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甫

袁甫
  • 姓名:袁甫
  • 别名:字广微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庆元府鄞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袁甫,字广微,袁燮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中前后在世。庆元府鄞县人。登嘉定七年进士第。初授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授秘书省正字。议论时政,出知严州,大兴屯田。擢校书郎,上疏言边事,不纳。出判湖州十三年,核实田产,清查隐匿,设立婴儿局。再迁秘书郎、著作佐郎、知徽州,蠲免、清理钱帛、茶租若干,颇有政绩。后提举江东常平司,赈灾颇有功绩。又入内廷,历任起居舍人、崇政殿说书,然以边事为史嵩之所不喜,被迫外知。不久再入内廷,官至兵部尚书,卒任上,谥正肃。袁甫著述颇丰,仅存《蒙斋集》,收于《丛书集成初编》。


宋真德秀《真西山文集》卷二十九《绍定江东荒政录序》:“绍定中山袁侯自衢梁守为江东常平使者,既又直宝章阁,提点本道刑狱,兼常平事,又以将作监召,未行。进直焕章,因任岭庾事如初,侯之在江左,于是五年矣。


“始至,岁大旱。明年,秋霜蝗食稼,又明年,春霜秋大水,又明年,复旱,居数年间,属州县无一岁不告饥。侯无一日不讲荒政,讫事,侯之幕府有纂其事,而属余以序者。……侯名甫,字广微。”


元戴表元《剡源文集》卷十八《题新刻袁氏孝经说后》:“右袁正肃公广微《孝经说》三卷。……正肃于余为乡先生,先伯大父云台府君,托同甲戌进士第,为通家尊行,余言绪论,讲问为多。盖正肃公之父正献公叔和,学于象山陆文安公。正肃公虽不逮事象山,而家庭承袭,深有源委,岂惟正肃公,自洛学东行,诸大儒各以所闻,分门授徒。晦庵朱文公在闽,东莱吕成公在浙,南轩张宣公在湘,象山文安公在江西。其徒又皆各有所授,往往散布远近,殊途同归。而象山之传,独盛于四明。正献、正肃父子,若文元杨公敬仲、文靖舒公元质、端献沈公晦叔,其尤著者也。正肃公既贵,尝持江东宪节,数数为士大夫讲象山之说。行部之贵溪,乃为象山改创祠塾,故江东之人,自正肃公而尊象山之道益严。贵溪姜翔仲之先世,故当时讲下士大夫一人之数。翔仲今又为侍祠诸生,能取家藏是书,并刊之塾中,可谓鹤鸣而子和之矣。余实不敏,区区家世,亦有与翔仲同者,遂不得让而系名其编未云。大德十年丙午岁后正月既望识。”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五《袁甫》:“袁甫,字广微,宝文阁直学士燮之子。嘉定七年进士第一,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授秘书省正字。……次乞严守帅之选,并大军之权,兴屯田之利。


“迁校书郎,……出通判湖州,考常平敝原以增积贮,核隐产,增附婴儿局。迁秘书郎,寻迁著作佐郎、知徽州。治先教化,崇学校,访便民事上之:请蠲减婺源绸绢万七千余匹,茶租折帛钱万五千余贯,月桩钱六千余贯,请照咸平、绍兴、乾道宽恤指挥,受纳徽绢定每匹十两;请下转运、常平两司,豫蓄常平义仓备荒,兴修陂塘,创筑百梁。丁父忧,服除,知衢州。立旬讲,务以理义淑士心,岁拨助养士千缗。西安、龙游、常山三邑积窘预借,为代输三万五千缗,蠲放四万七千缗。郡有义庄,买良田二百亩益之。


“移提举江东常平。适岁旱,亟发库庾之积,凡州县窠名隶属仓司者,无新旧皆住催,为钱六万一千缗,米十有三万七千,麦五千八百石,遣官分行振济,饥者予粟,病者予药,尺籍之单弱者,市民之失业者,皆曲轸之。……时江、闽寇迫饶、信,虑民情易动,分榜谕安之,檄诸郡,关制司,闻于朝,为保境捍患之图,寇迄不犯。遂提点本路刑狱兼提举,移司番阳。霜杀桑,春夏雨久湖溢,诸郡被水,连请于朝,给度牒二百道振恤之。盗起常山,调他州兵千人屯广信以为备。


