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尔德科特

考尔德科特
  • 姓名:考尔德科特
  • 全名: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切斯特
  • 出生日期:1850年11月9日
  • 逝世日期:1936年2月8日
  • 民族族群: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Alfred Caldecott,1850年11月9日-1936年2月8日)英国历史作家。考尔德科特出生于切斯特的克鲁克街查洛纳公馆。他的父亲约翰·考尔德科特是一名会计师,结过两次婚,有13个孩子。考尔德科特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玛丽·黛娜(娘家姓布鲁克斯)的第六个孩子。他的哥哥伦道夫是一名英国艺术家和插画家。1860年,全家搬到了切斯特郊外柴郡的里士满广场23号。他在切斯特的国王学校度过了最后五年的学习生涯。


1871年,他在曼彻斯特乔尔顿路(Chorlton Road)的“Whalley Range School”担任助理教师,该学校由邓肯·克里斯蒂·弗格森(Duncan Christie Fergusson)管理。人口普查记录显示,他那时已经从伦敦大学毕业。


1876年,考尔德科特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道德科学荣誉学位,并于1880年获得一等荣誉学位。他随后被选为圣约翰学院的研究员。他是剑桥大学道德科学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次会议于1878年10月19日在他在圣约翰学院的房间举行。


获得学位后,卡尔德科特被选为圣约翰学院的研究员。随后,他接受了圣职,并于1895年至1898年期间担任诺福克郡北托普汉姆和南托普汉姆的校长。1891年,他加入伦敦国王学院,先是担任逻辑与精神哲学系主任,后来又担任精神与道德哲学系主任。他制定了一份教学大纲,重新强调了神学问题。1913年至1917年,他担任国王学院院长;1915年至1935年,他担任圣保罗教堂的牧师。


考尔德科特写了几本关于宗教主题的书,包括:《大英殖民帝国》(1891年)和《英国和美国的宗教哲学》(1901年)。他还与他的兄弟伦道夫合作了一本书:《伊索寓言》(1883年)。这本书包含了他从希腊原文翻译的《伊索寓言》。


他于1936年2月8日在马尔文去世,享年85岁。

考尔德科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思想录

哲学思想录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的重要哲学著作。1746年在巴黎匿名发表。全书共62节,从讨论情感在人生活中的作用开始,进而讨论了宗教、上帝、神迹及宇宙论的生成问题。狄德罗在这本书里,是从自然神论的观点来论述问题的。他否定基督教的创世说,反对固定安排和终极论的观点,对天体演化有所预见。不过他仍然承认有神的存在,认为是神给宇宙以推动,使整个宇宙有计划、有条理,按照自然的规律运动起来。不过,神不能创造宇宙,它只能给人以慰藉,产生道德效果。书中把机械论和目的论结合起来,坚持以理论为指导,驳斥了神创说和神迹说,认为这些东西是有人别有用心的捏造,是不足为信的。狄德罗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怀疑论,认为信仰需要充分的证明。对无神论也取一种赞赏的态度。狄德罗的这种思想摆脱了神学的羁绊,鼓励人们研究自然,这是他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期表现形式。书中提出的这些观点,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反对宗教神学,宣传唯物主义,起过重要的作用。 本书中译文由陈修斋译,载于1956年三联书店出版的《狄德罗哲学选集》,1983年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清河内传

清河内传

道教经书。此书为文昌帝君自传,当系元代由道士扶鸾降笔而成。传文不长,文昌帝君自称本吴会间人,生于周初,后七十三化,累为士大夫。西晋末降生于清河叟之家,为张户老之子,名亚,字霈夫。书中收录天封圣号、宋制、元加封宝诏、元加封庙额、告谕二十一司文、行祠记,又有文昌帝君降笔的《劝敬字纸文》、《戒士子文》。内容多要人积阴功,忠孝信义,阴德传家。为研究文昌帝君的参考资料。收入《道藏》洞真部谱录类。

悟真篇

悟真篇

道教论著。张伯端撰。《正统道藏》收入注本数种。张伯端(984—1082),字平叔,号紫阳,浙江天台人。中国北宋道士,炼丹家。自幼好学,通天文地理,医药书算,精于吉凶占卜之术。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随龙图阁学士陆诜入蜀。据说神宗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真人,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遂改名用诚。熙宁八年撰《悟真篇》,论述道教内丹修炼之道。后被尊为全真道南宗开派祖师之一。为宋以来道教南宗的重要著作。以诗词体裁论述修炼内丹的要求和方法。提倡内丹而排斥外丹,提出“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的观点,即将坎中的阳气点化离中的阴精,乾健纯阳之体还,则人之修炼造化毕。收入《道藏》第一二六、一二七册。

姜斋诗话

姜斋诗话

古代诗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号姜斋) 撰。共3卷,包括《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外编》和《南窗漫记》。其中以卷2内编的理论价值最高。此书对江西派及明代诗文多所批评,尤其对前后七子的复古学古主张批评更烈。又以“意”论诗文,主张“以意为主”,“意”为作品之“帅”。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戴鸿森笺注本。书中共收入王夫之诗论150条,计有《诗译》16条,《夕堂永日绪论内编》48条,《南窗漫记》32条,以及虽多谈经义但也涉及诗论的《夕堂永日绪论外编》54条。

清代官书记明台湾郑氏亡事

清代官书记明台湾郑氏亡事

四卷。撰著人姓名不详。该书原名《平定海寇方略》,系未刻稿本,民国初年在整理内阁大库档案时发现的。傅孟真因厌恶《平定海寇方略》之名,而改为现名 (但在现名下,仍记有原名)的。本书所记的内容,正如朱希祖在《记明台湾郑氏亡事叙》中所说:“此书所记,起于康熙十八年二月命康亲王杰淑等会议征剿海寇机宜,至康熙二十三年授郑克塽公衔,刘国轩、冯锡范伯衔止。而以海寇郑锦发端,并追记其祖芝龙、父成功大略。”其中,自康熙十八年二月至十九年八月清军攻克金门、厦门,占领福建全省,为第一二卷;自二十年六月清廷命总督姚启圣担负统一台湾的重任,至二十三年于台湾设立郡县为第三四卷。书中详细记述了康熙帝在统一台湾时所采取的剿抚兼施的策略,以及总督姚启圣、提督施琅在分别执行这一策略时所立的功绩,同时也赞扬了康熙帝在台湾设立府县、巩固国家疆域的措施。本书被发现后,即存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后由该所出版铅印本发行于世。

廿二史劄记

廿二史劄记

中国古代读书笔记性质的史学著作。赵翼著。作于乾隆六十年(1795),曾刊板行世。后收入《瓯北全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州广雅书局和二十八年(1902)湖南新化西畲山馆曾加以翻刻。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经王树民校证的《廿二史札记校正》。赵翼(1727—1814),字云松,号瓯北,中国清代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中进士,援翰林院编修,预修《通鉴辑览》。后外放任职。中年即以母病乞归,不复出仕。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三十六卷,补遗一卷。乾隆六十年(1795)写成。所考内容实为二十四史,因当时《旧唐书》及《旧五代史》尚未列为正史,故称二十二史。内容是以笔记形式对各史的编撰体例、内容、史料来源、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校勘、考订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