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祚

徐复祚
  • 姓名:徐复祚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苏州府常熟县人
  • 出生日期:1560
  • 逝世日期:1629后
  • 民族族群:

徐复祚[zuò](1560-1629后)《红梨记》和《曲论》的作者。生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卒于崇祯二年(1629)以后。原名笃儒,字阳初、讷川,号謩竹、洛诵生,别署忍辱头陀、三家村老、悭吝道人、破悭道人、阳初子、休休生,苏州府常熟县人。出生于世家大族,祖父徐栻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父亲徐禹江以布衣终生。伯叔待聘、待仁均为进士。徐复祚青年奋读于“花当阁”,博学能文,以诸生入国学,万历十三年(1585),应京兆试,有人攻讦他贿买科场,历时经久“事遂白”。后又遭讼事。他在深深体验到了世态炎凉后,终于绝意仕途而执笔抒怀。一生著有传奇《宵光剑》(一名《宵光记》)、《题塔记》、《红梨记》、《题桥记》、《雪樵记》、《闹中牟》、《祝发记》(张凤翼有同名剧)、《投梭记》八种和杂剧《一文钱》、《梧桐雨》两种。今存《红梨记》、《宵光剑》、《投梭记》和《一文钱》四种。《红梨记》是他的代表作,负有盛名。徐复祚另有著述《三家村老委谈》(又称《花当阁丛谈》)三十六卷,其中部分内容论及曲学。后人把这些内容单独辑成《曲论》(又名《三家村老曲谈》、《徐阳初曲论》)。他在《曲论》中对传奇的语言、结构、声律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不失精湛。特别是他大力反对传奇创作中卖弄学问、堆砌典故的恶习,提倡语言的“本色”,对于曲坛本色派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徐复祚还著有《南北词广韵选》,这是一部散曲和剧曲选集。此外,还有《燕山丛录》、《增补大明律》等。


徐复祚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家里发生许多变故,终身颇多挫折,使得徐复祚一生未得功名,最终晚年较为困顿。但纵然如此,徐复祚仍博学多才,爱好文学,擅于作曲作词,所创作的戏曲作品也很多,最著名的就是传奇《红梨记》和杂剧《一文钱》。同时,徐复祚又作杂著《三家村老委谈》(又称花当阁丛谈),内容中有一部分涉及戏曲理论。但由于徐复祚并不像李渔、王骥德他们的理论那样具有全面性,因此他的戏曲理论一直以来都不为人所熟知。直到之后才被大众慢慢所发现。另外,徐复祚比较重要的戏曲理论的著作还有《南北词广韵选》。徐复祚的戏曲理论散见于笔记《花当阁丛谈》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将其编订为《曲论》。而徐复祚所创作戏曲理论《曲论》和《南北词广韵选》主要是针对元明朝时期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戏曲作家和戏曲作品所做出的一些见解和看法,其所涉及的理论内容也十分丰富,更具有一些独特的精辟见解。

徐复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给新青年

给新青年

《给新青年》是连士升先生在1955年的作品集,是一本专门针对青年问题的建议书,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富有哲理。包括树立远大志向,如何计划未来,青年人的修养,治事的方法,信心的树立等几方面。文中内容并非说教,而是笔谈,作者把青年关心而又没有得到答案的问题,一一提出,除说明原则外,尽量取譬引喻,一来方便阅读理解,二来增进阅读趣味。此书虽为作者1955年的作品,但半世纪后的今天读来,仍能印证他传授的心得。连士升(1907-1973)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颇真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历任新加坡《南洋商报》主笔、总编,新加坡南洋学会会长,中国学会副会长。他笔耕不倦,在《南洋商报》《南洋周刊》和《南洋学报》上发表了大量政论、游记、书评和论文。

