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甫

- 姓名:袁甫
- 别名:字广微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庆元府鄞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袁甫,字广微,袁燮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中前后在世。庆元府鄞县人。登嘉定七年进士第。初授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授秘书省正字。议论时政,出知严州,大兴屯田。擢校书郎,上疏言边事,不纳。出判湖州十三年,核实田产,清查隐匿,设立婴儿局。再迁秘书郎、著作佐郎、知徽州,蠲免、清理钱帛、茶租若干,颇有政绩。后提举江东常平司,赈灾颇有功绩。又入内廷,历任起居舍人、崇政殿说书,然以边事为史嵩之所不喜,被迫外知。不久再入内廷,官至兵部尚书,卒任上,谥正肃。袁甫著述颇丰,仅存《蒙斋集》,收于《丛书集成初编》。
宋真德秀《真西山文集》卷二十九《绍定江东荒政录序》:“绍定中山袁侯自衢梁守为江东常平使者,既又直宝章阁,提点本道刑狱,兼常平事,又以将作监召,未行。进直焕章,因任岭庾事如初,侯之在江左,于是五年矣。
“始至,岁大旱。明年,秋霜蝗食稼,又明年,春霜秋大水,又明年,复旱,居数年间,属州县无一岁不告饥。侯无一日不讲荒政,讫事,侯之幕府有纂其事,而属余以序者。……侯名甫,字广微。”
元戴表元《剡源文集》卷十八《题新刻袁氏孝经说后》:“右袁正肃公广微《孝经说》三卷。……正肃于余为乡先生,先伯大父云台府君,托同甲戌进士第,为通家尊行,余言绪论,讲问为多。盖正肃公之父正献公叔和,学于象山陆文安公。正肃公虽不逮事象山,而家庭承袭,深有源委,岂惟正肃公,自洛学东行,诸大儒各以所闻,分门授徒。晦庵朱文公在闽,东莱吕成公在浙,南轩张宣公在湘,象山文安公在江西。其徒又皆各有所授,往往散布远近,殊途同归。而象山之传,独盛于四明。正献、正肃父子,若文元杨公敬仲、文靖舒公元质、端献沈公晦叔,其尤著者也。正肃公既贵,尝持江东宪节,数数为士大夫讲象山之说。行部之贵溪,乃为象山改创祠塾,故江东之人,自正肃公而尊象山之道益严。贵溪姜翔仲之先世,故当时讲下士大夫一人之数。翔仲今又为侍祠诸生,能取家藏是书,并刊之塾中,可谓鹤鸣而子和之矣。余实不敏,区区家世,亦有与翔仲同者,遂不得让而系名其编未云。大德十年丙午岁后正月既望识。”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五《袁甫》:“袁甫,字广微,宝文阁直学士燮之子。嘉定七年进士第一,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授秘书省正字。……次乞严守帅之选,并大军之权,兴屯田之利。
“迁校书郎,……出通判湖州,考常平敝原以增积贮,核隐产,增附婴儿局。迁秘书郎,寻迁著作佐郎、知徽州。治先教化,崇学校,访便民事上之:请蠲减婺源绸绢万七千余匹,茶租折帛钱万五千余贯,月桩钱六千余贯,请照咸平、绍兴、乾道宽恤指挥,受纳徽绢定每匹十两;请下转运、常平两司,豫蓄常平义仓备荒,兴修陂塘,创筑百梁。丁父忧,服除,知衢州。立旬讲,务以理义淑士心,岁拨助养士千缗。西安、龙游、常山三邑积窘预借,为代输三万五千缗,蠲放四万七千缗。郡有义庄,买良田二百亩益之。
“移提举江东常平。适岁旱,亟发库庾之积,凡州县窠名隶属仓司者,无新旧皆住催,为钱六万一千缗,米十有三万七千,麦五千八百石,遣官分行振济,饥者予粟,病者予药,尺籍之单弱者,市民之失业者,皆曲轸之。……时江、闽寇迫饶、信,虑民情易动,分榜谕安之,檄诸郡,关制司,闻于朝,为保境捍患之图,寇迄不犯。遂提点本路刑狱兼提举,移司番阳。霜杀桑,春夏雨久湖溢,诸郡被水,连请于朝,给度牒二百道振恤之。盗起常山,调他州兵千人屯广信以为备。
“……行部问民疾苦,荐循良,劾奸贪,决滞狱。所至诣学宫讲说,创书院贵溪之南,祠先儒陆九渊。岁大旱,请于朝,得度牒、缗钱、绫纸以助振恤。疫疠大作,创药院疗之。前后持节江东五年,所活殆不可数计。转将作监,领事如故。继力辞常平事。
