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一桂

邹一桂
  • 姓名:邹一桂
  • 别名:字元褒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无锡人
  • 出生日期:1686
  • 逝世日期:1772年
  • 民族族群:

邹一桂(公元1686—1772年),字元褒、一字原褒,号小山、一号二知、又号让卿,无锡人。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士,官礼部侍郎,赠尚书。工诗,有《小山诗钞》。善工笔花卉,是继恽南田、蒋廷锡之后的又一大家,蒋宝龄《墨林今话》评他“以清艳之笔,竞美艺林”。张庚《国朝画征续录》则认为“恽南田后仅见也”。他的花卉,分枝布叶,条畅自如,设色明净,清古冶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作品《临扬补之梅竹卷》、《水仙轴》、《牡丹轴》、《古干梅花轴》、《藤花轴》等七十余件。曾作《百花卷》,每种赋诗一绝进呈,皇帝亦题绝句百篇。后来,一桂又作一卷,录皇帝的诗于前,而书己作于后,以为光荣。他也间作山水,存世作品有《溪山村落轴》、《秋山萧寺轴》、《水阁延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据说,有一次少司寇钱香树和一桂同游天津蒯县西北的盘山,时值杏花盛放,香树出藏纸索写《盘山杏花图》,一桂即于花下点染,屋宇垣墉,山岚花气,一一入妙。一般人只知道他的花卉画得好,却不知他的山水画也很出色。


他的《小山画谱》是专门论述花卉画的著作。内容分上、下两卷:上卷首论“八法四知”,为画法的总纲,次列举“各花分别”共一百余种,后论颜色取用。下卷摘录古人画说,参以己意;末附用纸绢画具及装潢藏画的方法。邹一桂工于工笔写生,所论多有自己心得,切于实用,对于花卉的组织结构、形状姿态、花瓣颜色、根茎萼蕊,都有精密的观察与详细的说明。在花卉画论中,是一部比较完备之书。


所谓“八法”:即章法、笔法、墨法、设色法、点染法、烘晕法、树石法、苔衬法。这是脱胎于南齐谢赫论人物画的“六法”而加以发展,专为画花卉之用。谢赫的“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谢赫六法,将气韵生动摆在第一,邹一桂认为章法即经营位置最重要,所以摆在第一。接下去讲了用笔、用墨、设色三种,树石法可归入用笔,而点染、烘晕、苔衬法也分别可以归入用笔用墨及设色中。因为主张写生,所以未谈及传移模写。至于气韵生动,虽未列入,并非忽视,他在该书卷下“六法前后”中说:“即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位置为第一,用笔次之,傅彩又次之,传模不在画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著手?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者,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


“四知”,则是知天、知地、知人、知物,是讲花卉画家必须学习自然,熟悉生活,见解十分精辟,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研究的。

邹一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老实说了吧

老实说了吧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刘半农有着“江阴才子”“文坛魁首”的美誉。致力于语言学研究之余,他的散文随笔触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批判,也有对青年未来方向的指引,还有他自己对文学、艺术、人生、国家等的看法和审视。“清淡时有如微云淡月,浓重时有如狂风急雨”,刘半农寓清新朴实的文笔、举重若轻的态度于见微知著的社会洞察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批判当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丹经极论

丹经极论

道教经书。不著撰人。从书中内容分析,可能出于北宋张伯端之后,属张伯端南宗一派丹法。首为论说,讲真铅,修真之士无过冶炼精炁神而已,神仙抱一之道,炼形。论及性命,认为变化之道,性自无中而有,必藉命为体;命自有中而无,必以性为用;性因情乱,命逐色衰,命盛则神全而性昌,命衰则性弱而神昏;性与命二者相需,缺一不可。然后分外药火候、内药运功、出神讲述内丹之理。篇末附录《悟真遗篇》与《还丹复命遗篇》。为研究南宗丹法的参考材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易图说

易图说

南宋吴仁傑撰。三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解说《易》图,时出新意。《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宋史·艺文志》载仁傑《古周易》十二卷、《易图说》三卷、《集古易》一卷。今《古周易》世罕传本,仅《永乐大典》尚有全文。此书其《图说》也。仁杰以为《易》先于文字存在,其时伏羲画卦,有卦有象而无辞; 后文王作彖,并著变爻覆卦之画,其时有彖有爻而未有爻辞;周公于爻画覆卦之下系辞,始成《易经》。

幼幼新书

幼幼新书

儿科专书。刘昉撰。四十卷。本书在刘昉逝世时仅完成38卷, 后由楼氏继续完成, 首先由湖南刊于宋绍兴二十年 (1150)。现仅存据宋墨抄本,38卷藏日本。中国存有明抄本及经陈履端校改的明万历年刊本;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藏有日本据宋墨抄的复印件。本书整理汇集了宋以前有关儿科学的成就,是一部儿科集大成之作。共分547门,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儿科总论、小儿调理、用药及诊法、初生儿保育、诊治,以及先天疾病、儿科杂病、斑疹麻痘、五官、痈疽、疮疥、外伤等。卷末论药叙方及引用方书。

南村辍耕录

南村辍耕录

一名《辍耕录》。笔记。元末明初陶宗仪(?—1396)撰。三十卷。宗仪有《南村诗集》已著录。作者曾隐居松江,劳作之暇,顺手笔记杂事贮破盎中,积累十年,发录成编,以“辍耕”为名。共五百八十五条,二十余万字。所载极为丰富,于天文历算、地理气象、典章文物、掌故琐闻、宗教迷信、民间风俗,以及小说戏剧、诗词书画等,皆有记载,是一部汇辑历史琐闻的笔记,文献价值很高。材料多源于《国朝文类》、《癸辛杂识》等当代和前代人著作,亦有得于闻见者,均为较原始的元史资料。其于元代宗室、民族、典章制度和元末农民起义,叙述尤详,如“大元宗室世系”、“氏族”、“置台宪”、“官制资品”、“宫阙制度”、“纪隆平”等条。其述宋宫建置及元代纺织技术的传播,亦较详,均可补史缺。对元戏剧之院本、杂剧、曲名、歌调考订颇精,又言及园林、制墨、裱画、印篆、斵琴、髹漆、发烛等民间工艺,于了解当时文化发展与民生情状颇资参考。间有佳作,文学上多可采;诸多佚书内容亦赖以保存。 惟其编现芜杂,颇失条理,明初诸大家如宋景濂、高季迪、杨维桢、王逢原等人文集可补其未备。有明万历刻本,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善本;通行本有《津逮秘书》、《丛书集成初编》、《四部丛刊三编》等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出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排印本,北京汉学研究所编有《辍耕录通检》。

心经注解

心经注解

夫心经者、真心大道也、真心、无遍、无不遍、大道、无到、无不到、所谓、在无无之中、真心明也、大道见也、然而、明无明相、见无见执、在无相、无执中、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故名、为大觉、大觉者、觉三世、非三世、亦非非三世、觉十方、非十方、亦非非十方、在非非中、觉性圆已、道心成矣、亦无圆成相、是名为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