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善誉

赵善誉
  • 姓名:赵善誉
  • 别名:字静之,一字德广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绍兴府余姚县人
  • 出生日期:1143
  • 逝世日期:1189
  • 民族族群:

赵善誉(1143-1189),字静之,一字德广,绍兴府余姚县人。登乾道五年进士第。曾为潼州通判,一时蜀东民政大兴,百姓爱之。后因病乞祠,四十七岁时卒。赵善誉长于《易》,有《易说》,以《守山阁丛书》本为最佳,收于《丛书集成初编》。


宋楼钥《攻媿集》卷一百二《朝奉郎主管云台观赵公墓志铭》:“公讳善誉,字静之,一字德广,系出太宗皇帝后。……公弱不好弄,年十二三诵诗书,属文如老成人。未冠失怙恃,固穷自立,手不释卷,足不越户,不知饥渴寒暑之变。两试胄监,乾道五年试礼部,俱为第一。登进士第,调明州昌国县主簿。昌国邈在海屿,公介然有守,不鄙夷其人,为辨曲直,皆明达平允。邑人相与爱服之,或诉于郡,多愿决于主簿。今太师嗣秀王时为守,俾摄邑事,封易定海、慈溪,三年簿领而无抚字之寄。逾二期,三邑父老犹能道其惠政。海盗窃发,捕得全党,郡欲奏以上赏,公言摄令捕盗,不足为功,诚不欲以人命希赏典。嗣秀王为奏,贷群盗殊死,力荐之朝,公未始闻也。


“授两浙转运司干官,忽报改秩,知抚州临川县。县在江西最为繁剧,公始视事,即为文遍谕乡井,出于爱利之诚心。告教既孚,乃具为条目日限,量地之远近以定期约,里长月不过一再至。讼事皆躬自予夺,顷刻即释去,牒诉日省。县久困于豫借,吏以岁例来白,且谓不尔,必不继。公命取税籍阅之,逋负实繁,盖上下蒙蔽,无有发此者。按籍征催,不扰而办。有无额官地,岁入颇多,以资妄用,公白罢之。复请并罢诸邑类是者。或议虚市比之私创税场,请撤屋罢市,公力沮之,以从民便。太守赵公烨、葛公郯列治绩十数条奏之,有旨中书籍记。去邑五年,人相与立生祠于县治,邑宰陆侃之记可考也。


“添差通判常州,浙右饥馑,躬行赈济,一郡赖以全活。仓使以荒政论荐,太师丞相史公上章举士,备言文学政事之美,召审察,差盛都进奏院,迁大理寺主簿。秋旱,下诏求言。公草封事上之,凡万余言。其略曰:‘陛下兼收众善,而言者志在投合,搜抉隐微,条目益广而奸伪益生。甚者唱为任怨之说,窃徇公不阿之名,一切付之不恤,下情安得不壅,习俗安得不薄,和气安得不亏乎?天下之习,日趋于褊狭机巧之域,而无有优游舒泰气象。士不畏义,民不畏刑,则是二十年来攘臂建议争以为功者,果何补欤?’寿皇嘉纳。


“为大理丞,有以左帑宿蠹告者,逮系天狱,官吏重足以俟谴。公察其无辜,谓将自其作俑者罪之,则不可胜诛。若断以一二年来,且有刑罚不均之叹。上览奏开悟,得末减。平江民唐赟之狱,皆以为凶恶,无可矜之理。公条可疑状十六,谓赃证无实,情款抵捂,卒释之。十一年,充省试考官。六月,除提举荆湖北路常平茶盐。陛辞,寿皇曰:‘朕精择得卿。’公论:‘士大夫为己之心重,则爱民之诚必亏;营私之念切,则奉公之志必怠;得失之虑深,则伏节死义之风必泯。’上深然之。先尝进《南北攻守类考》,上曰:‘卿向所进书,可谓有志。’至是又进《易说》,谓圣人以斯道寓之书。上又曰:‘圣人以此寓之于书,天何言哉!《易》学要须兼通天人。卿史学如此,经学又如此。’及临遗,又曰:‘卿向来学则优仕,今乃仕优则学,朕得人矣!’数日,有请荐擢宗室人才。上复言:‘公经学文章,虽士林中亦罕有之。’


