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福

- 姓名:笛福
- 全名:丹尼尔·笛福
- 性别:男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660年5月6日
- 逝世日期:1731年4月24日
- 民族族群:
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1660年5月6日—1731年4月24日),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小说家。他早年的创作以政论、小品文、讽刺诗为主,共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一千多篇,内容无所不包,中心思想是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反对专制政体和等级制度,在当时有进步意义。笛福五十九岁时,写成第一部、也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小说《鲁滨逊飘流记》。小说以主人公的传记形式写成,赞美劳动,赞扬人对自然的斗争、不畏艰难的品质和用劳动创造财富的精神,反映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冒险进取的精神特征。作者以高度的创造精神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小说语言简洁明晰,朴实无华,引人深思,表达人物感情逼真动人。他善于用真实具体的行动和环境的细节描写来创作冒险故事,开辟了实现主义小说的道路,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因而,笛福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1660年9月30日丹尼尔·笛福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商人家庭。
1665年伦敦遭瘟疫袭击。后来笛福曾根据以往的印象把这场瘟疫流行的情况写入《瘟疫年纪事》。
1666年9月3日伦敦遭到严重火灾。五十年后,笛福曾对此作了描述。
1674年—1679年进入分离教派牧师查尔斯·莫顿主持的伊顿公学就读,习拉丁文,并对天文、地理、历史及其他科学都产生广泛的兴趣。
听到《天路历程》的作者约翰·班扬的演讲。
1679年从伊顿公学毕业。
1680年与伦敦的斯坦克利夫两兄弟——塞缪尔和詹姆斯合伙经营袜子批发业务和烟酒贸易,去欧洲大陆的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开阔了眼界。
1684年1月1日与一富商的女儿玛丽·塔夫利结婚。
1885年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继承王位,查理二世的私生子蒙默士公爵发动新教徒叛乱,笛福参加叛军,叛军失败后,笛福幸免于难。
1688年5月詹姆斯屈于政治压力,敦请他的女儿——信奉新教的玛丽归国当王后,把国王的宝座让给玛丽的丈夫——荷兰的执政威廉,称威廉第三。笛福投入威廉第三帐前效力,从事国际贸易。
1692年由于英法战争,笛福在经济上受到重大打击,宣告破产。为避免债权人的控告,化名马克·沃特金斯,逃到布里斯托尔。
1697年发表论文《计划论述》等,以一个启蒙主义作家的身分提出改革财政、商业和教育部门的意见,取得国王的欢心。
1700年由丹尼斯·福改称贵族姓氏丹尼斯·笛福。
1701年发表讽刺诗《纯血统的英国人》,驳斥塔钦在一本小册子中对威廉是一名荷兰人的指责,使威廉第三大为高兴,给以重赏,并使他进了威廉第三的顾问班子。
1702年3月8日威廉驾崩,已逝王后的妹妹安妮继承王位。女王热衷于国教,对讽刺过国教政策的笛福大为不满。
1703年1月3日国务大臣诺丁汉伯爵签发了对丹尼尔·笛福的逮捕令。
1703年5月20日笛福请求调停,未成,被逮捕。
1703年7月在伦敦带枷示众。事前他写出名篇《枷刑颂》作为抗议,示众时散发出来,在场者向他投以鲜花花瓣表示敬意,称赞他为信教自由而进行的斗争。
1703年11月由于大臣、托利党魁罗伯特·哈利的疏通,得到释放。
1704年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于距智利海岸约五百海里荒岛上遇救,出现记述他被遗弃后四年多的生活的游记和特写,成为笛福后来创作小说《鲁滨孙飘流记》的根据。
1704年2月19日在哈利授意下,笛福办《法兰西与全欧政事评论》报,并为该报大量撰稿,对社会舆论起很大作用。该报成为英国报刊之始祖,笛福成为“现代新闻报道之父”和十八世纪英国政论文学的奠基人。
1706年奉政府之命前往爱丁堡执行策划苏格兰归并英国的秘密使命。
1712年罗吉斯写《环球巡航记》,记述了塞尔柯克的荒岛经历。
1713年4月由于政治风云的变幻和自己言论的大胆,两次入狱。
1713年12月理查德·斯梯尔会见塞尔柯克后,在他自己主办的期刊《英国人》第二十六期上发表了关于塞尔柯克历险的特写。
1714年8月1日安妮女王驾崩。
笛福因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遭到逮捕,但不久就被交保释放。
1714年9月18日乔治一世正式登基。赞许新政,笛福继续办报。
