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觌

曾觌
  • 姓名:曾觌
  • 别名:字纯甫
  • 性别: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109
  • 逝世日期:1180
  • 民族族群:

曾觌[ dí ](1109-1180),南宋大臣、词人。字纯甫,号海野老农,其先汴京(今河南开封)人,以父任补官。绍兴三十年,为建王(即孝宗)府内知客。孝宗受禅,自武翼郎除带御器械,干办皇城司,权知门事,与知门事龙大渊朋比为奸,恃宠干政,其势甚张。后出为淮西副总管,改浙东总管。乾道七年,升承宣使,两度使金。淳熙元年,除开府仪同三司。六年,加少保。七年,以疾卒,年七十二。曾觌为南宋宫廷应制文人,文辞富赡,其集中词多应制供奉之作,献谀颂圣,“志在铺张,故多雄丽”(《艺苑巵言》)。其应制词《阮郎归》咏燕、《柳梢青》咏柳,为一时推重。唯有奉使金国过汴京所作《金人捧露盘》、邯郸道上所作《忆秦娥》、重到临安所作《感皇恩》诸词,目睹中原凋零,语多感慨,凄然有“黍离”之悲,黄异选录于《花庵词选》中。著有《海野词》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今存明毛晋汲古阁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一百馀首。《全宋诗》卷二○○八录其诗二首。《全宋文》卷四五七五收有其文。事迹见《宋史》卷四七○本传。

曾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

三卷一万馀字,世传为唐代军事家李靖所著。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唐李问对》。古代著名兵书。《宋史·艺文志》载李靖所著兵书有《六军镜》等七种九卷,但无《李卫公问对》。宋神宗时因“唐李靖兵法世无全书”,于熙宁二年(1069)诏令枢密院校正。元丰三年(1080)诏定《武经七书》方见有《问对》。因书名晚见,宋人始有怀疑,何薳、陈师道、邵博等认为是阮逸伪撰,《四库全书总目》承其说。今人考证《问对》在所谓“阮逸拟作”时间前十年已收入《武经七书》,故阮逸伪作不可信。其内容应为唐代旧传,熙宁二年校书时编定问世。该书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就兵法的问答。所讨论的问题十分广泛,其不少论点颇有创见。全书极力强调要把握作战的主动权,“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对如何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则重点从“奇正”关系着手,结合“虚实”、“主客”、“攻守”等问题进行讨论。其分析紧扣对立双方的转化这一关键,“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奇,奇亦正”。而用兵奇正的变化可导致兵力部署上的虚实转化,亦可导致形势上的主客转化。上述观点表明李靖对孙吴之说的继承与发展。他对攻守关系也有极精到的论述,指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两者目的一致,“归乎胜而已”。故不能“攻不知守,守不知攻”。书中还详细地述说了他所创制的“六花阵”法。对士卒的教战问题亦有所讨论。《李卫公问对》以丰富的内容和精辟的见解,使其能在众多兵学著作中脱颖而出,位列于《武经》,成为兵家必读之书。宋人评述曰:“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灿然毕举。”(戴少望《将鉴论断》)它在古代兵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李卫公问对》现存有宋刊《五经七书》本、《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四库全书》本等。

太清元道真经

太清元道真经

又名《太上元道真经》。原不题撰人。据编首序文及后跋称:此经乃太上老君所说,唐元和戊戌岁(818)南统樊大君以此经传孟谪仙,孟又传王虚无。可见此经当为中唐道士所作。原经一卷,《通志‧艺文略》有著录。今《正统道藏》本三卷,收入正一部。经文言清静内修以求长生成仙之道。上卷解说「元道」之义。宣称:「元道者,太上老君之无上道也。」「如坚筋补髓,固护五脏,清利泥丸,安住丹灵,六不妄入,三不妄出,纤浊尽去,真气倘佯,腾太虚,蔚玉清,上为真君者,皆此道也。」据此可知,所谓元道即道教内修形神以求长生升仙之道。经文中卷言修习元道之法:其要旨在安静和柔。不移本性,常守虚无自然,使元炁不散,思虑一致,如此则可长生久视。卷下言修习元道者所宜戒慎之事。如戒喜怒哀惧过度,戒寒热过差,起居失节,言语散杂,思虑烦躁等等。凡不合安静中和之旨,损伤精神元气之事,皆直戒慎之。全书大旨符合老子清静无为之说,文字亦清通简明。

