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赫德

- 姓名:舒赫德
- 全名:舒穆禄·舒赫德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10
- 逝世日期:1777年
- 民族族群:满族
舒赫德(1710-1777年)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舒穆禄氏。字休如,一字伯雄、明亭。礼部侍朗徐元梦之孙。雍正间,由笔帖式授内阁中书、侍读、监察御史。乾隆二年(1737),上疏请于盛京、黑龙江、宁古塔安置闲散八旗屯垦。四年,由内阁侍读学士擢副都御史,迁刑部侍郎。六年(1741),兼办步军统领事务。任内,整顿京营满蒙旗兵,加强京师防务。十三年(1748),任兵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十四年,为参赞大臣,同大学士、经略傅恒平定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叛乱。师旋,留办军需。十七年(1752),同侍郎玉保赴北路军营。驻军伊犁,统兵镇抚准噶尔地。十九年,清用兵准噶尔,以指挥作战懦怯不前革职。二十三年(1758),驻防阿克苏。时将军兆惠追剿回部霍集占被围,授参赞大臣,与定边右副将军富德会兵救援,败博罗尼都。二十五年,复驻阿克苏,定设官、授禄、赋税、土田之制。后还京,调刑部尚书等职。三十一年(1766),暂署甘陕总督。三十三年,为参赞大臣赴滇筹办军务。三十六年(1771),土尔扈特部渥巴锡汗率3万户返回祖国,众朝臣疑为伪降,他力排众议,赴伊犁迎接渥巴锡,妥善安置其部众。授伊犁将军。任内实行军屯、采矿等,对开发边疆有一定贡献。三十八年(1773),晋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参与镇压山东寿张(今阳谷东南)人王伦领导的农民起义。卒,谥文襄。
舒赫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春柳莺
章回小说。题“南北鹖冠史者编、石庐拚饮潜夫评”。四卷十回。叙石池斋与梅凌春、毕临莺婚姻事。明嘉靖、隆庆间,才子石池斋与友至古香亭赏梅,见“凌春女子”题诗,心生倾慕,弃扬州梅翰林书馆之聘,往访凌春女子。田又玄诡言来苏游览的毕临莺为凌春女子,使石生往淮安寻访,已则冒名往扬州梅府就馆。石生在淮安与毕临莺传诗通情,又受所赠玉箫。事泄,毕父诬石为盗,石生仓皇逃出,北上应试中探花。石生始终不忘题诗女子,求新交钱公子,代谋凌春。钱公子乃毕临莺女扮男装,献诗词得梅家父女赏识,遂娶梅小姐。新婚之夜,述此事原由,于是二女同嫁石生。故事虽为才子佳人小说,然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描摹人情世态,时有可观。有康熙元年(1662)序刊本、清坊刻本、民国中上海半斋出版社铅印飧秀簃藏本。近有1983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排印本、1987年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本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本。
纳兰词集
《纳兰词集》收录纳兰性德平生的全部词作,进行注释、点评。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刺激人们对生命产生本真情怀的深切关注。梁启超曾评纳兰词:“容若小词,直追后主。”王国维更是对之大为欣赏称道,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杜牧之诗酒扬州梦
元杂剧剧本。简名《扬州梦》。乔吉撰。末本。剧演唐代翰林侍读杜牧,因公差赴豫章,在好友豫章太守张纺家宴上,见其13岁的家妓张好好,有爱慕之意,遂以瑞文锦等物及诗一首相赠。3年后,好好被扬州太守牛僧孺收为义女。杜牧又公差扬州,于牛僧孺席间再见好好,爱慕更甚,再以诗相赠。恨无媒妁相通。杜牧游翠云楼,闷倦睡去,梦好好前来相会。有富豪白文礼者,为杜牧饯行。探知内情,愿为作伐,成就此事。牛僧孺任满回京,白文礼特地随往。文礼再设宴招杜牛2人,将原委说破,僧孺应了亲事,杜牧拜了岳丈。关于本剧,木青正儿在《元人杂剧概说》中指出:“此剧情节是单纯的,因为五段都是酒宴之场,一看似乎很平凡;不过各酒宴场的情趣都不相同,曲辞也有变化。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苦心和本领吧。而贪花恋酒的诗人杜牧的面目,也活跃着。曲辞典丽,并且生气泼刺。”现存主要版本有:《改定元贤传奇》本,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继志斋刊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扬州丛刊》本。
四十二章经译注
相传是现存的最早的一部汉译佛经。因由四十二段短小的佛经组成,故名。实际上就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据有关传译的文献记载,汉明帝派人西去访佛,从西域请回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到洛阳,带来了佛像和佛经,并由他们把带来的佛经翻译成汉文,从此中国有了第一部直接从梵文翻译成汉文的佛经,并完整地保存至今。《四十二章经》文字虽然很短,但叙述却很生动活泼,尤其运用了大量比喻手法,增强了经文的说服力。如仰面唾人、迎风扬尘,最后倒霉的只能是自己,等等。流传下来的《四十二章经》有三个版本,流行比较广的是宋朝守遂的注释本。
二隐谧禅师语录
明代行谧禅师的语录。凡十卷。明·行谧说,清·超巨、超秀等编。收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二十八册、《禅宗全书》第六十二册。其生前历住各刹时之语录,及行实、杂着等,由嗣法弟子超巨、超秀等编集而成此语录。本书共分十卷。卷一为行谧住法祥禅寺及栖真禅寺时之语录。卷二为再住法祥禅寺及住大明禅寺时之语录。卷三为住法忍禅寺时之语录。卷四为住保安禅寺时之语录。卷五则为小参及示众。卷六包含示众、法语及拈颂。卷七为举古、别古、代古和机缘。卷八拈古。卷九颂古。卷十包括源流杂偈、启、书及杂着。全书卷前收录三篇序文,分别由清代的察尼、曹勋和周正儒所撰写。卷末并附录周正儒所撰《二隐谧禅师塔铭》一篇。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
本世纪初发现于敦煌的摩尼教经典之一,为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住持长安摩尼寺的摩尼高僧奉玄宗的命令撰写的,是一部解释摩尼教仪规的书。该书谈到摩尼创教时撰写经典的事实,说他“腾七部以作舟航”(意为:写了七部经书,作为普渡众生的舟船),并列举了摩尼的七部经书,它们是:第一《大应轮部》, 译云《彻尽万法根源智经》;第二《寻提贺部》, 译云《净命宝藏经》;第三《尼万部》, 译云《律藏经》,亦称《药藏经》;第四《阿罗瓒部》, 译云《秘密法藏经》;第五《钵迦摩底夜部》, 译云《证明过去教经》;第六《俱缓部》, 译云《大力士经》;第七《阿佛胤部》, 译云《赞愿经》。这七部摩尼教经早已失传,国内外都未发现它们的抄本。吐鲁番曾发现数部《沙卜拉干》,波斯文标有“二宗/沙卜拉干”,可见摩尼所著的七部经典后又简化为《沙卜拉干》,也就是后来多次发现的摩尼教主要经典《二宗经》。因此,《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的发现,对研究摩尼教的产生、发展及教义、教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今已流失国外,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