“……帝亲政,以直徽猷阁知建宁府,明年,兼福建转运判官。闽盐隶漕司,例运两纲供费,后増至十有二,吏卒并缘为奸,且抑州县变卖,公私苦之,甫奏复旧例。丁米钱久为泉、漳、兴化民患,会知漳州赵以夫请以废寺租为民代输,甫并捐三郡岁解本司钱二万七千贯助之。郡屯左翼军,本备峒寇,招捕司移之江西,甫檄使还营。俄寇作唐石,即调之以行,而贼悉平。迁秘书少监。
“……迁起居舍人兼崇政殿说书。……兼中书舍人,缴奏不擿苛小。……时朝廷以边事为忧,史嵩之帅江西,力主和议。甫奏曰:‘臣与嵩之居同里,未尝相知,而嵩之父弥忠,则与臣有故。嵩之易于主和,弥忠每戒其轻易。今朝廷甘心用父子异心之人,臣谓不特嵩之之易于主和,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疏入,不报。遂乞归,不允。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乃出甫知江州,……未几,改知婺州,不拜。
“嘉熙元年,迁中书舍人。……翼日,权吏部侍郎,引疾至八疏,赐告一月,遂归。从臣复合奏留之,寻命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皆辞不拜。……改知嘉兴府,知婺州,皆辞不拜。迁兵部侍郎,……兼给事中,岳珂以知兵财召,甫奏珂总饷二十年,焚林竭泽,珂竟从外补。迁吏部侍郎兼国子祭酒,日召诸生叩其问学理义讲习之益。时边遽日至,甫条十事,至为详明。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卒,赠通奉大夫,谥正肃。有《孝说》、《孟子解》、《后省封驳》、《信安志》、《江东荒政录》、《防拓录》、《乐事录》及文集行世。
《延祐四明志》卷五《人物考中》:“袁甫,字广微,父正献公教授城南。年尚幼,论诸生以立志为先,甫首领其旨。后问道于慈湖杨先生,先生曰:‘学以自得为贵,正献之言也,心明则本立矣。’由是慨然以斯道自任。
“举进士第一,为校书郎,当迁,愿顾侍亲东归,通判湖州十有五年。为外官,守衢州、饶州,迁江东提点刑狱。一以传心为本,讲授学者。复取《孝经》衍其说,告于属邑。兴象山,修白鹿,为《中庸详说》而讲明之。朱、陆之说分,各立党与,遂为之言曰:‘道一而已,和而不同,乃所以和也。道无终穷,先贤之切磋有不同者,将归于一,则未始不同也。’江东大饥,所存活十余万人,诸郡咸立祠以奉。端平元年,始召为秘书少监,以论史嵩之和议罢。嘉熙元年,除中书舍人,复以和议论嵩之罢。时金将亡,事类靖康,战非素技,必曰和,然正论者所耻。后贾似道讳和,国以亡,而宋三百年卒未见以战利,二者俱难言也。后除兵部侍郎,兼给事中,国子祭酒,以权兵部尚书,在位卒,谥正肃。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定七年袁甫榜:袁甫,燮子。”《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嘉定七年袁甫榜:袁甫,燮子。”《光绪鄞县志》卷二十《选举表一》:“嘉定七年甲戌:袁甫,燮子,状元。”
猜你喜欢的书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讲述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理智与情感》以这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该作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
燕丹子译注
小说。佚名撰,清孙星衍校集。原书三篇,今分上下卷。星衍为清代经学家, 曾官山东督粮道。 书前有孙氏 《燕丹子序》,谓此书三篇,世无传本,惟见于《永乐大典》。此四库馆臣从大典中辑出,入《四库全书》小说类存目。星衍得抄本,复采唐宋传注听引佚文,重加刊刻,复唐宋志三卷之旧。《燕丹子》之著录,始自《隋书·经籍志》。刘向《七略》云“丹, 燕王熹之太子。”故不可以《汉书艺文志》不载而疑其后出。艺文志法家有《燕十事》十篇,杂家有《荆轲论》五篇。疑此书为古之爱士者或其门客纪录遗事,报其知遇者。《旧唐书》以为燕太子丹自撰,极不可信。“其书长于叙事,娴于辞令,审是先秦古书。亦略与左氏、国策相似,学在纵横小说两家之间。且多古字古义。”书中有许多传奇色彩,如秦王谓乌白头,马生角始许太子归,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即生角,及秦王乞听琴事。《国策》、《史记》取其某些古字,而削此类传奇情节,足证此书作在史迁、刘向之前。宋时多有其本, 自明中叶后亡佚。故晚明诸丛书俱未收录。有冯翼《问经堂丛书》本,《百子全书》本。