新野叟曝言

新野叟曝言

二卷二十回。卷端题“青浦陆士谔撰”。有清宣统元年(1909)改良小说社铅印本;上海亚华书局铅印本(1928)。正文前有李友琴序和总评各一篇。 书叙主人公文祁为解决中国人多物少、求过于供的困难,成立拯庶会,寻求富民强国之道。他构想出三个步骤: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发展科学:第三是移民外星。在近一百年前提出这些构想,表现了作者丰富和大胆的科学幻想。如文祁设计飞舰将人运载到外星去,以及对月球、木星的描绘,都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想象力。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如办公宅,宅内人人不分男女都有职业,吃饭有公饭所,洗衣有洗衣房,孩子有蒙养所等,又明显地受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小说主要着力于科学幻想和社会梦想,人物的刻画不很成功,主人公缺乏个性,给人印象不深。

火葬

火葬

老舍著。1944年出版。写抗战时期北方文城县人民抗敌斗争的故事。国军便衣队副队长丁一山是文城维持会长王举人女儿梦莲的未婚夫,一次在奉命侦察文城敌军时被土豪、王举人秘书刘二狗派人杀害。刘二狗乘机多次逼娶梦莲,均遭拒绝。梦莲得知丁一山被害后,悲痛欲绝,决心投向抗日军队,协助石队长递送日军消息。日寇进入文城后,大肆掳劫,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石队长为挽救文城人民和为丁一山报仇,潜入王举人家,通过田麻子获得日军情报。在城内外部队配合下与日军激战,在撤退时火烧王举人、刘二狗房屋,城内外一片火光,百姓蜂起投入战斗,炸毁敌人军火库,而石队长在杀敌锄奸斗争中不幸受伤,光荣牺牲。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日寇的残暴和汉奸的无耻,热情歌颂抗日战士和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作者说写《火葬》的目的在“告诉人们,在战争中敷衍与怯弱那么正好是自取灭亡”,是作者被抗日的烽火和血肉激怒下写成的一部抗战小说。由于材料大多出自虚构,加以作者生活经验不足,作品存在着概念化的倾向。

士纬

士纬

一卷。三国时吴姚信(生卒年不详)撰。关于姚信的生平事迹,文献记载甚略,知其为名家,另有《周易注》一书。收录在《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经要部类中。据《隋书·经籍志》载:“梁有《士纬新书》十卷,又姚氏《新书》二卷,与《士纬》相似,亡。”新旧《唐书》则直作《士纬》十卷,可能所谓《新书》二卷,已编入《士纬》十卷之中,而又有单行本流布于世。该书早已佚失。今本系清人马国翰从众多类书中辑录而成。关于该书的内容,多以评论为主。其对严遵、杨雄、孟轲等人的评论,颇为中肯,可供研究者参考。现存的主要版本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等。

破山禅师语录

破山禅师语录

二十卷。明代释海明撰。海明,俗姓蹇,字破山,人称万峰老人。原籍渝城后迁徙大竹(今四川省大足县)人。据《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五十七记载:他“生含聪睿,质挺奇标”。十九岁在大持庵依融光尊宿为师落发为僧。后出四川遍游,寻师悟道,学高道深,为明末清初四川双桂福国禅院高僧。《破山禅师语录》即是海明以其字“破山”题写书名的一部语录体佛书。该书主要记载了海明奉佛弘法的言论,以及他学法持戒的心得体会。其中,有不少富于哲理的言论和比较精炼的语言词汇。除此书外,他还撰有《山居诗》、《双桂草诸集》等书。此语录与他的其它书一起参照来读,对于全面了解破山禅师的生平事迹将有补益。此语录对研究明代高僧也有一定参考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清康熙庚申嘉禾楞严寺般若坊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