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贤

杨景贤
  • 姓名:杨景贤
  • 别名:名暹,后改名讷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钱塘(今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蒙古族

杨景贤(一作景言),生卒年不详,名暹,后改名讷,号汝斋,蒙古族,因从姐夫杨镇抚,人用杨姓称呼他。他居钱塘(今浙江杭州)。杨景贤生活的时代约为元顺帝至元、至正时(1333年后),至明成祖永乐年间。他自幼好学,精通汉文、汉语,擅长音律和词赋。并且善于弹琵琶。对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有渊博的知识。


在元末明初,杨景贤主要致力于杂剧的研究和创作。因此不仅与同时代的一些著名杂剧作家如贾仲名、汤舜民等人保持着广泛的友谊,而且和一些著名演员蒋兰英等人也有一定的往来。在乐府中出人头地,锦陈花营,悠悠乐志。明初时受宠爱。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杨景贤因善隐语,好说笑话,并以谜语出名,因此,于永乐初年被召入值,以备顾问。但他在朝廷中当官的时间并不长。后来死于南京。


杨景贤的一生著作很多,他所编的杂剧有《天台梦》、《生死夫妻》、《翫江楼》、《偃时救驾》、《西湖怨》、《为富不仁》等,可惜这些剧本绝大部分已经散失,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刘行首》、《西游记》两种。《刘行首》正名为《马丹阳度脱刘行首》。虽然讲的是神仙度世的故事,但也有现实生活的反映。如第四折[收江南]中就有这样的话:“呀!当日个敲骨髓剥人皮,今日个餐刀吃剑有谁知?争如俺粗衣淡饭在山扉,又不图甚的,毕竟是哪一个得便宜。”表明作者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横行霸道的权豪势要是深恶痛绝、口诛笔伐的。权豪势要的产生和存在与当时黑暗统治分不开。这字里行间反映了作者反抗现实的心理。其文字放诞、风流,十分典雅。


杨景贤所编的《西游记》杂剧,所写的是唐僧去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宋、元至明初,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搬上了舞台。但这些在舞台上演出的或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剧本及话本都已失传,只有杨景贤的杂剧至今还在。从此,可以看出杨景贤对宋、元以来流行在民间的唐僧取经故事的整理和保存是有功的。


元杂剧大多只是四折组合成一剧,六折以上的少见。而杨景贤的《西游记》竟有六本二十四折。《西游记》在艺术上对杂剧体制的改革上也有所贡献。《西游记》六本每本都有题目。第一本讲的是唐僧出生后即被抛入江中,金山寺长老收养他,剃度为僧,法名玄奘;第二本讲的是玄奘被封为三藏法师,奉诏行西天取经;第三本讲的是唐僧收花果山孙行者为徒,经流沙河收伏沙和尚;第四本讲的是降服猪八戒,同上西天取经。第五本讲的是唐僧历经女人国、火焰山等险阻,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第六本讲的是唐僧师徒到了天竺,取经回东土。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游记》小说的主要情节在杂剧中基本都已有了。小说吸取了宋、元以来取经故事的民间传说,以及杨景贤所整理加工的《西游记》杂剧的主要题材。《西游记》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而且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神话文学作品,是和蒙古族元曲作家杨景贤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


杨景贤杂剧中的第二部分,是原作已失而内容尚可考的,有《盗红绡》、《红白蜘蛛》、《翫江楼》和《两团圆》等。仅存剧目及题注的,尚有12种,即《天台变》、《待子瞻》、《三田分树》、《偃时救驾》、《生死夫妻》、《为富不仁》、《巫娥女》、《鸳鸯宴》、《西湖怨》、《保韩庄》、《东岳殿》、《海棠亭》等。这些杂剧虽无传本,但是从其题注也可以窥见作用的思想倾向。


杨景贤的整个杂剧,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矛盾的,如《西游记》、《为富不仁》、《三田分树》和《两团圆》等。在这些杂剧中,作者选择了多种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封建统治阶级作了深刻的揭露,对贫苦的劳动人民表现了同情。第二类是以男女风情为主题的戏,如《盗红绡》、《红白蜘蛛》、《翫江楼》等。从作者选择这样的题材来看,他对那些任人玩弄的不幸女子深表同情,对当时那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表现了痛恨,对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给以歌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第三类是一些公式化的神仙度世剧。


总之,杨景贤的杂剧,主题思想基本上是健康的,艺术创造基本上也是成功的。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剧情结构、人物塑造以及语言的表达方面。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这些杂剧时,不仅吸收了宋、元以来流传于民间的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学,也继承了大量汉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


杨景贤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不仅致力于杂剧创作,而且还作有传奇和散曲。他为京都乐籍中伎女作传奇,说明他对于当时社会下层的伎女是很熟悉的。


杨景贤的散曲同他的杂剧一样,留存下来的并不多,只有七首小令和一曲套数。这些曲作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抒发了作者的情怀,进一步体现出他的创作才能及其驾驭语言的能力。


从曲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目睹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物,为了拜将封侯,“插金花饮御酒”,你争我夺的事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本质。


