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奎光

- 姓名:顾奎光
- 别名:字星五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无锡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1764
- 民族族群:
顾奎光(?-1764)清学者。字星五。无锡人。乾隆十五年进士,官湖南泸溪县知县,在任五年,调任桑植知县,救灾荒,劝农桑,颇著政绩。博学多识,于经尤长《春秋》。生平砥行励学,时称其为人有三不惑:酒、色、财,居官有三不愧:清、慎、勤。政暇博览群书,尝谓:“学所以补吾政之不及也”。诗古文俱有名于时。著有《春秋随笔》二卷、《然疑录》六卷、《诗文集》二十卷,辑有《金诗选》、《元诗选》七卷,纂有《泸溪县志》二十四卷、《桑植县志》四卷,并行于世。
顾奎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龟巢稿
元代诗文别集。谢应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龟巢稿》版本较多,而且卷数也不一致,有17卷、15卷、20卷、10卷等版本,另有选本《龟巢摘稿》3卷。以17卷本较常见,《四库全书》底本也是17卷本。17卷本卷首有张绅序。卷1为赋,卷2—5为诗(未类编),卷6为记,卷7为启,卷8为启、札、状、笺、表,卷9为序,卷10为疏,卷11为书,卷12为词,卷13为行状、志、铭、赞、箴,卷14为题跋、传、说、论、辨、文、杂著,卷15为祭文、哀辞,卷16—17又为诗。《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本集“编次颇为无绪,疑后人传写乱其旧第。抑或本为前集十二卷,后集五卷,一则先诗而后文,一则先文而后诗,传写误并为一集,故参错如是也。”但20卷本编次则较为合理。20卷本卷首为明洪武十二年(1379)余诠序,卢熊序。卷1为赋,卷2—10为诗,卷11为词,卷12为书,卷13为疏,卷14为序,卷15为记,卷16—17为启,卷18为题跋、说、杂著,卷19为行状、铭、赞、箴,卷20为祭文。近人傅增湘认为,20卷本可能是清初人重编之本。谢应芳的诗洁雅可诵,他的文章则多为应酬之作,缺乏特色。
奇正方
方书。1卷。日本贺古寿著。贺古寿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成书于文政十三年(1830年)。本“方有奇正,以应病之常变”之意,述方有正常与权变之法。乃取《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千金方》、《外台秘要》、《局方》等书199方,述其应用之“奇正”。现有《皇汉医学丛书》本。
炀帝开河记
宋佚名撰。一卷。自炀帝听袁宝儿歌《柳枝诗》、观《广陵图》,与萧后议游广陵,聚群臣议开运河始。炀帝诏天下人夫赴役,麻叔谋总管其事,沿途开凿,首见地下古堂室,劈棺见尸,容貌如生,得一石铭,铭刻其尸为大金仙,得叔谋改葬者;一役夫遇十二郎神遗白璧一双,转献叔谋,叔谋得璧而杀役夫灭口;后又开凿一地下宫殿,见天神收审炀帝替身大鼠;叔谋以食幼童肉治病。奇闻怪事甚多。至来护儿奉诏斩叔谋,结束全书。半属史事,半属传奇故事。文字不甚简练,情节一般。有《古今说海》本,《历代小史》本,《说郛》本。
火车上的威风
独幕话剧。副题作“改编旧作《马裤先生》”。初载1979年《剧本》2月号。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3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2卷。剧本写马先生在某列火车发车前短短一段时间里对茶房颐指气使,支使得茶房团团转,也闹得火车上的乘客不得安宁,最后才发现自己要去南京而上了去沈阳的车。作品对自大浅薄又擅作威福的无知识无修养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西清诗话
宋代诗论著作。3卷。蔡絛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或曰蔡絛使其客为之也。”此书成于宋徽宗之时,却于苏轼、黄庭坚等人多有称引;据曾敏行《独醒杂志》和吴曾《能改斋漫录》所载,蔡絛 一度因此“落职勒停”。《西清诗话》,或作《金玉诗话》,三卷,《说郛》本仅十一则,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辑得一百零七则,郭绍虞《宋诗话辑佚》旧版辑得一百十二则,后发现有旧抄本,一百十九则。据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称:“絛为徽猷阁待制时作《西清诗话》一编,多载元祐诸公诗词,未几,臣寮论列,以为絛所为私文,专以苏轼、黄庭坚为本,有误天下学术,遂落职勒停。”是书当成于禁元祐学术时,絛亦曾因此丢官。实则书中论诗虽倾向于苏、黄,但于苏、黄也间有微词,于王安石也并未厚非,又多称引其父之诗及论诗之语,可见并不专主一家。其主要诗学观点,一是强调要有真实的生活感受,称“作诗者陶冶物情,体会光景,必贵乎自得”。二是主才气情致,称“诗家要当有情致,抑扬高下,使气宏拔,快字凌纸,又用事皆破觚为圜,挫刚成柔,始为有功者,昔人所谓缚虎手也”。这一见解大抵与苏轼为近。三是认为用事要含而不露,不着痕迹,称“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密藏也”,“善用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邪”。四是反对剽窃雷同,既不赞成后人与前人“语意互相剽窃,所谓左右拔剑,彼此相笑”,更不赞成千篇一律,“百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终”。此外,如称“诗家不妨间用俗语”,考药名诗非起自陈亚,辨集句盛行非始自王安石,比较“丹青吟咏,妙处相资”等,亦均不为无见,故所论多为后人称引。有哈佛燕京学社印行之《宋诗话辑佚》旧版本,台湾广文书局《古今诗话续编》据抄本影印。
中国历史讲话
本书创作于抗战时期,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探讨,为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日提供理论与历史依据。第一编“种族推原”试图证明汉族、满族、蒙族、回族、藏族五族同源;第二编“修中国通史议”分别对中国上古、中古、近古、近现代史进行通论,均透露了作者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学术史观;第三编“中国历史纲要”系统简明地论述了从唐虞至明清的历史要点。1938年春,熊十力“避寇入川”,因感于“国家艰危,民族忧患,莫甚于今日”,而“发扬民族精神,莫切于史”,遂“为谈计二星期。理其记录,差可一卷”,命名为《中国历史讲话》,同年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出版。本书探讨种族、通史等问题,意在促进各民族团结抗战,“一心一力,共守固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