“……行部问民疾苦,荐循良,劾奸贪,决滞狱。所至诣学宫讲说,创书院贵溪之南,祠先儒陆九渊。岁大旱,请于朝,得度牒、缗钱、绫纸以助振恤。疫疠大作,创药院疗之。前后持节江东五年,所活殆不可数计。转将作监,领事如故。继力辞常平事。


“……帝亲政,以直徽猷阁知建宁府,明年,兼福建转运判官。闽盐隶漕司,例运两纲供费,后増至十有二,吏卒并缘为奸,且抑州县变卖,公私苦之,甫奏复旧例。丁米钱久为泉、漳、兴化民患,会知漳州赵以夫请以废寺租为民代输,甫并捐三郡岁解本司钱二万七千贯助之。郡屯左翼军,本备峒寇,招捕司移之江西,甫檄使还营。俄寇作唐石,即调之以行,而贼悉平。迁秘书少监。


“……迁起居舍人兼崇政殿说书。……兼中书舍人,缴奏不擿苛小。……时朝廷以边事为忧,史嵩之帅江西,力主和议。甫奏曰:‘臣与嵩之居同里,未尝相知,而嵩之父弥忠,则与臣有故。嵩之易于主和,弥忠每戒其轻易。今朝廷甘心用父子异心之人,臣谓不特嵩之之易于主和,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疏入,不报。遂乞归,不允。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乃出甫知江州,……未几,改知婺州,不拜。


“嘉熙元年,迁中书舍人。……翼日,权吏部侍郎,引疾至八疏,赐告一月,遂归。从臣复合奏留之,寻命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皆辞不拜。……改知嘉兴府,知婺州,皆辞不拜。迁兵部侍郎,……兼给事中,岳珂以知兵财召,甫奏珂总饷二十年,焚林竭泽,珂竟从外补。迁吏部侍郎兼国子祭酒,日召诸生叩其问学理义讲习之益。时边遽日至,甫条十事,至为详明。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卒,赠通奉大夫,谥正肃。有《孝说》、《孟子解》、《后省封驳》、《信安志》、《江东荒政录》、《防拓录》、《乐事录》及文集行世。


《延祐四明志》卷五《人物考中》:“袁甫,字广微,父正献公教授城南。年尚幼,论诸生以立志为先,甫首领其旨。后问道于慈湖杨先生,先生曰:‘学以自得为贵,正献之言也,心明则本立矣。’由是慨然以斯道自任。


“举进士第一,为校书郎,当迁,愿顾侍亲东归,通判湖州十有五年。为外官,守衢州、饶州,迁江东提点刑狱。一以传心为本,讲授学者。复取《孝经》衍其说,告于属邑。兴象山,修白鹿,为《中庸详说》而讲明之。朱、陆之说分,各立党与,遂为之言曰:‘道一而已,和而不同,乃所以和也。道无终穷,先贤之切磋有不同者,将归于一,则未始不同也。’江东大饥,所存活十余万人,诸郡咸立祠以奉。端平元年,始召为秘书少监,以论史嵩之和议罢。嘉熙元年,除中书舍人,复以和议论嵩之罢。时金将亡,事类靖康,战非素技,必曰和,然正论者所耻。后贾似道讳和,国以亡,而宋三百年卒未见以战利,二者俱难言也。后除兵部侍郎,兼给事中,国子祭酒,以权兵部尚书,在位卒,谥正肃。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定七年袁甫榜:袁甫,燮子。”《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嘉定七年袁甫榜:袁甫,燮子。”《光绪鄞县志》卷二十《选举表一》:“嘉定七年甲戌:袁甫,燮子,状元。”

袁甫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牛博士

牛博士

《牛博士》讲述牛博士与魁宽东小镇的故事。牛博士和助手来到安静、祥和的魁宽东小镇,他们为小镇安装氢氧气发电设备并进行科学实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宁静的小镇一下变得喧闹、浮躁,甚至走向战争的边缘。实验结束了,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周易大象解