诗格
唐代诗论著作。原署王昌龄著。又名《王少伯诗格》。书中分诗为“十七势”,即17种结构体例。讲诗的“入作”、即“言题目意”,并有例诗为说明,探讨了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写景与情意表达的关系,注重写景为“入作”服务,在唐代诗歌理论著作中为首见。由对具体诗例的研究得出的“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的结论,对诗歌理论的深化有启发。又如“含思落句式”中讲“不得令语尽思穷”,写景要“与深意相惬”,指出写景可以使诗中的情意更加含蓄感人,实际上是承接了六朝诗歌理论中对“兴”的认识。这在“理入景势”、“心期落句势”中也有所反映。《诗格》论诗十分重视“用意”,既要“起于无作,兴于自然”,“不傍经史,卓然为文”、“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又要含蓄不尽的“含思”。王昌龄论创作中的运思,继承了陆机、刘勰的“神思”理论,主张由“忘身”、“凝心”、“心击”超越物象的外在形貌,从而创作出尽情而又得物之妙的情物相融的诗作,这在唐代诗歌理论中是很突出的。今本《诗格》的内容真伪相杂。读《诗格》,应以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地卷》中的“十七势”、“六义”及《南卷》“论文意”中引录的“王昌龄语”为准。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书系伪托王昌龄撰。
竹叶亭杂记
史料笔记。八卷。清姚元之撰。初刊行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姚元之,字伯昂,号廌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咸丰二年(1852年),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道光二十三年离官。是书内容丰富。约十万字。主要记载清廷掌故、前贤遗事、地方风俗等。对乾隆、嘉庆间川、陕、楚等地教军起义及和珅当政,擅权纳贿的情况记录尤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
《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又名《水月观音经》,中国人所撰佛经,作者不详,一卷。 本经内容为向观音发愿,以求救度。对研究我国观音崇拜的流传及其形态有一定的价值。 本经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载,故亦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现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一号,收藏於中国天津艺术博物馆,编号为4532号。 整理本以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本为底本,无校本。
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金刚界仪轨、莲华部心念诵仪轨、莲华部心仪轨、莲华部心轨、莲华部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内容记述金刚界曼荼罗诸尊之念诵供养法,依序明示成身会、羯磨会、三昧耶会、供养会等诸尊之印契真言;古来多以此仪轨配于广本金刚顶经初品六会之曼荼罗。又不空所传译之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二卷即此仪轨之同本异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