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贯

- 姓名:曾贯
- 别名:字传道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元泰和(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曾贯,元代经学家。元泰和(今属江西人),字传道。天历年间举人。官绍兴照磨。值元季兵乱,弃官家居。乡人推其率领义军,后御龙泉寇,战败死。平生以治《易》为学者所宗。所著书有《易变通》、《四书类辨》、《庸学标旨》等(见《江西通志》、《经义考》及《四库全书提要》)。研《易》专著今存《易学变通》六卷。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曾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数学
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己着録是编因梅文鼎历算全书为之发明订正而一准
钦定历象考成折其异同一卷曰历学补论皆因文鼎之説而推阐所未言二卷曰嵗实消长文鼎论嵗实消长以为髙冲近冬至而嵗余渐消过冬至而复渐长永则以为嵗实本无消长消长之故在髙冲之行与小轮之改而嵗节气相距近髙冲者嵗实稍嬴近最髙者稍朒三卷曰恒气注历文鼎论冬至加减谓当如西法用定气不用恒气而所作疑问补等书又谓当如旧法用恒气注历永则以为冬至既不用恒气则诸节亦皆当用定气不用恒气故此二卷皆条列文鼎之説而以所见辨于下四卷曰冬至权度元史六历冬至载晋献公以来四十九事文鼎因作春秋冬至考删去晋献公一事各以其本法推求其故永则以为算术虽明而未有折更因文鼎之法考证历法史志之误五卷曰七政衍文鼎论七政小轮之动由本天之动七政之动由小轮之动永则以恭按
数学九章
中国南宋秦九韶著。秦九韶自幼喜爱数学,早年曾随父到杭州向太史局(政府主管天文历法的机构)学习过天文历法,后曾任县尉、通判、郡守、知府等,淳祐四年(1244)因母丧解官在家守孝,遂将他多年研究数学所得整理编写成书。本书完成于淳祐七年(1247)全书共收录81个问题,并分为大衍(介绍大衍求一术)、天时(历法推算、降水量计算)、田域(土地面积)、测望(勾股重差)、赋役(“均输”及税收)、钱谷(粮谷转运与仓库容积)、营建(工程施工)、军旅(营房设置与军需供应)、市易(商品交易与利息)等9大类,每类各9题,每题都给出答案,并附有“术”(以说明解题方法)和“草”(即算草图式,以解释解题步骤)。虽然本书形式上仍为问题集,明显地受到《九章算术》等的影响,但是其内容则远远超过了古代经典著作,在许多方面都有创造,尤其是求解一次同余组的“大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不仅在中国数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数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欧洲同一类成果比较,“正负开方术”要领先500年,而与“大衍求一术”相同的定理则要直到欧拉(1743)和高斯(1801)才得到。本书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高峰。本书在流传中曾有《数术大略》、《数学大略》、《数学九章》等各种大同小异的题名。今可见于《丛书集成》(1269~1273),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
吴幅员撰,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7年出版。这是一部收录台湾文献丛刊索引并作简要介绍的工具书。台湾文献丛刊的编印,始于1957年,止于1972年,共出309种,595册。本提要著录的项目有:书名、册数、卷数、版本、著者生平介绍、书的内容(含序跋),以及与该书性质相近各书的比较。本书可供史学工作者参阅。
疑耀
笔记。明张萱撰。萱字孟奇,博罗(广东惠州)人。万历时曾官中书舍人。著有《汇经》、《汇史》、《闻见录》等千卷。兵火后,惟《西园汇集》、《疑耀》存。此书《四库全书总目》题李贽撰。并录时人伪为萱序,託为李作。实非。此书为杂考、随笔之属,共四百○八条。笔墨娴熟,循循有法。间倡儒佛归一说,其言谨而不肆,不似李贽著作之反对儒家礼法。学者多以为出自张萱之手。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尝疑为萱自纂,而嫁名于贽。以中数有校秘阁书及修玉牒等语。萱尝为中书舍人,纂文渊阁书目,而贽未尝一官禁近也。”《四库全书》因王说,亦以“奉朝请”、“兰香”等条证之,疑出自张萱手。“盖以万历中贽名最盛,託贽以行。其中删除不尽者尚有此数条耳。”今查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三)引孙志祖《读书脞录》卷七云:《疑耀》“乃张萱撰,旧题李贽者误也。”道光时南海伍崇曜取《疑耀》刻入《嶺南遗书》,卷首有萱自撰《新序》,力驳《疑耀》非李贽所作,“横罹此诬”及确实出自己手之始末,可补《四库》三阙。有《四库全书》本,《嶺南遗书》本。
彤园二集小儿科
儿科学著作。4卷。清郑玉坛编辑。《郑氏彤园医书四种》之一。是书卷一为四诊及小儿推拿、灯火、艾火、拭口断脐、浴儿、脐风胎病、初生杂症、五官风毒诸法; 卷二列惊风、痉病、痫病、神病等10门;卷三列乳子伤寒、伤风感冒、四时瘟疫等10个病证辨治;卷四列霍乱、疟疾、呕吐等10门。全编奉《医宗金鉴·幼科》为主,荟萃诸家幼科精华可相互发明者而折中之,分门别类,辨证立方,庶可收按图索骥之便。
道德真经取善集
十二卷。金李霖(生卒年不详)撰。李霖认为性命兼全、道德一致,赞同司马光 “道德连体,不可偏举”的看法,坚持道德合而为一,不可分而为二的观点。他称赞《老子》具内圣外王之道,是群言之首,万物之宗。认为前人注解多不能把握老氏全体,各随己见,互有得失。因此会聚诸家之长,并叙己意,以得老氏之道。《道德真经取善集》前有李霖自序,述其撰集之旨。释文集严遵、河上公、王弼、唐玄宗、成玄英、司马光、李畋等数十家注疏之精华,取材丰富;其所述己意,平允畅通。该书所裒众说,原本今已有亡佚,赖此书得以存其麟爪,虽未录全书,亦尤为可贵。现存明《道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