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南

张震南
  • 姓名:张震南
  • 别名:字煦侯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淮阴王家营人
  • 出生日期:1895
  • 逝世日期:1968年
  • 民族族群:

张震南(1895~1968年),字煦侯,以字行,又名张须,淮阴王家营人,中国现代学者、文史学家。幼年进入私塾学习,颇有才名,后进入江苏省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毕业后在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省立扬州中学先后执教,教授国文和历史。张煦侯讲课总是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常有许多旁听生。其编写的《中等学校适用应用文》教材,曾被选为全国中学通用教材。抗日战争期间,开始著述《通鉴学》,于1946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该书论证精当,对《资治通鉴》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的考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至今仍为今中国史学界重视。1953年起受聘于安徽师范学院,所至声誉鹊起。他文史兼擅,博涉多通。著有《国史通略》、《通志总序笺》、《淮阴风土记》、《泗口考》、《王家营志》等,为研究地方文史所宗。

张震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多收了三五斗

多收了三五斗

短篇小说集。叶圣陶著。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曾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其中蕴涵的主流价值、精神实质,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人以力量和勇气,在和平建设时期给人以激励和鼓舞。《多收了三五斗》为题,由北京大学教授、叶圣陶研究专家商金林提供篇目建议,共纳入《夜》《赤着的脚》《冥世别》《某城纪事》《某镇纪事》《多收了三五斗》《我们的骄傲》《皮包》《邻舍吴老先生》《辞职》《春联儿》11篇富有时代意义和革命色彩的短篇小说作品,为“红色经典”的有机组成部分。

长生胎元神用经

长生胎元神用经

长生胎元神用经,唐无名氏撰。郎肇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主要论述服气行气之理论及方法。其内容文字,乃摘抄唐代道士所作《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及《幼真先生服内元炁诀》,并附郎肇简明注文。

周易尚氏学

周易尚氏学

易学著作。尚秉和著,是对《周易》经传全文的注释。书分二十卷,另有《总论》和《附录》。《总论》十二篇,论述了“周易”的含义、《周易》大义、《周易》经传的作者、卦象、先天方位、后天方位等问题。正文一到二十卷,对《周易》经传全文逐条论解。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此书撰定于三、四十年代间,作者殁后,由其哲嗣尚骧交付出版。全书依《周易正义》经传次序,注释经传全文。卷一至十七为上下经,卷十八至二十为《系辞》以下诸传;卷首载《说例》、《总论》,卷末附《左传国语易象释》、《滋溪老人自传》。

让县自明本志令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著。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收于《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汉献帝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建安十三年任丞相,遂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因而招致朝野谤议,说他将篡汉自立。为此,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颁发了这篇文告。题目系后人所加。说明其志向是随时势地位变化的。最初不过想作个好郡守;任典军校尉后也只想封侯作征西将军;镇压黄巾起义、平袁术、袁绍、刘表后,位极人臣,才以平天下为己任,并无不逊之心。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说:“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又说,曹操的“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刘盼遂、郭豫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说:“本文是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下,表明自己没有废汉自立之心的一篇文告。文章严峻而包含着浓厚的感情,与一般文告不同。”此篇是曹操后期散文的代表作。

新序

新序

刘向撰。原书30篇,《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隋、唐史志均作30卷。至宋代原书已残,由曾巩重新辑成10卷,即今传本。其书取材于先秦至汉初经史诸子书,内容时限起自舜、禹时,讫于汉初。篇目分为“杂事”(卷1至卷5)、“刺奢”(卷6)、“节士”(卷7)、“义勇”(卷8)、“善谋”(卷9、卷10),共165条。卷3末“邹阳上书”、卷7末“苏武”、卷10全部11条,共13条为汉代材料,其余记先秦事(据《汉魏丛书》本统计)。刘向主旨是取古书嘉言善行材料为宣扬儒家道德服务。从书中内容看,由于取材来源驳杂,故事与说教不合,所叙史实与其它史传也不合,故不能作为经史著作看,只能归入小说。刘向叙事情节极简略,却偏重议论。有意义的故事集中在“杂事”、“刺奢”中,如卷1孙叔敖见两头蛇、虎会谏赵简子,卷2无盐女,卷3乐毅、邹阳、燕惠王往来书信,卷5叶公好龙,卷6卫灵公论宛春等。传世版本主要有《汉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百子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清人卢文绍有《新序校补》1卷,收入《抱经堂丛书》。清人王仁俊辑《新序佚文》1卷,收入《经籍佚文》。今人马达撰《新序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榕坛问业

榕坛问业

十八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黄道周字幼平,一作幼玄,号石斋,漳浦 (今属福建)人。天启进士,选庶吉士,散馆补编修,以终养归。崇祯时任右中允。南明时任礼部尚书。他对 “性”、“情”等多有论述,曾深辨宋儒气质之性之非。著有 《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等书。作者自崇祯五年(1632)起家居,讲学于漳浦北山,崇祯七年(1634)夏就芝山之正学堂为讲舍,于崇祯八年(1635)冬召任原官,始罢讲。此书为作者家居时讲学的语录汇编。本书的前十六卷即自崇祯七年五月至崇祯八年冬的讲学语录,第十七卷为作者答复友人的问难之书。第十八卷为答同年蒋德璟所问,为黄道周的弟子所代答,并附蒋德璟原问十八条于后。全书以问答的形式整理而成。每卷分载所编弟子姓名、每卷前又各缀以黄道周的题识。全书的大旨以致知明善为宗,主要宗法于朱熹之学。如他在书中认为,人之性初本无智愚之别,是由积习所造成智愚之分,只要“克己”,把先天本性发挥出来,“便是格物物格”,致知知至。千古圣贤学问只是“致知”。所谓 “致知”,只是 “知止”。此“止”字,只是至善。他重视“慎独”,认为“慎独”的关键是“时时守中”,即保持中庸。其他关于天文、地志、经史、百家之说,无不随问阐发,不作性命之空谈。由于作者博学贯通,故能有叩必竭,响应不穷。虽然词意间涉深奥,而指归则大体可识。明儒语录多陈因迂腐,为博学之士所轻,黄道周的《榕坛问业》可一雪其弊,故为后世学者所重。有明刊本、清刊本、《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