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平

张方平
  • 姓名:张方平
  • 别名:字安道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 出生日期:1007年
  • 逝世日期:1091年
  • 民族族群: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晚年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十三岁入应天府学,家贫学勤。景祐元年,举茂才异等,授校书郎,知崑山县。蒋堂得其所著《刍荛论》五十篇,奏献之。应贤良方正科试,第为优等,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是时宋欲用兵西夏,又献《平戎十策》,论和战安边之策,不果用。召对,直集贤院,迁太常丞,知谏院。修起居注,出使契丹。召试,知制诰,迁右正言,兼史馆修撰。权知开封府,拜谏议大夫,为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加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徙江宁府、杭州。丁母忧,服除,判吏部流内铨。出知滑州,移益州。召还,为三司使。迁尚书左丞,知南京,封清河郡公。英宗即位,历知陈、徐二州。拜翰林学士承旨,迁刑部尚书。神宗即位,迁户部尚书。治平四年,擢参知政事(《宋宰辅编年录》卷七)。以父丧服阙,拜观文殿学士,留守西京,知陈州,改南京。拜宣徽北院使,判青州。元丰二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元祐六年,复为宣徽南院使。是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五,特赠司空,谥文定。方平为人慷慨有气节,与苏轼兄弟相友善,苏轼入制狱,上书救之。博览群书,文思敏捷,下笔数千言立就,苏轼为作文集序,比之如孔融、诸葛亮,能料事机(《乐全先生文集叙》)。工于制诰,辞语典雅精巧,王安石尝读其《曹佾建节制》,称叹“着题而语妙”(《续明道杂志》)。王应麟评论其《范仲淹参政制》、《两制荐举敕》,“训辞温雅,见太平之象”(《困学纪闻》卷一九)。奏疏议论,如《平戎策》、《论屯田》等疏,分析事理,辨明原委,亦切中利弊。诗歌清新流丽,《过沛题歌风台》诗“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才如信越犹俎醢,安用思他猛士为”,以大议论发之于诗,见他人所未见,为咏史佳作(《梁溪漫志》卷七)。其馀如《题华清宫》、《题中阳里高祖庙》、《归雁》诸诗,亦为时人称赏。著有《乐全集》四十卷、《玉堂集》二十卷,于其逝世前即已编次刊刻。《玉堂集》在南宋淳熙间尝重刻于江西,今已不存。现存《乐全先生文集》四十卷、附录一卷,有宋刊本残卷、明祁氏淡生堂抄本、清吴兴陶氏抄本、季锡畴校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五至三○八录其诗四卷。《全宋文》卷七八二至八三一收其文五十卷。事迹见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东坡后集》卷一七)、《宋史》卷三一八本传。

张方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自然集

自然集

自然集,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应出于元代全真道道士之手。一卷,收人《正统道藏》太平部。此书辑录散曲四十二首,大多歌咏内丹,谓调息绵绵,意固丹田,匹配阴阳,进火退符,炼就大丹,即可「骑坐白鹤跨鸾辂,离却凡问登仙路」。其《正宫》一曲,赞颂全真道士生活情趣,有云:「我则待西风两叶宽袍袖,看日月搬昏昼,千家饭足可求,百衲衣不害羞……傲人间王子公侯。」又斥责世人贪恋尘俗,为儿女名利奔波,难逃生死轮回之苦。感叹人生光阴似水,「都在烦恼中过了春秋」。

石湖诗集

石湖诗集

宋诗别集。34卷。范成大著。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范成大有《石湖集》136卷。《宋史·艺文志》载《石湖大全集》卷数与《直斋书录》相同。原书已散佚。清康熙年间有黄昌衢和顾嗣立专刊行范成大诗歌创作部分刊行。《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所据即顾嗣立本。全书按年代为序,编为各体诗歌33卷、赋及楚辞1卷。卷首有杨万里、陆游作序。杨万里序中赞扬范成大诗“清新妩丽,奄有鲍谢;奔逸俊伟,穷追太白”。《四库全书总目》曾对范成大的诗歌做过简要评述:“成大在南宋中叶,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今以杨、陆二集相较,其才调之健,不及万里,而亦无万里之粗豪;气象之阔不及游,而亦无游之窠臼。初年吟咏,实沿溯中唐以下,自官新安掾以后,骨力乃以渐而道,盖追溯苏黄遗法,而约以婉峭,自为一家,伯仲于杨、陆之间,固亦直也。”

白话新五代史

白话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嘉祐五年(1060)成书。二百二十五卷。分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记载唐代二百九十年历史。志表水平与编者史识都很高,但文辞刻意求简,有史实不清处。此为《新五代史》白话文。

春秋集传纂例[标点本]

春秋集传纂例[标点本]

《春秋》学著作。又名《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唐陆淳撰。十卷,四十篇。此书纂集其师啖助及同时人赵匡之《春秋》论说,加以发挥。欲通过归纳《春秋》各种义例,来探考所谓圣人褒贬之旨。首八篇为全书总义,考究《春秋》之宗旨、“三传”之得失、啖、赵论说之义例等。第九至三十五篇,掇拾《春秋》“微旨”,阐明义例,分公即位例、告月视朔例、郊庙雩社例、盟会例、用兵例等。余五篇为经传文字脱谬之考核,并列述人名、国名、地名谱。引啖、赵之说,疑《左传》非左丘明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盖舍传求经,实导宋人之先路,生臆断之弊,其过不可掩;破附会之失,其功亦不可没也。”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诗地理考

诗地理考

宋王应麟撰,六卷。 其书全录郑玄《诗谱》,又旁采《尔雅》、《说文》、《地理志》、《水经注》及先儒之语中涉及《诗经》地名著作,荟萃成编,然采录遗失,皆案而不断,故得失往 往并存。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等。 诗品(钟嵘撰) 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原名《诗评》。南朝梁代钟嵘著,共分为3卷。全书专论五言诗,论列了汉至梁各代部分诗人,计122位。为别其等第,分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位。每品中,所评作家一般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每品1卷,卷前各有序文,今人三序合一,称为“总论”或“诗品序”,序中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兴起、作用及表现手法,并对当时盛行的追求声律和堆砌典故的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正文对各作家品定等级,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他们在创作上与前代的承传关系、作品的风格与得失。因于品第外,略加评论诗的优劣,故原称《诗评》论诗主张表现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强调艺术感染力,提倡“风力”和自然,要求文质兼备,反对片面用典、声病之风,否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所品评的诗歌,比较重视作家自身的经历和政 治环境对其作品的影响。所论颇有特见,对后代诗歌评论影响很大。因历史条件和当时风气的影响,在说明历史的继承性时有牵强之说,对一些作家作品的品评亦有不当。 日本对此作很为重视,今有日文等外文注释本名世。 诗品(司空图撰) 又称《二十四诗品》。诗论。唐司空图撰。1卷。主要论述诗歌的风格,分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24品,每品各用四言韵语12句,描摹其特征。司空图在前人评诗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对诗歌风格区分更为细密,强调诗的风格意境,并用象征性的手法形容抽象的风格。所论强调韵味,崇尚冲淡、追慕玄远,表现出超脱现实的唯心主义文艺观点。其论诗方法对后世严羽、王士祯影响很大。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历代诗话》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郭绍虞集解本,与《续诗品注》合刊。

华严经吞海集

华严经吞海集

简称《华严经吞海集》。佛教著述。明道通述。三卷。道通曾讲《华严经》三遍,后居庐山,仍有学者以此经请教,故撰是书。此书介绍《华严经》各会、品的主要内容,并解释其中的一些名词、概念。注释主要本于澄观的《华严经疏》。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