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平

张方平
  • 姓名:张方平
  • 别名:字安道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 出生日期:1007年
  • 逝世日期:1091年
  • 民族族群: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晚年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十三岁入应天府学,家贫学勤。景祐元年,举茂才异等,授校书郎,知崑山县。蒋堂得其所著《刍荛论》五十篇,奏献之。应贤良方正科试,第为优等,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是时宋欲用兵西夏,又献《平戎十策》,论和战安边之策,不果用。召对,直集贤院,迁太常丞,知谏院。修起居注,出使契丹。召试,知制诰,迁右正言,兼史馆修撰。权知开封府,拜谏议大夫,为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加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徙江宁府、杭州。丁母忧,服除,判吏部流内铨。出知滑州,移益州。召还,为三司使。迁尚书左丞,知南京,封清河郡公。英宗即位,历知陈、徐二州。拜翰林学士承旨,迁刑部尚书。神宗即位,迁户部尚书。治平四年,擢参知政事(《宋宰辅编年录》卷七)。以父丧服阙,拜观文殿学士,留守西京,知陈州,改南京。拜宣徽北院使,判青州。元丰二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元祐六年,复为宣徽南院使。是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五,特赠司空,谥文定。方平为人慷慨有气节,与苏轼兄弟相友善,苏轼入制狱,上书救之。博览群书,文思敏捷,下笔数千言立就,苏轼为作文集序,比之如孔融、诸葛亮,能料事机(《乐全先生文集叙》)。工于制诰,辞语典雅精巧,王安石尝读其《曹佾建节制》,称叹“着题而语妙”(《续明道杂志》)。王应麟评论其《范仲淹参政制》、《两制荐举敕》,“训辞温雅,见太平之象”(《困学纪闻》卷一九)。奏疏议论,如《平戎策》、《论屯田》等疏,分析事理,辨明原委,亦切中利弊。诗歌清新流丽,《过沛题歌风台》诗“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才如信越犹俎醢,安用思他猛士为”,以大议论发之于诗,见他人所未见,为咏史佳作(《梁溪漫志》卷七)。其馀如《题华清宫》、《题中阳里高祖庙》、《归雁》诸诗,亦为时人称赏。著有《乐全集》四十卷、《玉堂集》二十卷,于其逝世前即已编次刊刻。《玉堂集》在南宋淳熙间尝重刻于江西,今已不存。现存《乐全先生文集》四十卷、附录一卷,有宋刊本残卷、明祁氏淡生堂抄本、清吴兴陶氏抄本、季锡畴校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五至三○八录其诗四卷。《全宋文》卷七八二至八三一收其文五十卷。事迹见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东坡后集》卷一七)、《宋史》卷三一八本传。

张方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宁远县乡土志

宁远县乡土志

李方学修。方学,光绪末署宁远县知县。宁远,旧称固尔扎,今伊宁市。是志系奉饬纂辑之小学教材。不分卷,列15目,叙该县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民族等,极简略,仅2000余字。唯户口、商务两目叙事稍详,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稿本

释名

释名

中国训诂书。著者刘熙,字成国,东汉北海(郡治在今山东潍坊西南)人。体例仿《尔雅》,而用音训,以音同音近的字来释义,推究事物命名由来。本书清代有毕沅《释名疏证》,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等。全书8卷、27篇,如卷1: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卷2:释州国、释形体。卷3: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等。本书所释名物典礼计1502,可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顾千里《顾名略例》分析其条例有10,不外本字、易字二例,如“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以上释上,此本字之例。如“天,显也,在上高显也。”以显释天,此易字之例也。近人杨树达《释名新略例》分析其体例为同音、双声、叠韵3例;又细分为“以本字为训,以同音字为训,以同音符字为训”等9例。如以同音字为训:“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释天)以双声字为训:“公,广也。可广施也。”(释言语)以叠韵字为训:礼,体也。得其事体也。”(释典艺)本书研究方法为声训释义,主要方式计有:用方言转变来解释,如:《释水》“兖州人谓泽之掌”之类。用音义递诂方法,如:《释典艺》“雅,义也;义,正也”之类。用同义譬况方式,如:《释状帐》“幄,屋也。形如屋也”之类。等等。声训古已有之,如“政者,正也”。本书继承发展,探求义类和声符关系,为汉代语言研究别开一番天地,对后世“以声求义”有启发作用。但失之过宽,任意作解,则不科学。