“湖北大旱,鼎、澧尤甚。入境一日,躬走村落,抚慰饥赢,得户四万余,口二十万,通融诸郡常平之储,尽以为用。赈籴贷济,三者并行,动得其实。疫者药饵兼之,奏阁贫弱夏税。是岁粟麦倍收,禾稼丰盈,民至扶老携幼来谢。初行赈贷,或谓洊饥,将无所取。至是民争负以偿,诸郡充足。尝奏买扑税场十余,河渡四十五,岁入甚微,而豪民大为民害,尽罢之。十三年,除潼川府路提点刑狱。重囚谳议,州县斗讼,稽考平反,细大不遗。才三阅朔,漕使阙,上称公儒者,可使治财,就除转运判官。公尝论国朝置转运使,本以收藩镇之权,绝妄用之蠹,脱斯民于暴征苛敛之苦。近时司漕计者特以赋敛为事,号为材能者务趣办而事督迫,州县之困弊,民力之宽乏未始问也。故其视州县如一体,有无缓急皆得上达,悉力以应之。诸郡所贷缗钱至十余万,俾守贰置籍,约以期年,优裕乃偿,自是蜀东诸郡无忧熬窘缺之状。十四年,诏诸路监司条陈民瘼,公言赋役不均,狱讼不平,征敛繁急,酒税苛暴四事,且曰:‘陛下延见牧守,固将以观人才也。而计臣请以奏札之一陈上供之数。郡守垂满者莫不督责旧逋宿负,征商榷酤,肆行苛虐,以藉手求进。近议者有刑轻之疑,帅臣治盗辄先斩以自劾,而求弹压之名,使其皆当,不过能速杀之而已。倘归之有司按鞫,亦不免于死。万一愚诚不能自明,冤恨之气岂不上干阴阳之和乎?’兼遂宁郡事,阖郡熙熙,民有争竞,且曰:‘公未始扰我,其忍负之?’公措置常平,深察宿弊,择官就仓和籴,石增百金,市有增损,亦随低昂,听民随所有求售,亦不限日籴之数。实惠及民,官储充积,公私便之。所至就郡庠立学以教宗子,率知向学。持节东蜀凡三年,士民爱之如父母,遂宁尤所归心。寝疾二旬,上章力丐归,主管华州云台观。百姓始则朝夕侦问,相率祷祈。及归,耋稚奔送,涕泣不肯去。既达寓里,屏绝家事,独处一室,图史自娱。一日忽谓家人,将归正寝,且欲自为志。翌日天将明,燕坐榻上,瞑然而逝,十六年八月癸卯也。


“公天资高明,识见超诣。研精性命之说,发为议论。及所著《易说》,明白简易。晦庵朱先生一见叹赏,以为扩先儒之未明。颐正郭先生尝序《易》书,谓贯三才之理于其中,一诸儒之说于其外。二公师表一世,于公特厚。晦庵屡以书来,相期甚至。颐正出一编书,公以奏之上。孜孜好学,公退不少懈,率夜分乃寐。尝即《国史》所载深求艺祖开创之微意,为书十四卷,曰《皇朝开基要览》。又为《皇朝圣政类编》。不幸寝疾,仅成数十卷。其他如《南北攻守类考》、《晋载记年表》,皆行于时。又有《论语说》、《铙歌鼓吹曲》、《祝尧文》等。诗文六十卷,号《恕斋类稿》,藏于家。”


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四十七《宗室四》:“善誉字静之,父不倚,太宗之后也。善誉幼敏慧,力学。乾道五年,试礼部第一。初调昌国簿,摄邑事。劝编户裒金买田,以助嫁娶丧葬。捕得海盗全党,守欲上其功,善誉曰:‘奈何以人命希赏。’守益贤之,荐于朝。授两浙运干,改知抚州临川县。县尝预借民赋,善誉阅籍发逋负,按籍征催,卒以时办集,遂罢预借。


“改常州添差通判。史浩言其贤,诏赴部堂审察,累迁大理丞、湖北常平茶盐提举。会大旱,善誉通融诸郡常平,计户振贷,嗣岁麦禾倍收,民争负以赏。奏罢税场十余、渡四十五,民便之。俾诸郡售田,委郡文学董其入,以给计偕者。


“移潼川路提刑、转运判官。遂宁守徐诩乏廉声,部使者以其故御史,宽假之。善誉过遂宁,诩出迎,善誉抑使循廊,诩大沮。郡人闻之,争讼其过。善誉劾诸朝,宰相王淮善诩,寝其章。善誉径以闻,罢诩。又以羡资给诸郡置庄,民生子及娠者俱给米,威惠并孚。宗子寓蜀者,少业儒,善誉即郡庠立学以教之,人始感励。引年乞祠,归处一室,以图书自娱。无疾而卒,年四十七,时淳熙十六年也。’


“善誉早失怙恃,抚育诸季备至,居官廉靖自将,多所著述。郭雍、朱熹尝取其《易说》云。”


《光绪余姚县志》卷十九《选举表》:“乾道五年己丑:赵善誉。”

赵善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世说新语笺疏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撰。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中华书局1983年初版。本书经始于1937年,记于三种刻本字里行间,自谓“一生所著甚多,于此最为劳瘁”。整理者屡经抄录,方成清本。采用清王先谦重雕“纷欣阁”本,以宋代董棻刻本(日本影印本)、明代袁重雕本等对校。笺疏列于原文每条之后。内容极为广泛,主要注重考案史实。对原作及南朝梁刘孝标《注》涉及的人物事迹,一一寻检史籍,考核异同;原书不备者,略为增补,以广异闻;事乖情理者,则加评论,以明是非。于《晋书》亦多有驳正。书末附《常见人名异称表》、《人名索引》、《引书索引》。

