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罗宾逊

琼·罗宾逊
  • 姓名:琼·罗宾逊
  • 别名: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03年10月31日
  • 逝世日期:1983年8月5日
  • 民族族群: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 1903年10月31日-1983年8月5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左派凯恩斯主义者”。生于英格兰坎伯利,1921年10月入剑桥大学吉尔通学院学习经济学,1925年获学士学位,192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与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奥斯汀·罗宾逊结婚。1926—1928年随丈夫侨居印度。1931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助理讲师,1937年任讲师,1949年任高级讲师,1965年任教授,1971年退休转为名誉教授。1979年荣获皇家学院第一位名誉院士称号。


主要著作:《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论马克思经济学》(1942);《资本积累论》(1956);《现代经济学导论》(与约翰·伊特威尔合著,1973);《发达与不发达问题诸方面》(1979);《经济论文集》(5卷,1951—1979);《现代经济学文稿》(1978);《现代经济学文稿续集》(1980)等。


罗宾逊早年属于以马歇尔为首的剑桥学派,后成为凯恩斯经济学的热诚的信奉者和传播者。同时,她也看到了当经济接近于充分就业时,就出现通货膨胀的趋势问题,这也是凯恩斯理论没有解决,后来成为资本主义现实的重大问题。罗宾逊最突出的贡献是她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是她在P.斯拉法的论文《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中,对马歇尔的厂商理论和完全竞争模式提出的批评的启示下,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决定的一个开创性研究。它与美国学者E.H.张伯伦同年出版的《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垄断竞争价格论一起,被称奠定了西方现代价格理论的基础,并使现代微观经济学进入一个新阶段。


她认为“凯恩斯革命”的实质,从方法论说就是从传统的均衡概念转变为历史概念,历史地考虑问题就要考虑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给予经济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问题成了经济学家注意的中心。罗宾逊用长期的、动态的理论方法取代凯恩斯的短期的、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她的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特征是:把经济增长同国民收入分配问题联系在一起,并把总收入分成利润和工资两大部分,对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作了补充和发展。论证了经济增长的结果有利于资产阶级,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但是,她认为只要政府采取适当的干预经济的措施,特别是抑制垄断势力的增长和使收入分配趋于平均化,资本主义经济还是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50年代后期开始的同新古典综合派,以经济增长理论为背景,围绕经济科学的理论方法和资本理论、价值理论、分配理论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她是竞争中的新剑桥学派的代表和主将。她坚持继承和发展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和分配理论,批判新古典学派的基本观点,反对新古典综合学派把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同新古典学派的均衡价格及边际生产力理论结合起来。她着重批判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的社会政策含义,指出他们是从资本家的角度来评价经济成就的理论,因此,不能解释和解决重大现实经济问题。


罗宾逊提出,当前西方经济理论正经历着“第二次危机”,第一次危机是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无法解释失业问题,而第二次危机是由于经济理论无法解决就业的内容问题,也就是考虑评价政策的社会影响问题。当前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南北问题”、“繁荣中的贫困”等一系列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不考虑就业的内容和对经济成就的社会道德的评价问题。她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但还是没有找到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种种弊端的根本途径。


她曾致力于沟通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理论,最早也是最积极地提出“向马克思学习”的西方经济学家。

琼·罗宾逊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仲夏之死

仲夏之死

《仲夏之死》是作者创作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11个短篇小说。《仲夏之死》创作于1952年,是作者以在伊豆金井滨听说的真实故事为基础构思而成,描写有情人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场面,催人泪下。《香烟》是他的名篇佳作,得到过川端康成的推荐。作品描绘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及日本国民走出战争阴影的心态。

北方的奥德赛

北方的奥德赛

《北方的奥德赛》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中篇小说,收录于伦敦的第一个中短篇小说集《狼之子》。 小说讲述白人入侵阿留申群岛后,一个名叫阿克赛尔·冈德森的欧洲人抢走了当地酋长纳斯的妻子恩卡,纳斯在海洋和陆地上紧迫不舍,四处搜寻,历尽艰辛,终于复仇,但他的妻子却不愿跟他回去而宁可跟他的仇人一同死去。纳斯在心灰意冷之时将他的故事告诉了曾经帮助过他的马尔穆特·基德。

太上感应篇直讲

太上感应篇直讲

印光法师:此书系大通家所著,其注直同白话。但顺文一念,其义自显。最宜于幼年子女。  太上感应篇直讲是印光大师在世时极力赞扬并广为流通之善书。印祖在提倡每日诵读《感应篇》、《阴骘文》等之同时,复倡通文义者,“以此教子孙,为入德之门。俾幼时即知为人之道,与因果之理。则后来决定不敢作越理犯分之事。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中国道教善书,托称太上老君所授,是流传最广的善书。融合了较多的佛、儒思想,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太上感应篇》,以劝善为蚕雷、化俗济世为目的。全文仅一千二百多字,开篇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由天地神鬼根据世上人们的所作所为给以相应的奖惩,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个人修身养性、提升道德的必读书,也是劝人为善、共处和谐的必备书。

易经证释

易经证释

《易经证释》一书,由天津救世新教会于民国27年(1938)年发行铅字版本。据说是一位目不识丁的人扶鸾,由旁人记录而成。这位扶鸾者上祈孔子等人留下关于《周易》的讲解,在书中随处可见‘先圣’‘亚圣’等字眼。其中有不少印刷错误,没有白话文。易经证释这本书后来在台湾出版过,价格是1200一套共八本。据说是孔子当初讲周易时的教材,虽然大陆对此书评价不是很高,但是台湾有学者认为是目前唯一讲易卦辞最透彻的一本书。遗憾的是由于后人不达圣人心思已将圣人点校成了憋舌子,时值传统文化复兴之际,不想言说想点校此书以还原圣人原本流利的口齿。《易经证释》的评价比较高,是学习易经人,一本很不错的参考书。

佛母经

佛母经

亦称《大般涅槃经佛为摩耶夫人说偈品经》、《大般涅槃经佛母品》。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是中国人以《摩诃摩耶经》卷下“佛临涅槃母子相见”为题材,糅以中国传统的孝道与印度佛教的“无常”思想撰集而成。共有四种异本。诸异本文字互有差异,但题材、结构、思想内容均相同。大体谓释迦牟尼将入涅槃,急遣优波离上忉利天给其母摩耶夫人传讯。摩耶夫人前此已作六种噩梦,得到恶兆,闻讯急忙下凡,释迦牟尼已入涅槃,装棺入殓。摩耶夫人绕棺悲号,释迦从金棺出,为之说无常偈。摩耶夫人返回忉利天,天地震动,泪如雨下。本经中国历代经录均失载,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婆薮盘豆造,陈真谛译,二十二卷。婆薮盘豆者世亲之梵名。此论与阿毗达磨俱舍论同本异译,是曰旧论,又云旧俱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