太上老君太素经

太上老君太素经

太上老君太素经,撰人不详。约出于汉末魏晋之际。《抱朴子•遐览篇》着录《太素经》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仅五百余字,概述道生天地万物之宇宙观,以及忍辱守雌、治心如水之人生观。其说与《道德经》和《易传》大旨相同,并受汉代纬书《周易干凿度》影响。篇内所谓「太素」,即化生天地万物之道。

大成捷要

大成捷要

气功专著。佛道合宗的汇集。共3卷。未著撰者姓名及刊出时代。民国初年由河南嵩山传至辽宁, 后又传至青岛崂山, 由崂山道人朱文彬刻印问世。本书集《慧命经》、《金仙证论》、《唱道真言》、《天仙正理》、《仙佛合宗》、《性命圭旨》、《灵宝毕法》、《金丹心法》等160多种丹经古籍精华,宗道家性命双修之旨,系统论述从筑基入手至金液还丹的全部修炼过程。书中所集者多是古代气功家透露的练功机要和叙述的练功心得。全书文字简约, 论述精辟, 意理深奥, 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气功重要的综合性参考书。

鸣盛集

鸣盛集

明诗别集。林鸿(字子羽)著。有明成化三年(1467)邵铜刻本,原题:“三山林鸿子羽著,郡人邵铜振声校编。”凡4卷,五言古体1卷、五言近体1卷、七言古体近体1卷、七言绝句、词话集1卷。附录载赋2篇,《梦游仙记》1篇。邵铜跋称览其旧稿,慨然兴思,听政之暇,详加校勘,补其阙略。此刻前有洪武年间倪桓、刘嵩序。《四库全书》本即以此为底本。今还存有依据邵刻的抄本行世。另外,《闽中十才子诗》收《林膳部诗》,为5卷。林鸿是闽中诗派的首领。他论诗,惟主唐音。对其诗作的评价,颇有分歧。扬之者如胡应麟《诗薮》:“子羽诸体皆工,五言律尤胜。合处置唐钱、刘,不复辨别。七言律如‘珠玉积雪明山殿,玉涧飞流带苑墙’,‘诸天日月环龙衮,九域山沙拱象筵’,‘衲经雁宕千峰雪,定入峨嵋半夜钟’,‘云边夜火悬沙驿,海上寒山出郡楼’,皆气色高华,风格遒爽。”贬之者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评论:“林子羽《鸣盛集》专学唐,袁凯《在野集》,专学杜。盖能极力摹拟,不但字面句法,并其题目亦效之。开卷骤视,宛若旧本。然细咏之,求其流出肺腑、卓然自立者,指不能一再屈也。”

战国策校注[四库本]

战国策校注[四库本]

注释书。元吴师道撰。《四部备要》本33卷。《战国策》编自汉刘向,注始后汉高诱。传至北宋,正文及高注均有佚缺。曾巩曾合诸本作校补。南宋时姚宏及鲍彪以曾巩校本为基础,分别作注。姚氏仍刘向所定编次,稍补高注之缺,重校正,兼训释,凡所增注,悉冠以“续”字,是为姚氏续注本。鲍氏则打乱刘向旧有章次,以王系事,重定编次,又考之《史记》诸书,新为之注,是为鲍氏新注本。吴师道以为,鲍注虽于高注讹漏多所补正,然缺失仍多。便以鲍注为底本,参以姚注,重作校注,撰成此编。是书一仍鲍氏所定章次,但又取刘向、曾巩所校33篇486章旧第置于卷首,以存旧本章次。是书为校补鲍注而作,凡校正者,标以“正曰”;凡补注者,标以“补曰”。书首有《校正凡例》并自序。《四库提要》称是书“撮举彪注之大纰缪者凡19条,议论皆极精审。其他随文驳正,亦具有条例。古来注是书者,固当以师道为最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