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洛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
  • 姓名:奥斯特洛夫斯基
  • 全名: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 性别:
  • 国籍:苏联
  • 出生地:乌克兰沃伦省
  • 出生日期:1904年9月29日
  • 逝世日期:1936年12月22日
  • 民族族群:

9216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1904年9月29日~1936年12月22日),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乌克兰沃伦省维里亚村一个工人家庭。1914年随家迁居谢别托夫卡镇。初小毕业后,在火车站食堂做过杂工。1918年到发电厂充当司炉助手。1919年7月加入共青团,不久参加红军奔赴前线。1920年秋身负重伤,右眼失明,复员到基辅铁路工厂任助理电气机师。1921年秋率自愿队修建基辅附近的波雅尔铁路支线。因当时劳动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和劳累过度,患伤寒和风湿症。次年秋,基辅发大水,他在疗养中主动跳入洪水里组织群众打捞木材,致使病情恶化。1923年任乌克兰边区共青团领导工作。1924年8月加入共产党。同年底回到谢别托夫卡任共青团州委书记。1925年他的关节开始硬化。1927年终于全身瘫痪,但他没有向疾病屈服,决心从事文学创作,用笔继续战斗。1928年,他根据科多夫斯基骑兵旅的战斗生活,写了中篇小说《关于科多夫斯基师团战士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雏形,但书稿在邮寄中遗失。同年左眼也失明。1930年11月迁居莫斯科,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2年发表小说第一部,1933年完成第二部,1934年正式出版。小说一发表,立刻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贺信象潮水般向作者涌来,使他受到巨大鼓舞。该年12月,他重新开始写《暴风雨所诞生的》。1936年秋写完第一卷。《暴风雨所诞生的》以1918年末到1919年初的国内战争为背景,描绘了乌克兰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击败波兰侵略者的英勇斗争,鞭挞了乌克兰卖国投敌分子的罪恶行径,歌颂了在革命斗争的急风暴雨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英雄人物。小说原计划为3卷,但只完成第一卷。此外,奥斯特洛夫斯基还写了许多政论文章,这些文章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充满了革命激情,闪烁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光辉。1934年加入苏联作家协会。1935年,苏联政府为表彰他对无产阶级事业的卓越贡献,授予他列宁勋章。

奥斯特洛夫斯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战国无赖

战国无赖

天正元年(1573),织田信长进攻浅井家小谷城。在城陷之前,浅井家武士佐佐疾风之介将恋慕自己的女子加乃交给同袍立花十郎太,让两人尽快逃出城去。留下来的疾风之介在于织田家的战斗中身受重伤,末路之际受到野武士的女儿阿良的帮助,保得性命。同样身为浅井家武士的镜弥平次也在战斗中生存下来,成为了海盗的首领。而另一边,十郎太却对在自己保护之下一同逃出来的加乃心生爱慕之情……

铁流

铁流

《铁流》是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创作的描写苏俄内战中库班红军千里转战经过的长篇小说。1931年由曹靖华翻译为中文,鲁迅为译本做序,称赞它是“鲜艳的铁一般的鲜花”。小说描写了真实历史事件。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一度在全俄境内普遍夺取了地方政权。但随着协约国英法美日列强开始大规模支援白军乃至直接登陆参加苏俄内战,苏维埃俄国在东、西、南、北四境迅速遭到白军与协约国干涉军的打击而大幅度撤退。1918年夏季,南俄塔曼半岛的红军——“达曼军”,主要由新罗西斯克的工人与黑海舰队革命水兵3万人组成,在四面楚歌境况下,带领被库班哥萨克富农和邓尼金与波克罗夫斯基白军残害的红军家属和革命群众2.5万人,从格连吉克出发,沿黑海海岸线南下至图阿普谢,再沿图阿普谢-阿尔马普尔铁路翻越高加索山脉,沿途突破白军包围,收容途径各地的溃散红军与革命群众,千里转战,最终与北高加索红军主力会师的事迹。反映了苏俄内战期间的阶级斗争风暴中的生死搏斗,表现了一群溃军与大批随军群众由乌合之众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的“铁流”的过程,塑造了坚定勇敢的革命领袖郭如鹤(Кожуха)的形象。

