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三

- 姓名:萧三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湘乡人
- 出生日期:1896年10月10日
- 逝世日期:1983年2月4日
- 民族族群:
萧三(1896年10月10日-1983年2月4日),原名萧植蕃,号子璋。曾用名克森。笔名有埃弥·萧、萧爱梅、三弟、小山等。湖南湘乡人。幼年时跟父亲学习吟诗作对。14岁至15岁时写过旧体诗《思亲》。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喜爱旧诗和音乐。毕业后做过小学教员。1918年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办新民学会。1919年7月在《湘江评论》首次发表白话散文诗《节孝坊》。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底从柏林到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4年夏回国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去苏联,后在莫斯科东方学院任教。1930年作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驻苏联的代表,出席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其时主编《世界革命文学》中文版。1934年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大会上发言。以后参加苏联作家协会的工作,并与鲁迅保持密切的通讯联系。在苏联期间读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后,重视文艺的功利作用,将诗歌当作“子弹和刺刀”,写了《命该如此》、《抗日部队进行曲》、《前进曲》、《南京路上》等多首诗歌,讴歌中国革命,宣传左翼文学,反对帝国主义。1939年春回到延安,曾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翻译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委员、陕甘宁边区和延安文协主任等职务。1941年发表短诗《我的宣言》,强调诗要写得上口、易读,做到大众化和通俗化,主张新诗要向民歌和古典诗歌学习。在延安时期,曾主编油印《新诗歌》,写有《抗战剧团团歌》、《号召》、《送毛主席飞重庆》等不少诗歌。并由桂林文文出版社出版诗集《礼物》(与人合集,1942年)。抗战胜利后曾任华北文协主任等职务,编辑出版民歌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对外文协常务理事、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务。主要作品有:在苏联时期印行的俄文版诗集《湘笛集》、《我们的命运是这样的》、《埃弥·萧诗集》、《萧三诗选》。建国后,出版有诗集《和平之路》(1952年)、《友谊之路》(1959年)、《萧三诗选》(1960年)、《伏枥集》(1963年),传记《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1951年);还编有《革命烈士诗抄》(1959年)、《革命民歌集》(1959年)。他是《国际歌》歌词的中文译者之一,还译有《列宁论文化与艺术》,剧本《马门教授》、《前线》等。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巳被译为俄、保、英、法、德、西、捷、日等多种文字,产生了国际影响。
萧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雷普利游戏
小说主人公雷普利此时表面上在法国安居乐业,其实暗地与黑道颇具瓜葛。他受德国黑帮所托,物色一名之前从未有前科的“普通人”来进行“两桩简单的谋杀”,好挑起意大利两派黑帮的内讧。雷普利看中了身患绝症、对人生本来就怀有种种灰色看法的乔纳森——他要用纤毫入微的心理暗示,让乔纳森渐渐自己一步步走进陷阱。事情果然如雷普利预料,但在整个进展过程中,不仅意外频仍、惊险不断,而且每个被卷入其中的人的心理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包括雷普利自己。这场“游戏”的历程,不仅揭开了温情的中产面纱背后的荒凉与怀疑,而且像海史密斯其他作品一样,拷问每个人物和读者内心对“正”与“邪”之间的灰色地带的认定,窥见人性深处的阴霾。……雷普利始终在光明与黑暗之间徘徊,在“无间道”中经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考验,带着“案底”逍遥法外。这个人物,是20世纪犯罪小说中最经典的人物之一,他的故事和心理历程,不仅在类型小说领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而且其文学价值对此后的小说,尤其是所谓黑色的“邪典小说”,影响深远。
汉高皇濯足气英布
简名《气英布》。杂剧剧本。元尚仲贤作。四折,末本。本事出《汉书·英布传》。剧写项羽征九江英布击汉,布因与龙且不和托病不赴。刘邦从张良计,派辩士隋何往九江说布降汉。布正犹豫,适楚使至。何出谓楚使云:“九江王已归汉!”并拔剑杀楚使。布只得随何归汉,但要汉王重用优于项羽。至成皋,不见汉王迎接。请亲见汉王,汉王倨坐使侍女洗脚,而召布入。布愤而返营,欲还九江,隋何复陈说利害,使布进退两难。汉王欲挫布锐气,至此方出,令摆筵赠歌女慰布,命张良、曹参陪宴,拜布九江侯、破楚大元帅,亲为推车,又跪而为之敬酒。布方回嗔作喜,率军击楚,大败项羽,斩龙且而归。汉王加其为淮南王,领九江诸郡。今存《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元曲选》本。
梅尧臣传
古代作家传记。朱东润著。中华书局1979年5月出版。全书共分9章。循着诗人的创作道路,展示了从宋真宗到宋仁宗几乎近半个世纪的时代风貌。如景祐三年(1036)发生了宰相吕夷简与天章阁待制范仲淹的斗争,并以范仲淹的被贬告终。时为池州建德县小吏的梅氏把自己的爱憎诉诸笔端,写下了《彼䴕吟》、《灵乌赋》、《猛虎行》等诗篇,把范仲淹比作为老树除去蠧虫的啄木鸟和告人吉凶的灵乌,而以嗜血成性的猛虎隐喻吕夷简。其后如庆历四年(1044)御史中丞王拱辰和集贤校理苏舜钦之间的斗争,皇祐三年(1051)宰相文彦博和御史唐介之间的斗争,梅尧臣都因职位低微而没被直接牵扯进去,但却以自己的诗作表明了自己爱憎分明的立场抉择。《梅尧臣传》通过反映时代脉搏的跳动,将诗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该书还以传主梅尧臣为中心,用大量笔墨刻画了一代诗坛的风貌。宋初以“缀风月,弄花草”为能事的西昆派诗垄断诗坛近半个世纪。欧阳修、尹洙、梅尧臣诸人最初在西昆派的卵翼下从事诗歌创作,由于梅尧臣少年时期曾有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等原因,他首先把农民的生活引入诗中,写出了《田家》、《观理稼》等明显背叛西昆体的诗篇。其后在嘉祐二年(1057)的考试中,由于欧、梅的擢拔,出现了新一代诗人苏轼,确立了宋诗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该书以梅尧臣为中心,展示了从钱惟演到苏轼这三代人的师承关系,也揭示了宋诗流变的过程。
御定内则衍义
十六卷。清爱新觉罗·福临亲定。是书冠以御制序文及恭进皇太后表。内容以《礼记·内则》篇为本,论述妇道,并援引经史诸书以佐证推阐之。分八纲三十二子目:一曰孝之道,分事舅姑、事父母;二曰敬之道,分事夫、劝学、佐忠、赞廉、重贤;三曰教之道,分教子、勉学、训忠;四曰礼之道,分敬祭祀、肃家政、定变、守贞、殉节、端好尚、崇俭约、谨言、慎仪;五曰让之道,分崇谦退、和妯娌、睦宗族、待外戚;六曰慈之道,分逮下、慈幼、敦仁、爱民、宥过;七曰勤之道,分女工、饮食;八曰学之道,分好学、着书。是书旨在疏通经史,修明阃教,以端人伦、正风俗,推行封建礼教。是书有《四库全书》本。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
了然法师著,学人游有维编订刊行。启请三宝,先明宗旨,缘起第一,譬喻第二,经证第三,破偏第四,遵佛第五,因心第六,果觉第七,仗佛第八,显真第九,辟伪第十。
首楞严义疏注经
凡二十卷。北宋子璇集。又作首楞严经疏。系大佛顶首楞严经之注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书总分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