在杨景贤的散曲中,也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如《松江道中》:


金灿烂高低僧刹,翠模糊远近人家,数声啼鸟唤韶华。


麦风翻翠浪,桃木散红霞,游人驰骏马。


松江是太湖的支流,今称吴淞江。杨景贤停在松江道中,被江南的自然景物所吸引,而且从中体会到一种美的享受,于是写出此曲。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杨景贤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韩愈文集

韩愈文集

文集,韩愈,字退之,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昌黎(今辽宁义县)是其郡望,故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人便称他韩昌黎。他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后世又称他韩吏部。死后谥“文”,所以又叫他韩文公。此文集精选《原道》《原毁》等韩愈文章27篇。韩愈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韩愈在文学方面,领导了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古文运动”,开创了“以议论人诗”、以散文为诗的独特诗歌风格,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雅堂文集

雅堂文集

近代文集。4卷。连横著。初版本未见。1964年12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新编印。该集成稿于清末民初。共收文104篇。其中卷1收论说18篇、序跋31篇。卷2收传状12篇、墓志6篇、杂记17篇、哀祭7篇、书启7篇。卷3收笔记4篇。卷4收笔记2篇。其论说文几乎全是考证、诠释、论辩性的文章,学术性很强。序跋、传状、杂记文记叙生动,感情真挚,文学色彩甚为浓厚。笔记文大都记载台湾风土民情及历史掌故,颇具台湾地方文献价值。据其子连震东所藏《雅堂文集》抄本及其他若干手稿整理而成。有1987年台湾大通书局印行《台湾文献史料丛刊》本,收入第八辑。另《雅堂先生文集》、《雅堂先生余集》,有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本。

筹河篇

筹河篇

我生以来,河十数决。岂河难治?抑治河之拙?抑食河之餐?作筹河篇。

欧洲文学史

欧洲文学史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欧洲的文学史,它主要讲述了欧洲文学发展的历史。 一九一七年四月,经鲁迅推荐,周作人进入北京大学国史馆工作。九月被聘炎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史馆编纂编辑中,开始撰写《近代文学史》与《希腊文学史》讲义,合而为《欧洲文学史》,一九一八年十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入“北京大学丛书”。全书约十万言,分希腊、罗马、中古与文艺复兴及十七十八世纪三卷。

辍锻录

辍锻录

诗话著作。清方贞观撰。方贞观(1679—1747),名世泰,字贞观,一字履安,以字行,号南堂,桐城(今属安徽)人。诸生。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科,不就。因同邑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隶旗籍,十年始放归。工诗善书,晚年益造平淡之境,时称其诗得唐人三昧之旨,有《南堂诗钞》。《辍锻录》一卷,四十四则,据金楷、李堃两序,初刊于道光中。方氏论诗以唐人为旨归:“《三百篇》而下,由汉、魏以迄六朝,代有传诗,而余独以唐人为归。”全篇亦主要评论唐人诗作,不专宗一家,唯不喜李贺,嫌其好以瑰辞险语惊人,“怪变万端,终属小乘,不证如来大道”。多检宋人语评唐,如以禅喻诗、夺胎换骨等。又如强调“多读书”,与“熔炼淘汰于有唐诸家”结合在一起,则此处之读书,显系读唐人之诗集而非学问书。他分训“才人之诗”、“学人之诗”和“诗人之诗”而比较之,不取才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独首肯诗人之诗。其他如言七律“尤忌删去两字便可作五言诗读”等,皆袭宋人话题而又与宋人原意不同。又如曰“诗最忌敷陈多于比兴,咏叹少于发挥,是即南北宗所由分也”,语虽由己出,却甚得严羽诗分南北宗之原义。有《艺海珠尘》(本集)本、《清诗话续编》本。

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史

全称《印度圣地妙法如何弘传明示如意珠》。觉囊派著名学者多罗那他著,成书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一部详细论述印度佛教发展史的权威性著作。全书以编年史的方法详细叙述了印度历史及各个历史阶段中出现的佛教名人的事迹,其中所运用的多数资料在其他史书上难以找到。对于有些历史和传说的叙述,有别于汉藏文及巴利文,如佛死后的历次结集、阿育王的传说、十事非法、大天五事等,都有其独特的记载。全书从佛法形成开始写,直到真言乘起源,概述了千余年中佛教创立发展、各大学派形成、传承关系等,极力推崇以无著为代表的瑜伽唯识学派,宣扬如来藏思想。同时反映了大小乘佛教之间的矛盾和佛教与外道的斗争。历史上此书的版本有觉囊寺版、德格版、拉萨版。国外有多种译本。1869年圣彼得堡出版了西夫讷和瓦西列也夫的德文译本和俄文本。1928年东京出版了寺本婉雅的日译本。英文本是由印度语言学家何利那他·德从藏文翻译的。1970年钦巴喇嘛和卡托帕德哈亚又合译成英文,加尔各答大学卡托帕德哈亚参照俄德两种本子作了校订,在印度出版,书中增加了注释和补充注释。1946年,国内出版了王沂暖的节译本,近年出版了张建木的汉文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