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
  • 姓名:斯宾诺莎
  • 别名:
  • 性别:
  • 国籍:荷兰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632年11月24日
  • 逝世日期:1677年2月21日
  • 民族族群: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荷兰哲学家,西方近代唯物论和唯理论代表之一。早年接受犹太教神学教育,同时学习欧洲各国语言、数学和笛卡儿的哲学。因无神论思想于1656年被永远开除教籍。靠磨光学镜片为生。1673年以有碍思想的完全自由为理由,拒绝担任德国海德尔堡大学哲学教授。1676年曾接受莱布尼茨的拜访。由于贫病交加,45岁死于肺病。在哲学上,肯定构成万物存在和统一基础的实体即自然界,或“上帝”。具有泛神论性质。认为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实体只有一个,是自因的、无限的、永恒的。属性是实体的本质特征。实体有无数属性。能为人的知性所认识的有两种,即广延和思维。样式是实体的各种特殊状态。又分无限样式和有限样式两种。广延所派生的无限样式是运动和静止,思维所派生的无限样式是理智。由运动和静止派生的有限样式为有形的各种具体事物,由理智派生的有限样式为各种具体事物的观念。认为一切个体事物都有生命(灵魂),具有物活论的思想倾向。实体不变不动,只有作为样式的具体事物才发生运动变化。事物的运动变化原因不在自身,而在外界的他物,且运动变化也只限于机械的位置移动。承认具体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但反对神学目的论,认为联系均出于必然,否认存在偶然性。又认为作为样式的具体事物处于不间断的因果联系之中。反对自由意志说,强调为所欲为、行为不受限制是不可能的,只有听凭理性指导,努力认识事物的必然性或规律性,才能获得自由。提出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把自由与必然辩证地统一起来。在认识论方面,承认认识源于外界对象,但认为感性认识不可靠,只有用同感性认识无关的理性直觉和推理才能获得可靠的真理性的认识。由理性直觉得到的可靠知识是“真观念”。在伦理观方面,认为对知识的占有即为幸福,也即为善,实现对整个自然界在总体上的认识,即为达到“至善”。在政治学方面,宣传天赋人权说,言论自由说,拥护共和政治和民主政体。在历史上首次用历史的方法对《圣经》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研究。在美学上,认为美的本质是事物使我们满意与舒适的一种属性。否认美的绝对性,认为美丑是相对的,美与其说是客体的性质,不如说是观察者对事物的印象。主要著作有《笛卡儿哲学原理(附〈形而上学思想〉)》(1663)、《神学政治论》(1670)及由友人编入《遗著》(1677)中的《知性改进论》、《伦理学》、《政治论》、《书信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通俗内科学

通俗内科学

内科著作。张拯滋(若霞)编,成书于1916年。作者试图融会中西医学,以传染病、呼吸器病、循环器病、消化器病、泌尿器病、运动器病、神经系病分类方法阐述常见内科疾病43种,每病分病因、症候、经过、预后、类症、治法、处方等项。解释病理多采西医说,治疗则以西医常规处理参合中医方药。该书将西医所论由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与中医之伤寒、霍乱混为一谈,并提出分别用麻黄汤、理中汤治疗,是明显错误。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及单行本。

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

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

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简称《聚玄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宋代。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为占卜书,属六壬遁甲术,而杂以道教符箓。全书分二十四部,以四言写成。首先论述八卦九宫乘除变化,其次分述诸星协赞、太乙九宫、九星值符、八卦值搴、三奇八门、日时分野、风云地理。大旨依河图洛书列数,依干支记时。谓「八卦成立,九宫相随,悔吝有兆,存亡预知」。其占法有祸福占、气象占、风水占、兵占、宅占及日常杂占,并掺杂步罡踏斗、擒鬼提神。

卫济宝书

卫济宝书

外科著作。原书1卷,22篇。宋代作品,原撰人佚名,东轩居士增注,约撰于12世纪初。原书已佚,今本辑自《永乐大典》,分为2卷。上卷论述痈疽证形,列五发(癌、瘭、疽、痼、痈)图说及用药原则和内外治法(包括试疮溃法、长肉、溃脓、针治、骑竹马灸、灸恶疮法等),并载述一些外科器械之使用和制造。下卷为证治,载方40余首,包括丸、散、膏、丹、汤、药饼、药捻等多种剂型,治疗范围较广者,注明按证加减之法,并附乳痈、软疖证治。此书较好地体现了疡科辨证论治思想,对研究中医外科诊治有一定参考价值。《卫济宝书》之书名,最早见于《宋史·艺文志》,现存《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等,建国后有影印本。

诗缵绪

诗缵绪

诗经学专著。十八卷。元刘玉汝撰。玉汝字成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尝举乡贡进士。所作《石初集》序,末题洪武癸丑(1373),则明初尚存也。元代的诗经学,已成为朱熹学派的天下,当时的诗学著作,如刘瑾《诗传通释》、梁益《诗传旁通》、朱公迁《诗经疏义》、梁寅《诗演义》等,大都演述朱熹之说,尺寸不逾,少有发挥,惟独刘玉汝所作《诗缵绪》,对于朱熹《集传》,有所发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大旨专以发明朱子《集传》,故云《缵绪》,体例与辅广《童子问》相近,凡《集传》中一二字之斟酌,必求其命意所在。或存此说而遗彼说,或宗主此论而兼用彼论,无不寻绎其所以然……虽未必尽合诗人之旨,而于《集传》一家之学,则可谓有所阐明矣。”刘氏阐发《集传》,主要在论比兴之例和用韵之法两个方面,论比兴,谓有取义之兴,有无取义之兴,有一句兴通章,有数句兴一句。分析取兴的方式,别为一体者,亦复不少。阐明用韵之法,曾指出有隔句为韵、连章为韵、叠句为韵、重韵为韵等类型。此外,论风雅之殊,谓有腔调不同之类,皆可供参考。综观其书,对《集传》所定比兴,发明尤多。例如:《黍离》篇云:“以《黍离》为赋者,谓故都宗庙宫室全不见,而所见惟此耳。然不言所不见,惟言所见,则故都兴亡盛衰之感,皆在黍离二语,而有无限悲怆之情矣,故因以兴下文行迈心忧之意。”这是对《集传》“赋而兴”的阐发。《关雎》篇云:“兴有二例:有无取义者,有有取义者。传前以彼言此者,无取义也;后言挚而有别,和乐恭敬者,兼比也。兼比即取义之兴也。”。这是对《集传》“兼比之兴”的阐发。此外,谓《兔罝》篇“此诗全篇兴体也”;谓《泉水》篇“首章之兴,乃一篇之兴”;谓《园有桃》篇“此所兴与所咏尤不相干,不过托此起辞”。分析《集传》比兴之旨,极为精细。此书诸家书目皆未著录,独《永乐大典》颇载其文,四库馆臣辑其佚文,定为十八卷。今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白话管子

白话管子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管子》 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 ,《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 ,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 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前475~前221)至秦汉时期,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

白话贤愚经

白话贤愚经

北魏凉州沙门*昙觉等在高昌(新疆吐鲁番一带)编译,13卷。所集65个故事,涉及佛本生、佛传和各种因缘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宣扬因果报应的佛教教义,但其中有些故事不乏惩恶扬善的劝世寓意。该经定稿后在河西流传不衰,有些故事还是敦煌《破魔变文》、《降魔变文》及敦煌壁画《劳度差斗圣变》等的祖本。该经对研究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的传播现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