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祚

- 姓名:徐复祚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苏州府常熟县人
- 出生日期:1560
- 逝世日期:1629后
- 民族族群:
徐复祚[zuò](1560-1629后)《红梨记》和《曲论》的作者。生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卒于崇祯二年(1629)以后。原名笃儒,字阳初、讷川,号謩竹、洛诵生,别署忍辱头陀、三家村老、悭吝道人、破悭道人、阳初子、休休生,苏州府常熟县人。出生于世家大族,祖父徐栻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父亲徐禹江以布衣终生。伯叔待聘、待仁均为进士。徐复祚青年奋读于“花当阁”,博学能文,以诸生入国学,万历十三年(1585),应京兆试,有人攻讦他贿买科场,历时经久“事遂白”。后又遭讼事。他在深深体验到了世态炎凉后,终于绝意仕途而执笔抒怀。一生著有传奇《宵光剑》(一名《宵光记》)、《题塔记》、《红梨记》、《题桥记》、《雪樵记》、《闹中牟》、《祝发记》(张凤翼有同名剧)、《投梭记》八种和杂剧《一文钱》、《梧桐雨》两种。今存《红梨记》、《宵光剑》、《投梭记》和《一文钱》四种。《红梨记》是他的代表作,负有盛名。徐复祚另有著述《三家村老委谈》(又称《花当阁丛谈》)三十六卷,其中部分内容论及曲学。后人把这些内容单独辑成《曲论》(又名《三家村老曲谈》、《徐阳初曲论》)。他在《曲论》中对传奇的语言、结构、声律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不失精湛。特别是他大力反对传奇创作中卖弄学问、堆砌典故的恶习,提倡语言的“本色”,对于曲坛本色派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徐复祚还著有《南北词广韵选》,这是一部散曲和剧曲选集。此外,还有《燕山丛录》、《增补大明律》等。
徐复祚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家里发生许多变故,终身颇多挫折,使得徐复祚一生未得功名,最终晚年较为困顿。但纵然如此,徐复祚仍博学多才,爱好文学,擅于作曲作词,所创作的戏曲作品也很多,最著名的就是传奇《红梨记》和杂剧《一文钱》。同时,徐复祚又作杂著《三家村老委谈》(又称花当阁丛谈),内容中有一部分涉及戏曲理论。但由于徐复祚并不像李渔、王骥德他们的理论那样具有全面性,因此他的戏曲理论一直以来都不为人所熟知。直到之后才被大众慢慢所发现。另外,徐复祚比较重要的戏曲理论的著作还有《南北词广韵选》。徐复祚的戏曲理论散见于笔记《花当阁丛谈》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将其编订为《曲论》。而徐复祚所创作戏曲理论《曲论》和《南北词广韵选》主要是针对元明朝时期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戏曲作家和戏曲作品所做出的一些见解和看法,其所涉及的理论内容也十分丰富,更具有一些独特的精辟见解。
猜你喜欢的书
全芳备祖
前集二十七卷,后集三十一卷,宋陈景沂撰。该书是一部植物学著作。书前有宝祐元年韩境所作的序。据序所言,此书于理宗时曾进献于朝。书中汇集了许多有关花草树木及谷物的故事和诗赋。分为前后两集。前集二十七卷是关于花卉的内容,后集第一至第九卷为果部,第十至第十二卷为卉部,第十三卷为草部,第十四至十九卷为木部,第二十至第二十二卷为农桑部,第二十三至二十七卷为蔬部,第二十八至第三十一卷为药部。共分八部,每部之下又分为若干门。每门又分若干子目。如:农桑部,包括谷、稻、米、麦、豆、桑六门。谷门又分禾、稼穑、黍、稷、粟、粳、秫、农、田等子目,非常详备。每一物下收集的材料分为“事实祖”和“赋咏祖”两类。体例与《艺文类聚》相似。“事实祖”中分碎录、纪要、杂著三子目。“赋咏祖”中分五言散句、七言散句、五言散联、七言散联、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十个子目。条理详细分明,收罗广博。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即以此书为蓝本编辑而成的。此书收录了很多有关各种植物的典故,以及有关这些植物的诗赋,唐以前的较略,宋代的非常详尽。许多故事及诗赋不见于其他书,保存了不少文献资料。该书对于研究古代园艺的农业生产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传本很少,宋刻本今只有日本残卷,多以抄本流传。有《四库全书》本及农业出版社影印宋残本。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唐《艺文类聚》卷4引本经文,敦煌遗经斯3061《太上洞玄 灵宝中元玉京玄都大献经》与本经部分相当。玄嶷《甄正论》卷 中曰道士刘无待造《大献经》。吉冈义丰《道教と佛教第三》推测 本经或出自萧梁,唐道士刘无待进行了加工。《敦煌と中国道教》 中石井昌子称其为六朝古灵宝经。秋月观暎《三元思想的形成》认 为本经撰于隋末唐初。元始天尊向太上大道君述罪人地狱受苦之 由,劝人依三元大献法,拔度亡灵。有释文,发挥经义。
