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鹤

- 姓名:张友鹤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安徽安庆人
- 出生日期:1907
- 逝世日期:1971
- 民族族群:
张友鹤(1907─1971)是我国著名的校注家、报人,安徽安庆人。祖父曾在安徽的太平县担任知县,死在任上后,全家在安庆定居。父亲张孝亮是安庆法政专门学校的国文教员。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喜好写作。读中学时就给上海的《申报》投稿,展现出文字才华。后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就读。1927 年 7 月,回安庆探望父病时因北伐战争道路不通,便留在南京。其兄张友鸾参与《民生报》创刊工作,他也受聘担任该报副刊编辑,同时兼任上海《时事新报》驻南京记者,兄弟俩在南京报界打出名气。1929 年,张友鸾协助他创办《南京晚报》。此后张友鸾参与创办《新民报》并担任总编辑。抗战时期,《新民报》和《南京晚报》都迁往重庆继续出版,1945 年后又都迁回南京复刊,张氏兄弟成为报界闻人。解放后,张友鸾到北京的人民出版社担任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不久推荐弟弟张友鹤作为特约编辑,参与古典文学的编辑和选注工作。张友鹤校注了《唐宋传奇选》《镜花缘》《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他汇集包括蒲松龄半部原稿在内的十余种版本,整理出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简称 “三会本”,集各种版本之大成,篇目齐备,文字更接近原著,将清代诸家的注、评汇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和读者都极有裨益。
张友鹤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定宇集
元代诗文别集。16卷,别集1卷。陈栎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主要版本有清康熙年间陈嘉基刻本。卷首有陈栎年表。卷1—2为序,卷3为跋,卷4为考、辨、论,卷5—6为说,卷7为问答,卷8为随录,卷9为传、行状、墓志、墓表,卷10为书,卷11为启、疏、文,卷12为记、铭、赞、赋,卷13为试文、讲义,卷14为考评、祭文、祝文,卷15为陈氏谱略,卷16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七言绝句、词。别集1卷,收入陈栎佚作21篇。卷末附录有元统二年(1334)汪炎昶撰《定宇先生行状》、揭傒斯撰《定宇先生墓志铭》等有关陈栎生平的资料。陈栎的诗文以平实质朴为特点,比较缺乏文彩。顾嗣立曾引陈栎的警句“先苦半生真食蓼,回甘晚景异尝茶”;“笑渠柱笏看山色,容我扶筇听水声”。并说这类好句“亦殊不多见”。但这些诗句都相当浅显直露。他的词几乎全是应酬之作。
沧溟集
明代诗文别集。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著。初刻于隆庆间。凡30卷,其中诗14卷,文16卷。附录志传表诔之文为1卷。集前有隆庆六年(1572)张佳胤序,末有张履道后序。以后多次翻刻,有万历三年(1575)胡来贡刻本,万历二十八年(1600)吴用光刻本,万历三十四年(1606)陈升刻本等,皆为30卷本。《四库全书》收录本也是30卷本。此外,还有32卷本、31卷本。万历二年(1574)徐中行刻本,凡32卷,明自新斋余泰垣刻本,与徐刻本卷帙相同。万历二十六年对隆庆刻本的重修本,题《沧溟先生集》,凡31卷,附录1卷,附录补遗1卷。其实,这30卷本、32卷本、31卷本内容大致相同,并无多少差异。李攀龙是后七子的首领。四库馆臣曾评其集说:“明代文章,自前后七子而大变。前七子以李梦阳为冠,何景明附翼之。后七子以攀龙为冠,王世贞应和之。后攀龙先逝,而世贞名位日昌,声气日广,著述日富,坛坫遂跻攀龙上。然尊北地,排长沙,续前七子之焰者,攀龙实首倡也。殷士儋作攀龙墓志,称文自西汉以来,诗自天宝以下,若为其毫素污者,辄不忍为。故所作一字一句,摹拟古人,骤然读之,斑驳陆离,如见秦汉间人,高华伟丽,如见开元、天宝间人也。至万历间,公安袁宏道兄弟始以赝古诋之。天启中,临川艾南英排之尤力。今观其集,古乐府割剥字句,诚不免剽窃之讥。诸体诗亦亮节较多,微情差少。杂文更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诚不免如诸家所讥。然攀龙资地本高,记诵亦博,其才力富健,凌轹一时,实有不可磨灭者。汰其肤廓,撷其英华,固亦豪杰之士。誉者过情,毁者亦太甚矣。”
剪灯新话剪灯余话(白话文)
瞿祐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余话》是明初两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言小说集,其故事内容大多新奇怪异,是对唐传奇的有意复归,既弥补了明代文言小说的空白,同时也影响明代及后来的文言小说创作,在文言小说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此外,两部作品还流播海外,对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剪灯新话》作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遭到明文禁毁的小说集,一经问世便引起不小的轰动,仿效之作更是层出不穷,《剪灯余话》便是其诸多仿效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剪灯新话》共四卷二十一篇,《剪灯余话》不论在体例、题材,甚至篇幅、卷数都承袭了《新话》,但在内容和思想上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也存在小说中大量羼入诗文从而导致偏离小说文体特征的现象。此为这两部小说的白话文合集。
伊洛渊源录
学术史著作。十四卷。南宋朱熹撰。成书于宋乾道九年(1173年)。《伊洛渊源录》是叙述程派诸人言行事迹的著作,伊、洛是河南二条河名,标志二程(程颢、程颐)学派发源之地,故名。《伊洛渊源录》,记载的是二程学派师徒们的事迹、思想。卷一记载的是二程的老师周敦颐的行状。第二卷、第三卷记有关程颢的行状、哀词、遗事(二十七条)等。第四卷记有关伊川先生程颐的年谱、祭文、奏状。第五卷记康节先生邵雍:墓志铭、行状略、遗事。第六卷记张子厚、张天祺的有关事迹、司马光的论谥书。第七卷记范祖禹等三人事迹、祭文、遗事。第八卷记有关刘绚、李端阳、蓝田吕氏兄弟的墓志铭、祭文、遗事。第九卷记有关苏季明、谢显道的遗志、墓志及苏季明的奏状。第十卷记杨文靖:墓志铭、行状、遗事。卷十一记刘安节和尹彦明:墓志铭、遗事。卷十二记张思叔遗事,马时中逸士状,侯仲良:遗事、墓志铭。卷十三记胡安国:行状略。卷十四列身列程门而言行并不显著者十九人的姓名字号等以备参考。该书是宋人谈道学宗派,分道学门户的第一部著作,不仅将程学的承传关系、来龙去脉作了清晰、详细的考察,也保存了大量的史料。《宋史》中的“道学”“儒林”诸传,多以此书为蓝本。有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州正谊书院刻《正谊堂全书》本,民国七年(1918年)成都老古堂刻本、民国四年至六年(1935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经过校点,较佳。
佛教与中国文学
佛教是庞大而复杂的历史事实,中国文学也是庞大而复杂的历史事实,张中行的《佛教与中国文学》这本小书用个“与”字把两者联起来,只是想说说,将近两千年来,佛教对于中国文学,主要产生了什么影响。称之为“影响”,意思是:如果没有佛教,中国文学作品中就不会有或不会沿着这样的路径而有某某等内容;或者从另一面说,因为有了佛教,中国文学作品中才有或沿着这样的路径而有某某等内容。
大华严经略策
简称《华严略策》。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分四十二条概述“八十华严”的经名、流传和翻译情况,及各会、处、品的主要内容,并阐述华严宗的主要教义。每条均以四字为题,其下以问答形式展开。此书被认为是澄观《华严经疏》的节要之作。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