国盗物语

国盗物语

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司马辽太郎于20世纪60年代在周刊《星期天每日》(サンデー毎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其内容取材自日本战国时代至安土桃山时代前期的真实历史,布局也相应地分为2部分,即斋藤道三篇及织田信长篇,分别以这两人为主人公,其间穿插另一悲剧人物明智光秀。

龟巢稿

龟巢稿

元代诗文别集。谢应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龟巢稿》版本较多,而且卷数也不一致,有17卷、15卷、20卷、10卷等版本,另有选本《龟巢摘稿》3卷。以17卷本较常见,《四库全书》底本也是17卷本。17卷本卷首有张绅序。卷1为赋,卷2—5为诗(未类编),卷6为记,卷7为启,卷8为启、札、状、笺、表,卷9为序,卷10为疏,卷11为书,卷12为词,卷13为行状、志、铭、赞、箴,卷14为题跋、传、说、论、辨、文、杂著,卷15为祭文、哀辞,卷16—17又为诗。《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本集“编次颇为无绪,疑后人传写乱其旧第。抑或本为前集十二卷,后集五卷,一则先诗而后文,一则先文而后诗,传写误并为一集,故参错如是也。”但20卷本编次则较为合理。20卷本卷首为明洪武十二年(1379)余诠序,卢熊序。卷1为赋,卷2—10为诗,卷11为词,卷12为书,卷13为疏,卷14为序,卷15为记,卷16—17为启,卷18为题跋、说、杂著,卷19为行状、铭、赞、箴,卷20为祭文。近人傅增湘认为,20卷本可能是清初人重编之本。谢应芳的诗洁雅可诵,他的文章则多为应酬之作,缺乏特色。

琴议

琴议

一名《琴义》。琴论专著。北宋刘籍撰。1卷。籍自称“野人”,当为隐居未仕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与《宋史·艺文志》皆著录。宋何薳《春渚纪闻·杂书琴事》亦言及此书。收录于南宋嘉定间田芝翁所编《太古遗音》中。书中论述音乐有“声、韵、音”三个层次:“夫和而鸣者,谓之声”;“参叙相应,谓之韵”;“韵而成文,谓之音”。又论述“志、言、文、音”的关系:“夫人志于所守,蕴积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谓之文;文又不尽,谓之音。”故音乐能超越语言文字而述志抒情,其感人尤深。此外还分析了音乐的“德、境、道”。所谓“德”是指风格技巧:“夫声意雅正,用指分明,运动闲和,取舍无迹,…参韵曲折,立声孤秀,此琴之德也。”“境”指乐曲的形象意境:“如遇物发声,想象成曲,江山隐映,衔落月于弦中;松风飕飕,贯清风于指下,此则境之深矣。”“道”则是乐曲所展现的情志品格:“又若贤人烈士,失意伤时,结恨沉忧,写于声韵,始激切以畅鬼神,终练德而合雅颂,使千载之后,同声见知,此乃琴道深矣。”三个境界渐次递进,而道则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此书对研究宋代音乐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

泰戈尔传

泰戈尔传

《泰戈尔传》是连士升所著的一部关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传记作品。作者连士升是新加坡著名报人和作家,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这本书中,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全方位地展现了泰戈尔的一生,涵盖泰戈尔的求学之路、家庭生活、文学艺术创作历程、对教育发展的见解、社会改革活动以及他在出访交流中的风采等。书中不仅呈现了泰戈尔作为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还深入挖掘了他的思想内涵,以及他如何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读者可以通过此书,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泰戈尔这位文学泰斗、思想先锋的传奇人生,感受他的智慧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