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敏

- 姓名:任中敏
- 别名:任半塘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省扬州市人
- 出生日期:1897年6月6日
- 逝世日期:1991年12月13日
- 民族族群:
任中敏(1897年6月6日—1991年12月13日),古典文学研究家,教授。笔名二北,后改为半塘。1897年5月7日生。江苏省扬州市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广东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南方大学等高校任教。解放前,研究宋词元曲,师承长州吴梅。他编撰了《散曲丛刊》十五种(中华书局),包含元人散曲选集二种,专集四种,明人散曲专集五种,清人散曲专集一种,散曲理论三种(内一种名《曲谐》)。还编撰《新曲苑》三十五种(中华书局),包含历代曲论三十四种及综合曲论一种,名《曲海扬波》,内容半属散曲,半属戏曲。解放后改治唐代涉及音乐范围的文艺,阐明歌诗和戏弄两艺。晚年致力于敦煌写本民间歌辞的研究,主要编撰有:《教坊记笺订》(中华书局),《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敦煌曲校录》(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唐戏弄》(作家出版社),《优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等。已经完成或修订的编撰有:《敦煌歌辞集》(一千二百首,中华书局),《声诗三稿》(指《唐声诗》、《声诗歌调》、《声诗集》),《唐杂言》《唐短歌》,《唐著词》,《唐大曲资料》,《优语和戏剧史》等。除编撰外,尚有论文《我国戏剧不可能出于傀儡戏与影戏》(1958年《戏剧论丛》第一期)及《敦煌歌辞向何处去?》(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任中敏是我国一位有成就的古典文学研究家,治学严谨,编撰颇丰,有所创见。他认为敦煌歌辞有民间作品千首以上,其历史名称是“曲子”和“大曲”,简称为“曲”,唐宋元三代歌辞的连称,该是“曲词曲”,他力主还民间性、音乐性都较强的唐曲以应有的历史地位。现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任中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入蜀记 [四库本]
《入蜀记》6卷,南宋陆游撰。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8)十二月被授夔州通判,次年闰五月十八日以故乡山阴动身赴任,于十月二十七日方抵夔州。《入蜀记》就是他在赴蜀途中记其所见所闻的一部日记。此书与一般行记惟知流连风景不同,它所记沿途物产、民俗及社会情况甚为丰富,不论是对研究陆游本人,还是对研究南宋社会,都有较大参考价值。陆游在六月二十五日记他在镇江神庙中遇到的一个北方义军战士王秀,王秀向他发了一通感慨:王在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时参加了北方的抗金义军,并攻下了大名府,与宋军遥相呼应,但他南归以后却未受到朝廷任用,王秀说时觑欷不已。陆游对此事虽未加一句评论,但他对朝廷薄待爱国志士的不满却已流露无遗。《入蜀记》的文采也颇可观,陆游本是大手笔,书中描摹山川风物极有韵味,如十月二十六日记瞿塘峡云:“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在宋代的行记游记类杂著中,《入蜀记》以它优美的文字受人推重,何宇度《益部谈资》上卷说:“宋陆务观、范石湖皆作记妙手。一有《入蜀记》,一有《吴船录》,载三峡风物,不异丹青图画,读之跃然”。陆游还对沿途所见古迹进行考辩,如谓丹阳皇业寺即古皇基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又谓李白诗所称“新丰酒”,其地在丹阳、镇江之间,非长安之新丰;谓欧阳修诗“江上孤峰蔽绿萝”中的绿萝是溪名,而非泛指藤萝,等等。这些考订对历史地理及文学的研究都有助益。《入蜀记》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最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就是采用的这个版本。
词学名词释义
词学读物。施蛰存著。中华书局1988年6月版。《文史知识文库》之一。本书共25篇,对49个词学名词一一解释其涵义及源流演变,既是词学的入门读物,也是一本有价值的词学工具书。文笔深入浅出、通俗流畅,可读性强。
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
又名《小尉迟 将斗将将鞭认父》。简名《小尉迟》。杂剧剧本。 元明间无名氏作。四折,末本。剧写尉迟敬德 降唐时,子保林年仅三岁,留在北番,后被番将 刘季真收养,改名刘无敌。既长,武艺绝伦。刘 季真攻唐,命无敌为先锋,单搦敬德出战。敬德 旧仆宇文庆在番中抚无敌成人,临战遂详告真 情,并以昔年敬德所留盔甲钢鞭为证。无敌与 敬德战,佯败至无人处,认了父亲,约定次日缚 刘季真归唐。监军与军师徐懋功因敬德不杀无 敌,疑其叛唐,次日,无敌缚刘季真来降,始释 疑,于是尉迟父子皆受赐加封。今存《脉望馆钞 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京剧《白良 关》(又名《父子会》、《对鞭认子》),亦演此事。
道具赋
道具赋,一卷,宋元照撰,内题大智律师道具赋。
瑜伽师地论释
全一卷。最胜子等诸菩萨造,玄奘译。又称瑜伽论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为瑜伽师地论最古之注疏。最胜子(梵Jinaputra ,音译作辰那弗多罗),系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之北印度钵伐多国人,投于护法之门下,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本书阐释瑜伽论之大纲,初明造论缘起,次释瑜伽师地与本地分十七地之名义。全书共分所为、所因、名义、宗要、藏摄、释文等六门,为历来法相宗学者必习之书。
无常经
梵名Anityata^ -su^tra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于大足元年(701)。又称无常三启经、三启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旨在阐说老病死之难免。本经原或为某经之一部分,未知何时被分出,而用于送葬之时请僧侣读诵。由本经可窥知佛教徒所行葬法之一斑,实为研究宗教风俗之珍贵文献。

![入蜀记 [四库本]](/d/file/books/9f4ae388281089b338171b9914e4770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