1719年4月笛福以塞尔柯克飘流荒岛的题材虚构成故事出版,书名为《约克郡的水手鲁滨孙·克鲁孛的生平和奇遇》,深得中、下层读者的欢迎。同年又出版续集——《鲁滨孙历险记》。
1720年出版《鲁滨孙沉思集》。
发表小说《辛格尔顿船长》。
1722年出版小说《摩尔·佛兰德斯》、《杰克上校》和《瘟疫年纪事》。
1724年出版小说《罗克萨娜》和《骑士回忆录》。后者及《瘟疫年纪事》开了历史小说的先河。
1729年9月10日病重。
1731年4月24日贫病交加而死。
猜你喜欢的书
秦淮之夜
《秦淮之夜》收录了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谷崎润一郎于1918、1926年两次游历中国后,写作的游记、日记、散文等作品。这些文字生动优美、引人入胜,展现了谷崎润一郎在散文方面的独特风貌。这些游记,有的如《西湖之月》《苏州纪行》,对江南水乡的风景人物进行了唯美的描摹,反映了谷崎润一郎或者一般日本作家的趣味喜好;有的如《上海交游记》《上海见闻录》,记录下谷崎润一郎和田汉等上海新文学作家的往来细节,是了解当时中日文坛交流史的第一手材料;还有的如《中国观剧记》《中国的菜肴》《中国趣味》,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对中国当时的戏剧、美食等文化介绍、评论,这些观点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的视角,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并引起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本书也是谷崎润一郎经典散文《阴翳礼赞》的补充。
唐宋元名表
四卷。明胡松(生卒年不详)编。胡松字汝茂。滁州 (安徽) 人。约嘉靖二十二年(1543)前后在世。嘉靖八年 (1529)进士,历知东平州,迁山西提学副使,累官吏部尚书。《明史》胡松本传载,胡松曾辑古名臣奏章,终未见其本。本书乃胡松督学山西时选为士子程式之书。虽所录均各集所有,无奇秘未睹之篇,但去取恰当审慎。卷首自序称:“是学也,昉于汉魏六朝,盛于隋唐,而极于宋。其体不能尽同,然其意同于宣上德而达下情,明己志而述物则。其后相沿日下,竞趋新巧,争尚衍博,往往贪用事而晦其意,务属词而灭其质。盖四六之本意失之远矣。”其言甚为明切,说中了这一文体的特质。胡松此编,挽颓波而归之雅,于当时有功于骈体,于今却有讽于官场文章。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泻疫新论
温疫著作。2卷。日本高岛久贯(子通)撰于日庆应三年(1867年)。本书所言“泻疫”,其症初起即现便泻洞泻,剧者吐泻交作,邪势猛烈,传变甚速。其主论多本吴又可《温疫论》,而取其长,舍其短,参以平生经验。作者认为泻疫入里之势尤急,而达于表者甚稀,是以清解逐秽为主。上卷列泻疫之由来、辨证、治则、禁忌、预防、下卷分列药法、刺法、熏法、验案。此书收入《皇汉医学丛书》。
太上洞渊辞瘟神咒妙经
太上洞渊辞瘟神咒妙经,撰人不详。盖为唐代道士所作。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元始天尊为洞渊天尊所说,用于消除瘟疫。内称下界生民遭遇瘟疫,皆因不敬三宝,呵天骂地,心行谄曲,为非造罪。又称五帝使者奉持天符文牒,行于诸般疾疫。患者应低声下气,礼谢辞遣。于家中建立道场,焚香诵经,即可消灾。
两粒珠
那年革命军的势力还没有达到东南,东南二省间忽然起了内战。当战争最剧烈的当儿,说也惭愧,那沿铁路线一带的人民,都把上海租界——当时租界还不曾收回——当作了避难的安乐窝,竟扶老携幼像潮涌似地赶来。战事发生在铁路线上,铁路的交通虽断,一大半人都乘着长江轮船大绕***。上海社会的心目,都盼望着内战早日结束,别的事都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味。
天涯红泪记
社会小说,二章,未完。苏曼殊著。载1914年5月《民国杂志》第一卷第一期。小说写清朝末年“天下大乱”,燕影生辞去高等学校之职,“仓皇归省”。在舟中见一卜者,四目相接,“似欲有言而弗言”。归家后一日,燕影生外出游山,不觉至一僻壤之处,水光山色,疑为仙境。“隐约中,见高柳之下,有老人踞石行渔,神采英毅”。老者邀燕影生同归居处,且曰,此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往来唯农夫田老。老者家中,悬剑一柄,与燕影生交谈,“均剑术家言”。 日暮, 老者女儿以小舟送生归家,两人不觉互生爱慕之意。明日,燕影生复访老者。老者又向其“言剑法”,燕影生跪求受业。从此,就在老者处习练剑术。一日,老人之弟来,原是先前舟中所遇“卜者”。“卜者”出示燕影生小照一张,言此为早年一女郎所贻,女郎且曾言“此妾生生世世感戴弗忘之人”。“卜者”又言,今此女郎情愫已达君前,故小照可归还本人了。燕影生叹道,此女郎流离失所,今既无恙,我也就放心了。继而谈到历史上惩治无道,重建治平之世的人物和“为人排难解纷”的“任侠之流”……全文虽然只是小说的开端,但仍可看出作者对“乱兵攒刀蹀躞”的动乱世道的强烈不满和忧虑,对未受战乱骚扰的和平之乡充满憧憬,对于持剑行侠,匡救生民的豪迈举动深表钦慕。同时,小说也与作者其他几篇小说相似,有一条爱情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