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夔生

杨夔生
  • 姓名:杨夔生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金匮(今无锡)人
  • 出生日期:1781
  • 逝世日期:1841
  • 民族族群:

杨夔生(1781-1841),清词人。初名承宪,字伯夔,号浣芗。江苏金匮(今无锡)人,著名戏剧家杨潮观侄孙,诗人杨芳灿之子。监生。嘉庆道光间在世。官顺天蓟州知州。好学多才,尤善倚声。其词谭献《箧中词》评为“金荃遗响”。著有《真松阁词》、《过云精舍词》、《续词品》。其晚年手定《真松阁词》六卷被收入《清名家词》,又有《过云精舍词》二卷,汪世泰曾刻此集于袁通《捧月楼词》、刘嗣绾《筝船词》、顾翰《绿秋草堂词》、汪度《玉山堂词》、汪全德《崇睦山房词》及编者汪世泰《碧梧山馆词》作为七家词。杨夔生既有浓厚的家学渊源,又曾拜浙西词派后期郭为师,遂精于词创作和理论研究,作品甚丰。郭氏词已变“浙派”风气,夔生得其流转之美而尤不专主一格,谢章铤云其词“笔力瘦健,标其领异”。

杨夔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醉经楼集

醉经楼集

《醉经楼集》为晚明唐伯元手编之诗文集。唐伯元,字仁卿,号曙台,明广东澄海人。万历二年进士,曾任地方知县与朝廷部司官员。师事吕怀,崇尚朱子学,反对阳明学,曾上书反对王阳明从祀文庙。唐伯元是晚明政界、儒林中的知名人物。全书共六卷,《奏疏附刻》一卷。该书中的诗文涉及晚明的朝廷与宫廷政治、晚明的反阳明学思潮,以及明代潮汕地区,对于明代政治史、学术史以及潮学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次影印出版《醉经楼集》,以广东汕头市图书馆藏乾隆十四年刻本为底本,乾隆本是该书现存最早的刻本,后出其他各本均从此本出。该影印本单面影印,十六开,字大行疏。

道光神木县志

道光神木县志

八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神木知县王致云与幕宾朱壎纂修刻,神木,古称麟州,是杨家将故里,也是史前最大城址石峁遗址的所在地,主要记载了神木县的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信息。这本地方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地方特色,涵盖了神木县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重要的地方人物等内容。其编纂旨在记录和保存地方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乐府群玉

乐府群玉

散曲总集。全名《类聚名贤乐府群玉》。元无名氏编,任讷考证为元胡存善编,未有确证。五卷。成书于《阳春白雪》之后,《太平乐府》之前。专收小令,不载套数。体例以作家为序,故称“类聚名贤”。收元刘时中、任昱等知名作者二十一家、失名者二家之小令共六百二十七首。其中三百二十五首为是集独具。又元乔吉《惺惺道人乐府》、张可久《今乐府》二书失传已久,而赖是集全录原书得存。但其中亦有少数以调系人,造成体例不一之处。有明抄本、罗振玉心井庵抄本、吴梅校新过录本、任讷《散曲丛刊》校订本(附录“诸家传略”并据《乐府群珠》补录三家八十七首)、隋树森校订本。

书经衷论[四库本]

书经衷论[四库本]

四卷。清张英撰。此书不载《尚书》全文,仅于每篇标立题目,逐条说解。其所说解,计虞书六十三条、夏书三十二条、商书五十二条、周书一百六十七条。该书说解,博采前人旧说,不为门户所拘,亦不专主一家,取舍之间,多以己意折衷之,持论较为平实、公允;旧说不足采者,则直抒己意、自为说解,见解颇为精当。《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虽卷帙无多,而平正通达,胜支离蔓衍多矣。”此书有《张文端公全集》本。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一卷,失译。

般若心经疏

般若心经疏

北宋天禧元年(1017)智圆撰。一卷。是唐玄奘译《般若心经》的注释书。分释题与释文两部分。释文中将经文分为“经家据行标起”及“菩萨利他正说”两部分。本书传至日本,日僧于明历三年(1657)刻印流通。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