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诗正

- 姓名:梁诗正
- 别名:字养仲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钱塘人
- 出生日期:1697年
- 逝世日期:1763年
- 民族族群:
梁诗正(1697年-1763年),字养仲,浙江钱塘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历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清朝入关后,满族人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占优越地位。旗人由清廷拨给口粮,成为不劳而食之阶层。后来,因旗人侈靡成性,加以生齿日繁,渐呈拮据光景。旗人的费用成为清廷一大负担。雍正年间即有廷臣提出将京都一带的旗人军民向关外移民垦荒。雍正帝虽同意此种措施,但迄未实行。乾隆六年(1741),梁诗正重新提出此事。他认为,旗人生活日趋穷乏的根本原因,在于不从事生产,只依赖官府颁发给养,这种现状必须改革。乾隆帝同意梁诗正的意见,遂诏令先将八旗编余兵丁三千人向吉林一带移民,每户发给安家费一百两,并拨给土地和农具,责令其从事垦荒。乾隆十年(1745),梁诗正针对当时清廷铺张之风,提出了节俭的建议。他在上疏中说:“今虽府库充盈,皇上宜以节俭为要,铢兴土木之工,黩武之师,庶以持盈保泰。”(《清史稿·梁诗正传》)当时很多廷臣都指摘他只着眼于“利”,到了后来,清廷财政每况愈下,危机四伏,人们才佩服梁诗正有远见。乾隆十五年(1750),御史欧堪善弹劾梁诗正有徇私行为,乾隆帝命诸大臣进行调查,结果没查出任何实据。乾隆二十八年(1763),梁诗正被擢升为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不久,即去世。谥文庄。梁诗正的长子梁同书,曾任翰林院侍读,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猜你喜欢的书
卜魁纪略
边疆地理著作。清英和(1771—1840)纂。一卷。英和原名石桐,字树琴,号煦斋,索绰络氏,满洲正白旗人。乾隆进士, 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道光八年(1828)流放黑龙江,九年纂成是志,系《卜魁城赋》自注语汇辑成约三千字。凡民风、物产、官制、兵防皆有所记。如嫩江沿岸出产之与宝石、玛瑙相似奇石,库贮无敌大将军炮、神威将军炮等各类火炮四十三门,火药局、铁匠局及旗营水师、贡赋户口、少数民族、官学等设施种种。虽非方志体,却为《龙沙纪略》、 《黑龙江外记》之后有关今齐齐哈尔乃至黑龙江地方情况的重要文献资料。由于得之亲身见间与实地考查,故多可征信。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1985年黑龙江出版社排印本。
画山水赋
《画山水赋》一卷、附《笔法记》一卷,旧本题唐荆浩撰。案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曰,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五季多故,隐於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著《山水诀》一卷。汤垕《画鉴》亦曰荆浩山水为唐末之冠,作《山水诀》,为范宽辈之祖。则此书本名《山水诀》。此本载詹景凤王氏《画苑补益》中,独题曰《画山水赋》。考荀卿以後,赋体数更,而自汉及唐,未有无韵之格。此篇虽用骈辞,而中间或数句有韵,数句无韵,仍如散体,强题曰赋,未见其然。又以浩为豫章人,题曰豫章先生。益诞妄无稽矣。别有《笔法记》一卷,载王氏《画苑》中,标题之下注曰一名《画山水录》。案《唐书·艺文志》载荆浩《笔法记》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则作《山水受笔法》一卷,沁水荆浩浩然撰。今检记中称石鼓岩前遇一叟,讲授笔法。则陈氏所记乃其本名,《唐志》所载乃省文呼之,王氏《画苑》所注又後人改名也。二书文皆拙涩,中间忽作雅词,忽参鄙语,似艺术家粗知文义而不知文格者依托为之,非其本书,以相传既久,其论亦颇有可采者,姑录存之,备画家一说云尔。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续道藏》。此经包括《龟山丹皇飞玄紫文》、《上清始生变化玄箓》二篇,言思神之法。其内容文句与《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一书之上下二卷大致相同。盖是同书之不同版本。
新野叟曝言
二卷二十回。卷端题“青浦陆士谔撰”。有清宣统元年(1909)改良小说社铅印本;上海亚华书局铅印本(1928)。正文前有李友琴序和总评各一篇。 书叙主人公文祁为解决中国人多物少、求过于供的困难,成立拯庶会,寻求富民强国之道。他构想出三个步骤: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发展科学:第三是移民外星。在近一百年前提出这些构想,表现了作者丰富和大胆的科学幻想。如文祁设计飞舰将人运载到外星去,以及对月球、木星的描绘,都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想象力。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如办公宅,宅内人人不分男女都有职业,吃饭有公饭所,洗衣有洗衣房,孩子有蒙养所等,又明显地受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小说主要着力于科学幻想和社会梦想,人物的刻画不很成功,主人公缺乏个性,给人印象不深。
花间集
最早的文人词选集。 选录晚唐五代词五百首,分为十卷。编选者赵崇祚是后蜀宫廷文人,作序者欧阳炯是后蜀宰相,后随国君孟昶降宋,为翰林学士。《花间集》 中十八位作者,除了温庭筠、皇甫松是晚唐诗人,和凝是北汉宰相,张泌是南唐词人,其他都是蜀中文人。不过,《花间集》并非某地词家的总集,而是一个风格流派的专集,这个流派以男女艳情或别绪离愁为中心,在语言上追求艳丽精美、绵密柔媚的风格,后代就称其为 “花间派”。“花间” 一词的含义,古今是相同的,隐喻男女之事。无独有偶,1900年发现的敦煌石室藏《云谣集杂曲子》,其中主要也是歌咏男女相思。事实上,男女之情是古今流行歌曲的永恒主题。不同的是,敦煌曲子词是民间流行歌曲,《花间集》是贵族文人的流行歌曲,讲究含蓄、典雅,类似齐梁之间的宫体诗。从正统的文学观念看,这种 “卿卿我我”的歌咏 “格调” 低下,不足以感发人之善心; 尤其是君臣沉湎于声色之中,更是亡国的征兆。但是,《花间集》却并没有随着后蜀亡国而失传,恰恰相反,这部“香艳” 的词集不但风靡北宋,而且流传到现代。一些 “格调” 很高的词选都被时间之流淘汰,或者少有人问津,《花间集》却成了传世之作。这倒是值得玩味的现象。
民抄董宦事实
明人董其昌,官至礼部尚书,以书画闻名于世。《明史》对他的官品和艺术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尚待考证的《民抄董宦事实》,将董其昌沦为一位毁誉不一、贬褒互有的历史争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