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栗虫太郎

小栗虫太郎
  • 姓名:小栗虫太郎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东京神田旅笼町
  • 出生日期:1901年3月14日
  • 逝世日期:1946年2月10日
  • 民族族群:

小栗虫太郎(1901年3月14日-1946年2月10日),一九零一年三月十四日,于东京神田旅笼町出生,本名荣次郎。家业为清酒批发商,很富有。中学生时,对于文学与电影特别感到兴趣,为了更深地理解海外作品,他下功夫学习英语和法语,这段期间的学习和读书经验,打好了尔后的创作基础。


一九一八年京华中学商业科毕业,不升学就到樋口电机商会上班,目的是实地学习做生意,一九二二年九月辞职,以父亲留下的遗产,创立四海堂印刷所。因经营不善,一九二六年关闭。


在这四年,尝试推理小说创作。完成了《某检察官之遗书》、《源内烧六术和尚》两短篇和《红骆驼之秘密》、《魔童子》两长篇。其中《某检察官之遗书》,於一九二七年以织田清七名义,向半营业性同仁杂志《侦探趣味》投稿,十月被采用,刊登出来,是小栗虫太郎之实质上的处女作。


《探侦趣味》是,一九二三年四月,江户川乱步发表处女作《两毛铜币》,确立日本推理小说后第三年之一九二五年,江户川乱步为中心,推理作家之外,报纸记者、法医、律师和喜爱推理小说的读者,组织了同好会,称为「探侦趣味之会」,其主旨是「关于犯罪与侦探之研究与其发表」,当年九月,即创刊其机关杂志《探侦趣味》月刊,刊载于同年之随笔和小说之外,欢迎读者投稿。


翌年一月,从第五号起,由当时日本二大出版社之一的春阳堂代理发行。另一大出版社就是发行推理杂志《新青年》月刊之博文馆。由此可知,当时之出版界对於新兴之舶来文学推理小说的期待。


话说回来,《某检察官的遗书》是一篇不足八千字的短篇,写主角森田检察官到杀人现场,由留在现场的脚印,立即破案,不必推理、解谜,是以意外收场取胜的小说。是一篇失败作,从这篇处女作,并不能看出小栗虫太郎后来的作风与才华。


雌伏六年一九三三年,小栗虫太郎名义之处女作《完全犯罪》,由当时三大职业推理作家之一的本格派甲贺三郎(另外两位是江户川乱步和风俗派大下宇陀儿)推荐,于《新青年》七月号发表。


这篇五万多字的解谜推理中篇,是记述在中国云南之苗族共产军内发生的密室杀人事件,故事背景异常,密室杀人方法离奇,与十年来之日本人所创作的推理小说下同,引起推理文坛广泛讨论,称赞声音多于贬低。


贬低派认为诡计与解谜不相称。解谜推理小说上的诡计,在现实社会上,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不适合使用,大多是纸上游戏。如作者要以密室杀人为主题的话,须先考虑解开密室的方法而设计密室,这种特别设计出来的密室,现实社会是不存在的。所以想要模仿密室杀人,实际上没有适合杀人的密室。


但在推理小说,不管是怎样畸型怪状的密室,只要其解谜过程不矛盾,适合逻辑推理的话,就不可厚非。就是理论优於现实。


《完全犯罪》的诡计理论上很难成立,作者借其玄学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说服读者,让读者读后惊心动魄。小栗虫太郎由此名义上的处女作获得推理作家地位。三个月后获得发表次作《背后圆光杀人事件》之机会。虫太郎在这篇塑造了名探法水麟太郎,故事光怪离奇,融合玄学与纯粹推理的杰作。


翌(一九三四)年,《新青年》破例提拔虫太郎,四月起,让他连载解谜推理长篇,即《黑死馆杀人事件》,十二月完成后翌年五月由新潮社出版。而这年一月,梦野久作已出版《脑髓地狱》,同年出版的两大奇书,不管从任何角度来比较,都不相称,是对立的。比喻推理小说是一条直线,两作品各在一端,定位在极端,日本称为「极北」。


《黑死馆杀人事件》全书三十五万字,序篇之外分为八篇。序篇从名探法水麟太郎解决圣阿雷基赛修道院命案后第十天,基于需要开始收集俗称「黑死馆」的资料写起。


黑死馆是四百年来,被称为神圣家族的降矢木之住宅。一八八五年,降矢木算哲博士为要纪念在欧洲与法国人结婚,离东京不远的神奈川县高座郡葭刈的小丘上建造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之凯尔特人样式的城堡。


其次记述降矢木一族的由来,内容离奇,充满传奇性。作者还引经据典,欲把读者引进欧洲十五至十六世纪之文艺复兴时期的「隐学」世界。


《黑死馆杀人事件》不只是序篇,全书是神秘学的伸展——小栗虫太郎的炫学。是本书超越推理小说的最大特色。


第一篇以后,即记述四件杀人事件经过与十个月前发生的降矢木算哲的自杀事件。黑死馆居民,除了算哲儿子旗太郎、图书馆员久我镇子、女秘书纸谷伸子、执事田乡真斋、侍者、佣人之外,四名异国男女,他们是弦乐四重奏团员,自幼小就在黑死馆长大,一直闭关在黑死馆内,从来没踏出过黑死馆大门。


第一杀人事件发生后,久我镇子向法水麟太郎提示一张算哲生前写下之六名被杀害人之名单与被杀方法之预言纸条。之后连续杀人事件按照算哲的预言进行。是否有人继承了算哲意志而杀人,抑是只利用杀人预言而杀人呢?其动机何在?法水麟太郎如何推理、解谜?本书是一篇超逻辑的解谜推理小说。


