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罗多德

希罗多德
  • 姓名:希罗多德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古希腊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484
  • 逝世日期:前430/420年
  • 民族族群: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30/420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后世称其为“史学之父”。生于小亚细亚哈利卡纳苏斯。出身贵族之家。早年受爱奥尼亚文化的熏陶,受过良好教育。成年后,因参与推翻本城邦僭主的政治斗争,遭迫害,移居萨摩斯岛。后本邦僭主被推翻,一度重返故乡。正当而立之年,即离开故乡四出探访,广事游览,行踪甚广:东抵两河流域,南临埃及,北访黑海沿岸,西达意大利南部,其间到处寻访古迹,搜罗天下散失旧闻。前447年(一说前445年)抵雅典,与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等人过从甚密,并参与雅典的文化活动,对当时的雅典的民主政治颇为心折。前443年移居图里伊城,旋取得该城邦的公民权。在雅典,经友人鼓励,即决心撰写希波战争全史,后潜心著述,卒时全书可能尚未最后完稿。传世之作为《历史》 (即《希腊波斯战争史》)共9卷,系西方第一部正式的历史著作。《历史》前5卷,尽述西亚、北非及希腊诸地区之历史掌故、山川形势、风俗习惯等。第5卷第29节至结束,则专记希波战争,止于公元前478年。全书史料宏富,叙事流畅,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兼存。本书有中译本。在西方史学史上,希罗多德的出世,标志着古典史学的发端与西方史学的重大转折。这主要表现在:1.他的《历史》奠定了记叙体史书的基础,其书以希波战争为中心,编织史事,串联成篇,纳入了一个大体完整的体例之中,并把历史的真实性与编纂的艺术性结合起来,构成了一部记述希腊人与异邦人的历史巨著。这种体例经修昔底德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把编年与记事结合起来,成为日后编纂历史的正宗体裁,影响历久不衰。2.希罗多德具有广阔的视野。他的《历史》内容丰赡,材料宏富,诸如山川地理、民族分布、经济状况、政治制度、趣闻轶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举凡人类社会生活所发生的一切都被他所囊括,向读者展示了古代世界近20个国家与地区的民族的风貌,他写的实际上是当时希腊人所知道的世界史,具有最初的世界眼光。他的世界眼光,还突出地表现在他拜东方文明为师及古希腊从东方文化汲取营养以助自己发展的观点上。他从相对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习惯成自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彼此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尊重。他进而认为,东方是一切文化和智慧的摇篮,十分重视东方文化对希腊人所带来的影响,为此,他曾被诬为“亲蛮派”。希罗多德的《历史》包含有最初的文化史之意蕴,可称为西方最早的文化史。在史学上,他奠立的社会文化史的传统虽一度被埋没,但到了18世纪“回到希罗多德去”的口号终于又重被提出,他的这一史学传统对于近现代西方史学的影响难以泯灭。3.他主张考订史料,辨别真伪,在西方史学史上最先开始运用历史批判方法。他声称:“我的责任是在报导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并不一定就相信这些事是真实的。——我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他引用诸说,逐一估量,仔细核对,使之互相参证,引导读者明辨真伪,择善而从。不过,由于他的“有闻必录”,容易失之轻信,故其书所载也有失实与谬误之处,但他的批判能力仍处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之上。此外,《历史》常有梦兆、灾异、神示等记载,但亦不能掩盖他的人本观念, 《历史》毕竟是一曲人的而非神的颂歌,这是他历史观中的本质特征。希罗多德史学的产生,在西方史学思想与史学方法上,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对后世的西方史学产生了久远的而又深刻的影响。

希罗多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考古质疑

考古质疑

今本6卷。叶大庆著。此书散佚已久,宋元各家书目不见著录,今本为《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凡6卷78条。内容涉及历朝史实、典章制度、文字训诂及诗词文章中典故的考释。属于学术笔记一类。宋叶大庆(生卒年不详)撰。叶大庆字荣甫,以词赋知名当世,曾官建州州学教授。籍贯及其他生平事迹均不详。此书主要摘取上自六经诸史、下至宋世名家著述等疑义,分别详加考证,阐述己见。全书考证详明,论述精辟,多有前人所未发之处。书中有征引古书及疏通互证之处,各于本文之下用夹注注明,体例详悉。在宋代笔记小说中,可无愧为淹通详悉之著作。以前,程大昌作有《考古编》,号称精审。叶大庆生于其后,定书名为《考古质疑》,似有接迹之意。今观其书,当不亚于程大昌《考古编》。足资治文史者参考。今传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武英殿聚珍版书》、《海山仙馆丛书》、《啸园丛书》、《清芬堂丛书》、《仿知不足斋丛书》等版本。1985年,李伟国重新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其书与《瓮牖闲评》合为一书出版。1989年,陈大同又作校证,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定书名为《考古质疑校证》。此两种版本为目前最好最为通行版本。

蠲戏斋诗编年集

蠲戏斋诗编年集

诗集,三卷,近代马一浮著。马一浮,浙江绍兴人。名浮,幼名福田, 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曾任中央文 史馆副馆长,浙江文史馆馆长,晚年为浙江大学教授。著有 《泰和会语》、《宜山会语》、《避寇集》、《复性书院讲录》、《尔 雅台答问》、《老子道德经注》等。

中国通史(第四册)

中国通史(第四册)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四册是中国通史第三编隋唐五代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的第四、五、六、七章组成。分别叙述了吐蕃国、回纥国、南诏国、大理国,亦即藏族、维族、彝族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唐五代时期的文化概况。

融堂书解

融堂书解

二十卷。宋钱时撰。时字子是,人称“融堂先生”,两浙路淳安(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经学家。时自幼奇伟不群,无意于功名仕途,潜心钻研理学,曾主讲于象山书院,嘉熙中以丞相乔行简荐,授秘阁校勘,迁史馆检阅,不久求去,授江东帅属而归。时学出于杨简,主张发明人心,属金溪学派。所着除《融堂书解》之外,尚有《周易释传》、《学诗管见》、《春秋大旨》、《四书管见》、《两汉笔记》、《蜀阜集》、《冠昏记》、《百行冠冕集》等。《融堂书解》又称《尚书演义》。该书说解《尚书》,尤注重阐明《书序》,每篇之首,皆条陈大旨,至于逸书之序,则参考《史记》,核其时事以释篇题,复采他书所引马融、郑玄《书》注引申其义。至经文说解,则兼采儒成说,不专主一家之学,他家说解未安者,则直抒心得,不为曲说所惑,见解不乏精到之处。该书原本久佚,《永乐大典》所载缺《伊训》、《梓材》、《秦誓》三篇,《说命》、《吕刑》亦间有缺文,其余篇帙保存完好,库书即从《永乐大典》移录,又该书朱彝尊《经义考》着录为八卷,以篇帙颇繁,库书析为二十卷。该书现存版本有聚珍本、闽覆本、杭缩本。

尚理编

尚理编

一卷。明代景隆撰。正统五年(1440),应天府五圣庙道士缪尚诫绘制一幅黄龙禅师与吕洞宾的讲礼图,名之曰《神化图》,并附解说谓黄龙禅师深羡吕洞宾的道法。景隆作《尚理篇》以驳其伪,以免世人为其所惑。

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一卷,后汉严佛调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