书苑菁华

书苑菁华

二十卷。书论。宋代陈思撰。是编集古人论书诸作,与其所著《书小史》相辅而行。卷一、二曰法,卷三曰势、状、体、旨、卷四曰品,卷五曰评、议、估、卷六曰断,卷七曰录,卷八曰谱、名,卷九、十曰赋,卷十一、十二曰论,卷十三曰记,卷十四曰表、启,卷十五曰笺、判,卷十六曰书、序,卷十七曰歌、诗,卷十八曰铭、赞、叙、传,卷十九曰诀、意、志,卷二十曰杂著。凡收一百六十余篇。取资宏博,编次稍嫌丛杂;然其搜集诸家绪言,裒录编排,以资考订;虽未精密,而功在创始,未可泯没。传世主要版本有《四库全书》本、汪氏振绮堂刊本、《翠琅玕馆丛书》本、《述古丛钞》本、《藏修堂丛书》本、同文书局石印本、扫叶山房石印本。

妇女双名记

妇女双名记

一卷。明李肇亨撰。李肇亨字会泰,嘉兴(今属浙江)人。本书所录古今妇女双名共六十七人。书中自序谓王元美《弇卅卮言》、张睿父《琅琊代醉编》、陈无功《析醉漫录》中皆有所载,而彼此未备,暇日偶有所睹,即随手录出,又兼三书考其出处云。

金史

金史

纪传体史书。元脱脱、阿鲁图等撰。一百三十五卷。包括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另附《金国语解》一卷。修于元至正三年至四年(1343—1344)。记述了从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阿骨打称帝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蒙古灭金,共120年的史事。以王鄂的《金史》做蓝本,兼采《金实录》及刘祁《归潜志》、元好问《中州集》与《壬辰杂编》、张《大金集礼》等书,笔削而成。条例整齐,记事较详密,胜于同时所修的宋史、辽史。本纪叙次严整,先列一篇《世纪》,追述金先祖,末载《世纪补》,记述景宣帝、睿宗、显宗这三位后来追认的皇帝。诸志最为系统、详备。食货、兵、百官、选举各志对金代制度和社会特色多有记载。河渠志记载二十五埽创设和黄河治理,保存了重要资料。“文聘表”为首创,用表格形式记录了金与宋、西夏、高丽等国和战庆吊往来诸事。简明扼要。是研究金代的基本史料。不足之处是人名错讹、互相岐异。清代施国祁有《金史详校》,今人陈述作《金史拾补五种》可供参考。版本有元至正本、明南监本、清殿本、百衲本。1975年中华书局有校点本。

御选语录

御选语录

凡十九卷。清世宗撰。又称雍正御选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其内容系集录我国古今禅僧、居士及清世宗自身之禅语等,计有正集十二卷、外集一卷、前集二卷、后集三卷、当今法会一卷。其中,正集收录僧肇、永嘉玄觉、寒山、拾得、沩山灵祐、仰山慧寂、赵州从谂、云门文偃、永明延寿、紫阳真人张平叔、雪窦重显、圜悟克勤、玉琳通琇、筇溪行森、和硕雍亲王圆明居士(世宗)等十五人之短篇语要。外集收录云栖袾宏之净土问答等,前集、后集均为历代禅师语录。在御制总序末,有雍正癸丑十一年(1733)四月朔日之字样,在各师之初,冠有自同年四月望日至八月望日之御制序。据御制后序载及有关编撰本书之缘由,乃因不满于古今语录而重新选集本书。本书于乾隆元年(1736)正月入藏,收录在乾隆三年十二月完成之清龙藏,另有光绪四年(1878)金陵刻经处之刊本。

央掘魔罗经

央掘魔罗经

梵名An%gulima^lika 。凡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本经乃叙述央掘魔罗归依佛陀之事迹,及如来对于此事件所作之种种说法。佛陀住于舍卫城时,有凶贼央掘魔罗受邪师摩尼跋陀罗之教,杀千人,并取其指作为指鬘,当彼欲加害佛陀时,却反为佛陀所教化,遂舍指鬘而归依佛。未久,彼与舍利弗、目犍连等诸大弟子及文殊菩萨讨论法义时,佛亦教以受戒之事。此外,佛又为其解释佛住于无生际复住于此际之因缘,更为其说南方一切宝庄严国之‘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如来’之化现,并赞叹彼国之众生悉皆幻化而不可思议。本经之教旨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佛性,佛法为唯一究竟乘,其余皆为方便法门,故本经与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之旨趣相同。此外,另有西晋竺法护所译之鸯掘摩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之鸯崛髻经一卷,二者皆为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及巴利文中部经第八十六经之同本,亦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出三藏记集卷二、开元释教录卷二、卷五、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