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一桂

邹一桂
  • 姓名:邹一桂
  • 别名:字元褒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无锡人
  • 出生日期:1686
  • 逝世日期:1772年
  • 民族族群:

邹一桂(公元1686—1772年),字元褒、一字原褒,号小山、一号二知、又号让卿,无锡人。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士,官礼部侍郎,赠尚书。工诗,有《小山诗钞》。善工笔花卉,是继恽南田、蒋廷锡之后的又一大家,蒋宝龄《墨林今话》评他“以清艳之笔,竞美艺林”。张庚《国朝画征续录》则认为“恽南田后仅见也”。他的花卉,分枝布叶,条畅自如,设色明净,清古冶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作品《临扬补之梅竹卷》、《水仙轴》、《牡丹轴》、《古干梅花轴》、《藤花轴》等七十余件。曾作《百花卷》,每种赋诗一绝进呈,皇帝亦题绝句百篇。后来,一桂又作一卷,录皇帝的诗于前,而书己作于后,以为光荣。他也间作山水,存世作品有《溪山村落轴》、《秋山萧寺轴》、《水阁延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据说,有一次少司寇钱香树和一桂同游天津蒯县西北的盘山,时值杏花盛放,香树出藏纸索写《盘山杏花图》,一桂即于花下点染,屋宇垣墉,山岚花气,一一入妙。一般人只知道他的花卉画得好,却不知他的山水画也很出色。


他的《小山画谱》是专门论述花卉画的著作。内容分上、下两卷:上卷首论“八法四知”,为画法的总纲,次列举“各花分别”共一百余种,后论颜色取用。下卷摘录古人画说,参以己意;末附用纸绢画具及装潢藏画的方法。邹一桂工于工笔写生,所论多有自己心得,切于实用,对于花卉的组织结构、形状姿态、花瓣颜色、根茎萼蕊,都有精密的观察与详细的说明。在花卉画论中,是一部比较完备之书。


所谓“八法”:即章法、笔法、墨法、设色法、点染法、烘晕法、树石法、苔衬法。这是脱胎于南齐谢赫论人物画的“六法”而加以发展,专为画花卉之用。谢赫的“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谢赫六法,将气韵生动摆在第一,邹一桂认为章法即经营位置最重要,所以摆在第一。接下去讲了用笔、用墨、设色三种,树石法可归入用笔,而点染、烘晕、苔衬法也分别可以归入用笔用墨及设色中。因为主张写生,所以未谈及传移模写。至于气韵生动,虽未列入,并非忽视,他在该书卷下“六法前后”中说:“即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位置为第一,用笔次之,傅彩又次之,传模不在画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著手?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者,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


“四知”,则是知天、知地、知人、知物,是讲花卉画家必须学习自然,熟悉生活,见解十分精辟,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研究的。

邹一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邪恶的肉身

邪恶的肉身

伊夫林·沃被誉为英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并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体家之一。《邪恶的肉身》是沃第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上层社会中出现了全新的一代年轻人,在表面的光鲜亮丽之下暗藏着阴郁与脆弱,他们就是代表了二十年代浮华而又绝望精神的“妖艳的青少年”。他们既天真又世故,将不安于现状的心智与邪恶的肉身不知疲倦地投入到一次次反复无常的胡作非为当中,饮鸩止渴般寻求着永无止境的感官刺激和欲望满足,却又远远欲壑难填。《邪恶的肉身》即描绘这一代“妖艳的青少年”群像、深挖这个时代精神的经典名著,因此,“它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属于那一类似乎总结并界定了一个时代的小说珍品”。

中国吃

中国吃

作者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学。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之名。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写出来,正好填补了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 唐鲁孙以文字形容烹调的味道,好像《老残游记》山水风光,形容黑妞的大鼓一般。 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除了谈吃,还谈酒与酒文化,谈喝茶,谈香烟。文中一段与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一夕谈烟,精妙无比不容错过。

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

近代王国维著。五章。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第四章《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第五章《余论》。作者从叔本华哲学观出发,认为“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惟有文艺能减轻人的痛苦,“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红楼梦》的主题便在于宣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而“解脱之道在于出世”。作者指出《红楼梦》的悲剧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为“人生之所固有”的“悲剧中之悲剧”,因而可称“宇宙之大著述”,具有最高的美学价值。作者还对“索隐派”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文学艺术所反映的“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文学艺术“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故不宜穿凿比附。其见解多涉及美学原理而越出文学批评之外,为自来评《红楼梦》者所未曾有。初载光绪三十年(1904)第八至十三期《教育丛书》,光绪三十一年收入《静安文集》。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中国近代文论选》及1963年中华书局排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均收入此文。

教条示龙场诸生

教条示龙场诸生

明代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撰写的学规(“教条”即“学规”之意)。收入《王文成公全书》第26卷。该篇分别就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提出了学习修养的具体要求。把立志放在学习、修养的首位,强调“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天下无可成之事”。有了大志还须勤学。“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笃志力行、勤学好问”,才能有所成就。勉励学生要勇于“改过从善”,认为虽为大贤也难免有过失,“故不贵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提倡师生之间、朋友之间要出于善良的愿望,直言相谏,相互“责善”,以求共同提高。“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那些“讦人之短,攻发人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并且明确告诫学生,“诸生责善,当自我起。”王守仁的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看来,仍有可取之处。

名臣经济录

名臣经济录

明黄训编。五十三卷。黄训,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嘉靖进士,官至副都御史。本书辑录自洪武至嘉靖九朝(内缺建文一朝)名臣经世之言,分开国、保治、内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十二门,每门各有子目,保存了有关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许多珍贵史料。有明代新安刊本及《四库全书》本。

善见律毗婆沙

善见律毗婆沙

亦称《善见毗婆沙律》、《毗婆沙律》、《善见律》、《善见论》等。佛教律书。18卷。古印度*佛音著。南朝齐僧伽跋陀罗与僧猗于永明六年(488)在广州竹林寺译出。内容前4卷述说佛教的三次结集和*阿育王时佛教向外传播的情况,其余解释各条戒律,受《四分律》影响很大,可视为《四分律》的释文。据学者研究,汉译本唯前部分比较忠实原文,后部分属于抄译。此律对研究印度佛教史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