则通过摘抄、注释他们的尺牍,勾陈昔日交往酬和情状,“流水斜阳”之情尽现笔端,为怀人之作辟了一条新路。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游国恩著,本书列为台湾商务印书馆《人人文库》之一,1968年初版,1972年二版。全书十八章,首章总论文学之范围及文学史,以后各章从中国文学起源的探讨开始,全面论述了未有文字时之初民文学、唐虞时代之文学、夏代文学、商代文学、周代文学等先秦文学,而对上古谣谚、《诗经》、楚辞的论述是本书的重点。这不仅因为在各体文学的起源中诗歌最早,而且先秦时代朝廷设采诗之官,掌采民间歌谣,藉以观风俗、知得失,“诗三百篇”即由此而来。著者紧扣先秦社会生活与文学的密切关系,详细阐述了《诗》之来源及《南》《风》《雅》《颂》,《诗》之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征。著者特别专章论述了较少为文学史家注意的春秋战国时的杂歌诗,这些杂歌诗流行于鲁、齐、晋、楚、宋、吴诸侯各国之间,十九皆民歌,含有丰富的社会、政治、风俗、人情等内容,是《诗经》之外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著者还详细论述了楚辞兴盛的原因和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概括地总结了楚辞的文学渊源和现存作品所蕴含的宇宙观念、神仙观念、神怪观念、历史观念。全书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是一本关于先秦文学的普及读物。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

历代诗总集。四百八十六卷。清陈廷敬奉康熙皇帝旨编纂。陈廷敬(1639—1712)本名敬,奉旨改为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咏物诗为中国古典诗歌之重要门类,自上古即有咏物之作。此编“包罗诸品,荟藂群材”,上自天地日月宇宙之大,下及草木鸟兽鱼虫之微,无不囊括以尽。全书共分四百八十六类,又附见四十九类,起于上古,下至明末,收录历代咏物诗一万四千五百九十首,各代咏物之作,多会于此。如四库馆臣所言,书中所收“诸体咸备,庶汇毕陈,洋洋乎词苑之大观也。夫鸟兽草木,学诗者资其多识,孔门之训也”。“学者坐讽一篇,而周知万品,是以摛文而兼博物之功也。至于借题以托比,触目以起兴,美刺法戒,继轨风人,又不止《尔雅》之注虫鱼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知此书不仅使研究咏物诗者便于查考,而且对研究博物史者亦有参考价值。此编有康熙四十五年(1706)内务府刊本,极精美,此刻分装为六十四本,未分卷。乾隆间收入《四库全书》时分为四百八十六卷,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降桑椹蔡顺奉母

降桑椹蔡顺奉母

简名《蔡顺分椹》、《降桑椹》。杂剧剧本。元刘唐卿作,一作无名氏作。五折,末本。本事出《合璧事类》,略加敷衍而成。剧写东汉时蔡顺父母在映雪堂赏雪,有好汉延岑因打抱不平误伤人命,被解配郑州过此,乞讨茶饭。蔡母因延岑同姓认为义侄,赠以衣银,岑感恩而去。母寻感疾沉重,顺昏定晨省,求医侍药。母思食桑椹,而时值隆冬无处求。顺至园焚香祷天,发愿减寿以活母命。神祇感动,令满山桑树结椹;又托梦于顺,令摘椹奉母。翌日,顺上山摘椹,与落草为王之延岑邂逅,各叙别情。岑赠粳米牛蹄与顺慰母,复解散喽罗,入京取功名。蔡母食椹后病愈。适钦命传至:延岑受招安官封太尉,力荐蔡顺孝行,令全家赴京。顺封为翰林学士,妻赠贤德夫人,父母俱受赏。今存《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此重印。

亡友鲁迅印象记

亡友鲁迅印象记

许寿裳与鲁迅有长达三十五年的交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曾陆续撰写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资料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

僧伽罗刹所集经

僧伽罗刹所集经

凡三卷(一作五卷)。前秦僧伽跋澄等译。又称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僧伽罗刹集经、僧伽罗刹集。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佛陀前世之修行及下生出家后之行化事迹。其中,有关佛成道以后四十五年间安居处所之记事,为他书所无,于诸佛传中堪称为最珍贵之史料。据卷首之序载,本书为佛陀入灭后七百年出世之僧伽罗刹所编撰。前秦建元二十年(384),罽宾沙门僧伽跋澄携至长安,因武威太守赵文业之请,与竺佛念共译出,慧嵩笔受,道安、法和共为对检。然现存版本中,高丽本有三卷,宋元明本有五卷。又法经录卷六载,本书为前秦昙摩难提所译;开元释教录卷十五则依此而说本书有二译,难提之译为第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