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曾伯

李曾伯
  • 姓名:李曾伯
  • 别名:字长孺,号可斋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嘉兴(今属浙江)
  • 出生日期:1198年
  • 逝世日期:1268年
  • 民族族群: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祖籍怀州(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邦彦曾孙。绍定三年,知襄阳县。历濠州通判、军器监主簿、鄂州通判。嘉熙元年,为沿江制置司参议官。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兼督视行府参议官。四年,除右司郎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太府少卿兼敕令所删修官。淳祐二年,为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进权兵部尚书。六年,以言落职予祠。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十年,除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为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进司夔路策应大使,赐同进士出身。以事奉祠。四年,为福建安抚使。五年,除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兼广南制置使,移司静江府。六年,再知静江府。景定元年,以岭南败绩落职解官。五年,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咸淳元年,以长于边事为贾似道所忌,以论褫职。咸淳四年卒,年七十一。曾伯天才卓越,儒而知兵,屡以疏陈军政获迁,所至得将士心。其《陈可斋文集序》谓文有以名世者,有以应世者。所为多应世之作,集中多奏、疏、表、状之文,大抵深明时势,究悉物情,多可以见诸施用。“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词,虽多贺寿应酬之作,而风格粗豪,境界开阔。自称“愿学稼轩翁”(《水调歌头·寿刘舍人》),风貌也似稼轩,而议论过多,不免流于粗豪。著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可斋续稿》八卷、《续稿后》十二卷,有影宋巾笥本、清初抄本、《四库全书》本。词集别行,又有《影刊宋金元明本词》本《可斋杂稿词》四卷、《续稿词》三卷;吴氏双照楼抄本《可斋词》六卷。《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二百馀首。《全宋诗》卷三二四三至三二五一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七八一一至七八六一收其文五十一卷。事迹见《宋史》卷四二○本传,参本集诗文及《宋史·理宗本纪》。

李曾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黑色方尖碑

黑色方尖碑

1923年,德国正处于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中。主人公路德维希25岁,热爱艺术和诗歌,他17岁时便应征入伍,和许多同辈一样参加过“一战”,如今在一家墓碑公司里工作,黑色方尖碑是这家公司最有历史也最值钱的纪念碑。战争对这一代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战后的艰难生活中,正如本书副标题所揭示的,这是一个关于“被耽搁的青年时代的故事”,这一代人的青春由于他们参加战争和战后过着迷茫的生活而被耽误了。

考信录

考信录

中国古史考证辩伪著作。崔述撰。其门人陈履和曾刊刻崔述遗书19种,光绪5年(1789)定州王氏谦德堂刻《畿辅丛书》收《考信录》12种。顾颉刚搜罗整理、编成新的《崔东壁遗书》校点书于1936年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另有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崔述,字武承,号东壁,清直隶大名(今属河北)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清代开疑古风气之先的经史学家。一生著述凡34种,88卷。本书36卷,翼录10卷。其中《考信录提要》(一名《考古提要》)2卷,《补上古考信录》2卷,为“前录”2种;《唐虞考信录》4卷,《夏考信录》2卷、《商考信录》2卷、《丰镐考信录》8卷,《洙泗考信录》4卷,为“正录”5种;《丰镐考信别录》3卷,《丰镐考信余录》3卷、《孟子事实录》2卷、《考古续说》2卷,《考信附录》2卷,为“后录”5种;《王政三大典考》3卷、《续风偶识》4卷,《古文尚书辩伪》2卷、《论语余说》1卷,为“翼录”4种。本书取司马迁“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之意以名之。以怀疑、辨伪、考信三者为事。治学以儒家经典为主,凡诸子百家以及秦汉后传注所言为群经所不具者,皆不轻信,必举秦以前史实参互比较,以求其真;对异端邪说不经不言,则辟其缪而一律削去,系统考订了中国上古及历史和孔子、孟子的事迹。其治学用以经证经之法研究古史,与当时正文字、明音训、释名物、考典章的考据学在内容与方法上均有所不同,因而不为时人所重。虽然崔述治学谨严、目光锐敏,但其学术以尊经卫道为宗旨,故唯经是从,疑辨考信到经而止,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自信太过,致失是非之准者亦时有之。其疑古辨伪的精神对20世纪20年代崛起的古史辨学派产生很大影响。

绿霉火腿

绿霉火腿

本书发表于1921年。《绿霉火腿》写邬伯强到日本东京留学,因为带来的火腿长了绿霉而生出一系列事端,先是房东发难说他不应该把火腿挂在墙上,后是番头责难他没有把火腿挂到厕所里,直到朋友子琛来探望,火腿被番头等一干人吃掉,伯强才得到番头的尊重,但他还是觉得受不了民族歧视和人格侮辱而搬走了,反映了贫苦学生在经济压迫下的困顿苦闷,求学无门的艰辛无助。

东林始末

东林始末

明蒋平阶撰。1卷。记明东林门户始末。 按年叙述, 起万历二十一年(1593), 终于崇祯十六年 (1643)。 只叙朋党攻击之事, 意在说明齐、 楚、 浙三党胜负。 梃击、 红丸、移宫三案之争,客、魏之祸,辽东经抚之争皆不记。

王学质疑

王学质疑

清代批评王阳明学说的著作。一卷,附录一卷。清初张烈著。张烈(1622—1685),字武承,号孜堂。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康熙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赞善。参与修《明史》,分纂明孝宗、明武宗两朝。全书分《心即理也》、《致知格物》、《知行合一》、《杂论》、《总论》等五篇。据作者自序称:早年笃信修习王守仁心学,“沈浸于宗门者十五、六年”,后渐觉其非,遂以程朱之学为宗。此书主要以程朱理学观点对王守仁的《传习录》

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科

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科

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科,一卷,宋知礼排定,明真觉重排,明仁宗经序,清悟开重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