《黑死馆杀人事件》出版时,附有三篇序文,第一篇是江户川乱步序文,第二篇是甲贺三郎序文,第三篇是作者自序。


甲贺三郎即认为小栗虫太郎是江户川乱步的继承者,而说:「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异样阴影。被其不可知晓的渊博知识压倒。」


江户川乱步呈最大赞辞说:「在此(『黑死馆杀人事件』)具有推理小说所有之兴趣,具备让推理读者随喜渴仰之全部魅力,奇怪犯罪史、奇怪宗教史、奇怪心理学史、奇怪医学吏、奇怪建筑史等等之华丽的纬线,和逆说、暗谕、象征等抽象逻辑之五彩经线织成之一大曼陀罗所放出的绚烂光辉。」


江户川与的甲贺的表达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对其文艺复兴时期的隐学知识之称赞。二次人战前,很少人研究这门学问,好像也还没有「神秘学」这专词。二次大战后,研究神秘学的人士不少,如涩泽龙彦、中井英夫、种村季彦、松山俊太郎等都是。他们都为《黑死馆杀人事件》或小栗虫太郎作品集写过导读。这一点与文化学者替梦野久作作品集或《脑髓地狱》写导读也成对比。


小栗虫太郎发表《黑死馆杀人事件》后,在推理文坛确立江户川乱步继承人地位,不断有新作品问世。这些作品特徵,都离不了《完全犯罪》和《黑死馆杀人事件》之异国情调,玄学趣味和超逻辑推理。


一九三九年,日本政府认为推理小说是「敌性文学」,全面禁止发表后,虫太郎改写传奇小说和冒险小说等。


二次大战结束翌二九四六年二月十日,因脑溢血而逝世,得年四十五岁。留下解谜推理长篇《恶灵》的开头部分八千字。


小栗虫太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面纱

面纱

《面纱》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5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香港和一个叫“湄潭府”的地方。女主人公凯蒂·费恩因为和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通奸,被丈夫瓦尔特(细菌学家)发现后胁迫她去了霍乱横行的湄潭府,最终瓦尔特不幸染病死去,凯蒂回到香港,重投查理怀抱后羞愧不已,最终回到英国和父亲和解,并和父亲同往巴哈马群岛生活。从《面纱》一书中,读者能看到一个表面漠然中立的叙事者背后的模糊性和矛盾性:作为帝国叙事的一分子,作者的面纱之下隐藏着东方主义的政治文化观;作为一个关注人性的个体作家,他的面纱之下隐藏着他对爱的怀疑和渴求、对人性的嘲讽和宽容。

晋太康三年地记

晋太康三年地记

区域志。原书不著撰人,清毕沅辑。一卷。有《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已著录。《旧唐书经籍志》、 《水经注》皆称《地记》五卷,太康三年撰。《新唐书艺文志》称《晋太康土地记》十卷。见于《宋书·州郡志》会稽郡始宁令下,称为《晋太康三年地志》。《史记索隐》、 《史记正义》均称《地理记》。经毕氏考证,实为一书。原书于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282)成书无疑。因取《晋太康三年地记》名篇,较为确切。遂采诸史志,辑得二百余条,依《晋书·地理志》州序组排,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成书。约一万七千字。收入毕氏自刻《经训堂丛书》、《广雅书局丛书》。另有《史学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据《经训堂丛书》本排印。

剑慧草堂医案

剑慧草堂医案

作者卧云山人。卧云山人生平履历不详,本书所载医案以内、妇科为主,兼收五官、外科病证,共计67种。上卷载咳呛、音嘶、哮鸣、痰饮、泄泻、痢、疸及风温、风燥、暑湿、疟疾、霍乱、湿热等外感病。中卷列虚损、鼻衄、失血、淋浊、肝胃气痛、胁痛、肿胀、肺痿、痹症、怔忡、痞聚、鼻渊、串疬、肠痈等内、五官、外科病证。下卷专收女科病证,先载咳呛、痰饮、便泻、肿胀、风温、癃闭、肝火、眩旋、心悸、肾积等女科杂病,后列调经、崩、带、子悬、恶阻、产后瘀阻妇科病证。

三洞法服科戒文

三洞法服科戒文

唐张万福撰。道教经书。一卷。记载道教服饰制,认为衣服为身之章,依禀受品次不同,各有科仪,凡九等;道士修行,当须持奉三洞符箓经戒,依此制服,不得混杂。道冠道服都有特定内涵,如“冠”含义为“观”,内观于身,结大福缘,制断六情,虚心静虑,念念至诚,克登道果;外观于物,恶非我有,妄生贪著,惑乱我心,当须观妙,常使无欲。道士应经常备其法服,整饰形容,勿使非人犯法服,并制定了关于法服的四十六条禁忌,违反这些科戒。就将受相应的惩罚。为研究唐代道教服饰制度的文献。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

白话辽史

白话辽史

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元脱脱等撰。至正四年(1344)成书。一百十六卷。其中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 附《国语解》一卷。记载辽代二百余年历史。此书为《辽史》白话文。

地藏菩萨十斋日

地藏菩萨十斋日

敦煌遗书藏本。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约二百余字。该书谓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十日各有神祇下巡人间,于该十日持斋各念定光如来等十佛,可得免若干种灾,除罪若干劫等。反映了从印度六斋日到中国十斋日的发展及中国佛教的日常宗教活动。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载,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