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

贾谊
  • 姓名:贾谊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西汉
  • 出生地: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 出生日期:前200年
  • 逝世日期:前168年
  • 民族族群:汉族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时称贾生。十八岁时以能诵诗书属文而闻名,后为河南守吴公召置门下,文帝即位之初,闻吴公治政为天下第一,又曾师事李斯,故征以为廷尉。经吴公推荐,贾谊得为博士。时年仅二十余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参议诏令,诸博士尚未能言,贾谊即尽为之对答,并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是超迁为太中大夫。贾谊以为汉王朝建立已二十多年,天下安定,故应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并提出更定律令及诸侯悉就国等建议,得到文帝的赏识,欲以为公卿,但遭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重臣的反对,他们指摘贾谊“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本传》)。文帝只好疏远贾谊,让他去做长沙王太傅。贾谊在赴长沙途中过湘水作《吊屈原赋》,借凭吊先贤哀悼自己的不幸。在长沙时又作《服鸟赋》,表露自己内心的怨愤与悲伤。后来文帝思念贾谊,又特地召见他,问鬼神之事于宣室,君臣谈至夜半。贾谊随即被拜为梁怀王太傅。他先后多次上疏陈治安之道,他认为应该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攻掠。这些主张对当时和整个汉代的政治都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史家称这些奏疏为《治安策》。贾谊还著有《过秦论》,深刻地揭示了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文帝前十一年(前169)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岁余也悲郁而死,年仅三十三岁。据《汉书·艺文志》著录,贾谊的著作有《贾子》五十八篇、赋七篇。今传《新语》是后人纂辑的贾谊著作汇编。贾谊的思想博采异说,而折诸儒家。他的政论文章气势磅礴,感情深切,分析深透,文笔犀利、流畅。鲁迅曾称《治安策》和《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贾谊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

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

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原题「玄洞先生闾丘方远述」。此人为唐末著名道士。原书卷数不详,今《正统道藏》本仅存序文一篇,收入洞玄部神符类,本篇概述灵宝经法源流,宣称天尊于龙汉劫初演说灵宝自然天书五篇真文,经三皇五帝秘传,至春秋时吴王阖闾取出此经,是即《灵宝五符经》。又称三国时太极法师徐来勒以灵宝诸法授东吴道士葛仙公(葛玄)。仙公据此合成七部科戒威仪斋法。南朝陆修静「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文章最后称天尊所说灵宝经凡五十八卷,其经旨在《度人经》一卷中,其余五十七卷皆演说科仪斋法、教戒缘起。按本篇对了解六朝隋唐道教《灵宝经》源出传播过程,有参考价值。

老子注

老子注

又名《老子道德经注》、《玄言新纪道德》。二卷。魏王弼撰。王弼之注《老子》,原“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熊克跋语)。今本二卷八十一章的体例系受河上公本影响,其定型亦当在唐以后。此书在当时已为何晏激赏,西晋之末何劭作《王弼传》,称其注《老子》“致有理统”,南朝时期更居于独尊的地位(其时《河上公章句》主要流行于北方)。唐代帝王崇奉道教,玄宗亲为《老子》作注解疏说,王弼注遂不行,至宋已属“希有”(熊克跋语)。清修《四库全书》,广搜民间书册,始得明万历中张之象刻本。此注侧重于从哲学思辩角度阐发《老子》思想。王弼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的基础上提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认为“无”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称“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三十八章注),从而奠定了正始玄学的基调。王弼《老子注》在思想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唐陆德明云:自《河上公章句》“言治身治国之要,其后谈论者莫不宗尚玄言,唯王辅嗣(王弼字辅嗣)妙得虚无之旨。”现代学者更誉之为经典式的著作。有《道藏》本、《合刻周秦经书十种》本、《四库全书》本、《古逸丛书》本、《子书百家》本、《四部备要》本、《百子全书》本、《诸子集成》本。

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

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

编者佚名。一卷。记载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癸酉科进士题名。分右榜(蒙古人、色目人)、左榜(汉人、南人)两部分,各五十人,均分别书其籍贯、氏族、别字、出生年月日及三代姓名。其中题名者如余阙、月鲁不花、明安达尔、丑闾、塔不歹、宇文公谅、李齐、聂炳、成遵、张桢等,皆可见于《元史》。书后附策问题二道,对策十余篇。在元登科记录传世极少的情况下,此书成为研究元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清钱大昕《元史氏族志》亦取材于此书。有元统元年刻本、《宋元科举三录》本。

演三字经

演三字经

《演三字经》是清代刘曾騄所著的一部蒙学佳作。该书以三字一句的简洁形式,全方位地涵盖了丰富的传统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在个人修养方面,它从日常细节入手,教导人们要注重仪表整洁,如 “发梳整,面洗净,口齿洁,容体正”,还强调保持居住环境的清爽,做到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并通过这些行为来消除自身的骄傲与懒惰之气。家庭伦理的阐述是书中重要部分,其中突出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等语句,深刻体现了传统孝道中对父母的敬重与顺从;同时也强调了兄弟之间的友爱恭敬,“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倡导家庭和睦相处。在人际交往上,它对与长辈相处的礼仪进行了详细教导,如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要求人们保持尊敬之态;对于朋友相处,也给出了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这样的原则,鼓励朋友间相互劝善规过。《演三字经》以其通俗易懂的形式,为人们尤其是儿童提供了修身养性、规范言行的重要指引,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天如惟则禅师语录

天如惟则禅师语录

天如惟则禅师语录,九卷,元惟则说,善遇编,杨宗瑞序,危素序,李祁序,远者图序,又云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语录,内题师子林天如和尚语录,第九卷名剩语集,似有阙文,附菩提正宗寺记。南岳下第二十三世,嗣中峯本。

陀罗尼杂集

陀罗尼杂集

凡十卷。撰者不详。又称陀罗尼集、杂咒集。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集录诸经中之陀罗尼,并载其受持功德。卷一收集神咒十五首,卷二集神咒十八首,卷三集神咒十一首及诸菩萨天王龙王发愿偈,卷四集神咒二十一首,卷五集神咒二十七首,卷六集神咒二十二首、三衣应器锡杖坐具等之受持文及五戒神、三归神、护僧伽蓝神等神名,卷七集神咒六十六首,卷八集神咒十九首,卷九集神咒十首及观佛三昧观四威仪品中之文,卷十集神咒三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