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

库恩
  • 姓名:库恩
  • 全名:托马斯·塞缪尔·库恩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辛辛那提
  • 出生日期:1922年7月18日
  • 逝世日期:1996年6月17日
  • 民族族群:

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年7月18日—1996年6月17日)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1922年7月18日生于辛辛那提。194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理系,194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2年开始讲授科学史,1958—1959年在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60—70年代,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79年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任教,1980年起参加该院“科学技术和社会计划”的工作。他从50年代转向科学史、科学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成为当代科学哲学中历史-社会学派的主要代表。他把科学看作是一定的“科学共同体”按照一套共有的“范式”所进行的专业活动,而不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庞大的知识堆。由此出发,他描述了一种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在他看来,科学首先是在“范式”支配下,为解决“范式”所提出的“疑点”的高度定向的研究活动,这是科学的常规活动;只有当已有的“范式”不足以应付新的问题的挑战时,这个常规的发展才会暂时中断,科学便因此陷入危机,最后导致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科学革命。他强调指出,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就在于它能够把自己聚焦到狭小范围的比较深奥的问题上。他认为科学虽然需要发散式思维或批判思维,以便及时地打破过时的范式,但却更需要收敛式思维或教条思维,以维持一种传统,从而保证科学的稳定发展。他的这种科学观打破了把科学单纯看作一个认识过程的传统观念,从而把科学置于一个广阔的历史发展背景上。在他看来,科学发现和选择的过程并不等于科学的逻辑论证过程。一种新的理论的提出和评价,首先取决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科学共同体的偏好以至科学家的个人癖性。所以,科学发现和评价的过程首先是社会学和心理学问题,而不是逻辑问题。这样,他就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作为一种人的社会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这个侧面,把科学从认识论范畴放大到社会历史范畴。这种历史主义有力地补充了科学哲学中传统逻辑主义之不足。但库恩又在一定程度上把科学的发展历史同科学的逻辑论证对立起来,截断了人类认识通过科学不断地从低级趋于高级、从相对真理趋于绝对真理的连续发展过程,从而表现某种相对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倾向。主要著作有:《科学革命的结构》、《哥白尼革命》、《必要的张力》、《黑体理性和量子不连续性》等。

库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爱你如诗美丽

爱你如诗美丽

纪伯伦生命中曾有两位红颜知己,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这位年长纪伯伦的异国女性,在纪伯伦生命最艰难、最晦暗的时候给了他巨大的帮助,注入给纪伯伦的绝不简简单单是金钱,而是一种高山流水的能量。在所有纪伯伦的通信中,从来没有这样巨大数量的书信写给特定的一个人。纪伯伦蒙受她的照顾,迅速在异国成长。因为命运的安排,这对高尚的精神情侣未能在一起。纪伯伦临终前,把所有的画作全部送给了玛丽。因为这些画全都来自于玛丽的精神指导。本书收入了纪伯伦致玛丽的信179封,玛丽致纪伯伦的信72封,纪伯伦日记3篇,玛丽日记34篇。

范忠贞集

范忠贞集

诗文集。清范承谟(1624—1674)撰,清刘可书辑。十卷。承谟字见公,号螺山,属汉军镶黄旗,辽东沈阳(今属辽宁)人。顺治进士,康熙间巡抚浙江,授弘文院编修,官至福建总督,后加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奉职勤劳,居官刚正,耿精忠反,执之,幽囚三载,至死不渝。著有《吾庐存稿》、《画壁诗》、《百苦吟》等。全集,约十一万字。卷一为谕祭文、御制碑文、御题祠额附以家传及祠堂记。卷二、三为抚浙、督闵奏议二十二篇。卷四为《吾庐存稿》,卷五为《百苦吟》,卷六为《画壁遗稿》,卷七为杂著,卷八至十为题跋、哀挽诗文。其奏议具见经略,多关国计,明白敷畅。诗文皆正气凛然,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如《画壁诗》、《百苦吟》皆“备尝诸苦形之咏歌,悲壮苍凉痛切不忍卒读。”有康熙五十七年(1718)刻本,乾隆四十五年(1780)刻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序刻本。

花木鸟兽集类

花木鸟兽集类

三卷。清吴宝芝 (生卒年不详)撰。吴宝芝,石门 (今地不详)人。本书集录花木鸟兽故实,分门排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分四十三目,中卷分四十二目,下卷分二十五目。所引的资料较为广泛。无论是稗官小说,或者诗词佳句,无不博引。并且追求新颖,别开蹊径。以供词藻之用。

谰言长语

谰言长语

明代笔记。1卷。曹安撰。曹安字以宁,号蓼庄,松江(今属上海)人。正统九年(1444)举人,官安丘县教谕。该笔记前有成化二十二年(1486)曹安自序,说明写作缘起及其书内容:“予少游乡塾,见先生长者嘉言善行,即笔于楮,或于载籍中间见异人异事亦录之,长而奔走四方,所见居多,凡三四帙,因去滇南,道远难将,留于松,今不知何在。滇中重录所见闻者,携来武邑,及承乏安丘,老而弥勤。人皆哂之,予独不倦,暇日一一手录以备遗忘,率皆零碎之辞,何益于事,因名曰《谰言长语》。谰言,逸言也,长语,剩语也,何益于事,徒资达人君子一笑云。”书中多据自己的见闻,发明义理,因而议论经史,议论才学,议论诗文。但水平并不太高,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其论诗不中肯綮,所录诸诗,亦大抵不工,盖真德秀《文章正宗》、金履祥《濂洛风雅》之派。至于欲取皋陶赓歌、五子之歌、洪范及诗之三言五言七言体刻为一集,使人习之以复古,尤万不能行之事。”该笔记今存有《四库全书》本。

毗尼讨要

毗尼讨要

亦称《四分律讨要》。律学著述。唐道世纂。三卷(或各分“本”、“末”作六卷)。系《四分律》的论释书。据作者自序称,其时解释《四分律》虽有百家之说,但律之宗旨尚待阐扬。为了不使习者劳而少功,学者博而寡要,故精心研讨,博采经律,兼收众记之长,存律之简要。《法苑珠林》、《大唐内典录》均载为五卷,然现行本为三卷。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起信论续疏

起信论续疏

起信论续疏,二卷,明通润述疏并序。附大乘起信论主马鸣菩萨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