周易大象解

清王夫之撰。一卷。《船山遗书》本。此书专释《十翼》中的《大象传》。书首《自序》云:“《大象》与彖、爻,自别为一义。取《大象》以释彖、爻,必龃龉不合;而强欲合之,此《易》学之所由晦也。惟《大象》则纯乎学《易》之理,而不与于筮。”柯劭忞指出:“象与彖、爻,有别为一义者,亦有同义者,不尽龃龉不合;《易》本卜筮之书,谓《大象》不与于筮,亦非通论。夫之撰《易内传》,诠释《大象》之义已详尽矣,此书作于《易内传》之前,词义与《内传》间涉复重。然谓‘否而可以俭德避难’、‘剥而可以厚下安宅’、‘归妹而可以永终知敝’、‘姤而可以施命告四方’,略其德之凶危,而反诸诚之通复,则深切著明,有裨于反身之学,不当以有复重而废之矣。夫之《自序》,其文又见于《易内传发例》,不应重出于此,则刊书者之失检也。”(《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本草图经

本草图经

本草著作。一名《图经本草》。20卷,目录1卷。宋苏颂奉勅撰于嘉祐三年至六年(1058~1061年)。作者仿唐代编《新修本草》之法,征集全国各地药图及解说,调查外来药并索取标本,绘制本草图,别撰图经。本书无总论。1~18卷大致对应于《嘉祐本草》3~20卷,部类药品多同;19~20卷为《本经》外“草类”与“木蔓”类,收载新增植物类。今存此书药物780种(新增药103种),于635种药名下,附本草图933幅,为世界现存最早版刻药物图谱。

天凑巧

天凑巧

三卷。题“罗浮散客鉴定”,罗浮散客又有小说《贪欣误》六回,其真实姓名及生平无考。据书中内容判断,作者是明末人,书成于明天启年间。《天凑巧》或误作《天然巧》,拟话本小说集,每卷演一回故事,共三个故事。第一回 《佘尔陈》,述吴中秀才佘尔陈恋妓小娟,欲以千金赎娶之,不料委托办事的社友江公子却借机将小娟骗走,后几番周折二人得完聚。第二回《陈都宪》,写一个又穷又蠢笨非常的读书人陈都宪,阴差阳错在科场上连中登第,后官至都御史的荒唐故事。第三回 《曲云仙》,写身有武技的女子曲云仙故事。小说对当时社会黑暗多有揭露,如第一回和第三回江公子、方公子骗夺人妻的丑行,第三回中方游击利用军权贪污自肥的故事。尤其是第二回陈都宪莫名其妙发迹的经历,在“天凑巧”的故事背后,深刻地讽刺了封建社会取士用人制度上的荒唐。该书原不知几卷,今存的清初刊本只存三卷。

唐才子传

唐才子传

唐及五代诗人传记汇编。10卷。元代辛文房著。本书卷首有写于元年宗大德八年(1304)的引言,即应编成于此时。全书以10卷的篇幅论列了398位唐(包括五代)诗人,其中有专传的为278人,附见的为120人。为一代诗人作列传,在此书问世之前未曾有过,因此,无论从开创意义而言,或是从其资料丰富、涉及面广博而言,本书都是研究唐诗最主要的典籍之一。到清初,本书在国内已无传本,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文,重编为8卷,但仅存有287位诗人的传记。本书自元代问世以来,曾传入邻国,日本尚保存有其元利10卷本,清光绪年间由杨守敬访得日本流传的10卷原本,影印行世,国内才又得见本书的全貌。自1987年5月至1990年9月,中华书局陆续分4册出版了傅璇琮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唐才子传校笺》的原文校勘由孙映逵完成,全书的校笺工作分由20余位学者分工撰写。校笺主要包括:考证原书资料出处,纠正史实讹误,补辑原书未备的重要资料。校笺一问世,立即受到学术界好评,不但提供了该书的通行本,也成为唐诗人生平资料的集大成者。

默觚

默觚

近代魏源著。“觚”是古代写书的木简,“默觚”意即默深的读书札记。撰于清道光十五年至十九年(1835—1839)。分上下两卷。上卷《学篇》一至十四,为论学之作;下卷《治篇》一至十六,为论治之作。《学篇》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论,指出:“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认为知来之于行:“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提出事物的变化发展有相反相成、祸福倚伏、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指出:“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清与长聚门,祸与福同根”。又说:“天下无独必有对。……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虽相反如阴阳、寒暑、昼夜,而春非冬不生,……相反适以相成也”。但也说:“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令子必宗,夫唱妇必从”。主张维护封建主义的纲常名教。《治篇》中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历史进化论观点,认为“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主张“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为其变法改革思想作论证。但又指出:“气化无一息不变者,其不变者道而已”。反映了其作为地主阶级改革家的阶级局限性。本书是研究魏源哲学、社会政治思想的主要资料。收入《古微堂内集》和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魏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