素问
全称《黄帝内经素问》,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医学著作。它汇集了各家的医论,是着重论述基础理论的中医学著作。其书阐述阴阳、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丰富的医学原理,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广泛指导着临床实践,是祖国医学的一部重要典籍。相传是《黄帝内经》的一个部分。《素问》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一个学派在较长时期内写成的,大部分成于战国时代。81篇,原缺7篇。《天元纪》以下7篇《大论》,是东汉到南北朝时人所作,为唐代王冰所补入。它假托黄帝所作。王冰根据其师“张公秘本”,补入《天元记》、《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至真要》等七篇大论,宋·林亿等疑此属《阳阳大论》之文。
施注苏诗
诗集注。宋施元之撰,清邵长蘅(1637—1704)、李必恒补注,冯景续补遗。四十二卷,续补遗二卷。元之字德初,吴兴(今属浙江)人。官司谏。长蘅字子湘,别号青门山人。有《青门集》已著录。施注原本,乃嘉泰中其子宿刊行,多有佚缺。清康熙十四年(1675)宋犖属长蘅补其缺卷,以病未能卒,更李必恒续之。荦又摭拾遗诗为施氏所未收者四百余首别属冯景注之,重为刊版,是为此本。卷首一卷,有陆游、顾禧序二、注苏例言、王注正伪、本传、墓志铭等。施注苏诗四十二卷,计注诗二千一百八首。其中大字为苏诗,小字双行为施注。未有续补遗二卷,补注古体诗百四十四首,今体诗二百九十三首。大字为苏诗,小字双行为冯景注。施注苏诗,其中有其子宿注。后长蘅之补注,多诋王(十朋)注之非。再后清查慎行为之注,又斥邵之非。有《古香斋袖珍十种》本,《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高丽史
朝鲜断代史。总编审郑麟趾,参加编纂的前后约数十人。1451年成书,用汉文写成。郑麟趾,朝鲜李朝领议政(首相)。著作除《高丽史》外,还有李朝的《世宗实录》、《文宗实录》、《资治通鉴训义》、《治平要览》、《历代兵要》等。本书共139卷,150多万字。分世家、志、表、列传4部分。世家46卷(1—46)记载高丽王朝34代国王在位时期活动的传记。志书39卷(47—85)记载高丽王朝的典章制度。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在各志中又分成若干条目,分别叙述。表即年表2卷(86—87)。将高丽时期的史事用表格形式简要表示,采取高丽年号与中国年号并用的方法。从“后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契丹太祖神册三年、〔高丽〕太祖天授元年”起,到“大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恭让四年”止。列传50卷(88—137)。记载高丽时期950余人的传记。分后妃、宗室、公主、诸臣、良吏、忠义、孝友、烈女、方技、宦者、酷吏、嬖幸、奸臣、叛逆各类。本书史料价值很高。书中保有大量原始资料,诸如国王诏书、大臣奏疏、外交文书、各种条规和法律条文等,有的全文照录,有的摘录于各篇中。由于高丽王朝的档案资料及其他重要著述毁于兵火,本书保存的史料,就更显重要。但书中所载事物也有失真之处,将禑王和昌王定为辛盹之子孙,不把他们做为国王,两王执政15年,被列入叛逆传中。
新华严经论
凡四十卷。唐代李通玄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六册。本书系就实叉难陀所译之新华严经明其玄旨,并随释经文而成。初于文前立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净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会教始终等十门。次释经文,先总叙经意,二明经宗趣,三明其教体,四总陈会数,后释其文义。本论与法藏等论相比,颇多特殊之处。如法藏等谓华严经之说处说会及品数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本书则为十处十会四十品。法藏之主旨在成就事事无碍,本书则阐发凡夫一生感得心内理智不二之佛等。撰者殁后,唐大历九年(774)二月,僧广超于逝多寺合写本论与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流通于并汾之地。大中年间,开元寺僧志宁合经与论,题为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共一二○卷。宋乾德五年(967)以其义类尚嫌繁衍,慧研奉帝旨,整其漏略,重新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