画继补遗

画继补遗

画史著作。南宋庄肃撰。此书是邓椿《画继》的续补,故称《画继补遗》。于元大德二年(1298)成书。辑 录南宋绍兴元年(1131)至德祐元年(1275) 间画家八十四人小传,分上、下两卷,上卷 记缙绅、僧道、士庶,下卷记画院众工。《画继补遗》舛错脱漏不少,长期以来 未得重视,其地位难与《画继》比肩,然而 由于此书是记录南宋画史的早期资料,不 应忽视。书中均为画家传记,缺乏理论 性,难以构成真正的画史著作体系。作者 对院体画风颇多非难,抑马远、夏珪等名 家,然而又不似邓椿之推崇文人画,却对 金碧青绿的赵伯驹表示赞赏。除《画继补遗》外,《画继》续编者尚有 陈德辉的《续画记》,滕霄《图绘宝鉴续编 序》谓此书所载自高宗迄宋终,计画家一 百五十人,惜原书已佚,难知其详。自元 陶宗仪以来,均不知《画继补遗》作者,明 黄虞稷错作“明嘉兴吴景长撰”,直至清黄 锡蕃得明罗凤抄本,才知作者为庄肃。有《四库全书》所采用的天一阁藏本, 新刊本有《中国美术论著丛刊》本,与邓椿 《画继》合刊,黄苖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 社1963年版。

唱道真言

唱道真言

在浩瀚众多的丹经道书中 ,《唱道真言》被认为是道教炼心方面的名著。《唱道真言》不仅讲了炼心、炼丹与炼形的方法 ,同时也系统地论述了丹道功夫的基本观点。静修的方法是祛病延年 ,静修的要领是在清静无我中应物不迷 ;静修的特点是一经入门之后 ,自然妙绪纷来 ,不由自主 ,自有真意为之导引也 ;而静修成功的要诀 ,又在“玄关一窃”。有此静极而动之一觉 ,自会修道有成。

小豆棚

小豆棚

文言小说集。 清曾衍东(1750?—1820前后)撰,参见附录小传。自序写于乾隆六十年(1795),最后成书约在嘉庆、道光之际(1820前后),即作者逝世之前,历时二十年上下。原书八卷。今存残钞本一至六卷。又残钞本五、六两卷,上有批语及修改文字,当是作者手笔。光绪六年(1880),项震新分类整理,略有删汰,存二百零三篇,分十六卷。书前除自序外,还有嘉庆二十一年(1816)彭左海为曾衍东写的小传,项震新的叙等。其后,坊间印本有多种。作品深受《聊斋志异》影响,但是又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是早期仿聊斋的优秀作品之一。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辞赋名篇。东晋陶渊明作。《陶渊明集》、《文选》见载。本赋作于义熙元年。序文曰:余家贫困,为生活所迫而任彭泽令,“眷然有归与之情”,“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赋文先交待归田的原因,“心为形役”而不能早日归田,现在“觉今是而昨非”,决心归田隐居,于是欣然赴途而归。接下写归田的生活乐趣,“携幼入室”,天伦之乐;有酒自酌,自由之乐;南窗寄傲,自得之乐;亲戚情话,闲暇之乐;农人告春,躬耕之乐;巾车孤舟,游玩之乐。最后写人生的抉择,人生短暂,当顺从心意行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只有隐居田园才是唯一的归宿。这次归隐是陶渊明人生的转折点,此赋与《归园田居》诗便是这一经历的真实反映。赋文语新情真,“沛然如肺腑中流中,殊不见有斧凿痕”(李格非语),“其妙处乃在无一语非真境,而语却无一字不琢炼,总之成一种冲泊趣味”(孙月峰评、闵齐华注《文选》)。亦善于写景托情,言归田的自得之情则云“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感物伤怀则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本赋承汉张衡《归田赋》而来,可谓气体洒脱,千古不刊。前人评“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吴梯《巾箱拾羽》),影响深远。

永明道迹

永明道迹

永明道迹,一卷,明大壑辑并讚,陶望龄序,凡三十二条,分录诸家讚,前有绘像,今不载。附戒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