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蕙田

- 姓名:秦蕙田
- 别名:字树峰,号味经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无锡
- 出生日期:1702
- 逝世日期:1764年
- 民族族群:
秦蕙田(1702~1764年),字树峰,号味经,世居江苏无锡,雍正初析置金匮县,遂为金匮人。其祖松龄,顺治乙未(1655年)进士,康熙朝召试博学鸿词,授左谕德。其本生父道然,康熙己丑(1685年)进士,由编修历官礼科给事中。蕙田少过继于其叔父易然,易然为府学生。在此家庭环境之中,蕙田自然会励志向学,求取科名。乾隆元年(1736年),蕙田中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入直南书房后,仕宦生涯屡有升迁,一帆风顺。六年(1741年)充顺天乡试副考官。七年(1742年)入直上书房。八年(1743年)连续四升,先为侍讲,继迁右庶子、右通政、再擢内阁学士。十年(1745年)为礼部右侍郎。十二年(1747年)丁本生父道然忧。十三年(1748年),奉旨:“秦蕙田服制将满,可仍以礼部侍郎用。”逾年,调刑部侍郎,兼理国子监算学,充经筵讲官。二十二年(1757年)擢工部尚书,兼理乐部。二十三年(1758年),调刑部尚书,仍兼管工部事。寻加太子太保。二十五(1760年)、二十八年(1763年),两任会试正考官。翌年,蕙田两以病请解任回籍,高宗一再挽留,及准请,卒于途。高宗闻讯,甚感伤怀,谕曰:“秦蕙田奉职西曹,恪勤素著。前以患病告假,准其回籍就医,尚冀痊可。兹闻在途溘逝,甚为轸恻!应得典,已饬部查例具奏。著再加恩赏给银一千两,经理丧事,以示优翚。”其受重如此,亦可见其为官之情形。然畅达的宦途,并没使秦蕙田沦为纯粹的官僚。相反,其位逾高,志学弥励。钱大昕有言:“公立朝三十年,治事以勤,奉上以敬,刚介自守,不曲意徇物。公退则杜门谢宾客著书,不异为诸生时。……上御极之初,江阴杨文定公领国子监事,荐公笃志经术,可佐成均。既而值内廷,课皇子讲读,益以经术为后学宗。……公夙精三礼之学,及佐秩宗,考古今礼制因革,……。”(卷42)正是基于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秦蕙田遂得将其前此所学更加阐扬,至有《五礼通考》之结撰。
秦蕙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宫本武藏
宫本武藏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一代剑圣,十七世纪的剑道家,四百年前的传奇人物;他,十七岁前杀戮无数,二十一岁立志修行,后与六十六位高手比武皆获全胜,最终参悟了「剑禅合一」的至高境界。这一境界引导他在岩流岛的比武中,面对小次郎的高超剑法和力道,凭着精神之剑取得最后胜利,成为了天下第一高手。 本书以日本战国初期的这段历史为背景,描述了宫本武藏在乱世的历史舞台上,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强健,手提孤剑,漂泊天涯,寻求「剑禅合一」之真谛的曲折历程。全书分为地之卷、水之卷、火之卷、风之卷、空之卷、天之卷和元明之卷七个部分,叙述了日本战国背景下武藏波澜壮阔的一生。 宫本武藏,为迷茫中的你我提供修炼己身之道,寻找跨越障碍迈向成熟的凝练人生。
明帝国与倭寇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开启了明王朝的统治时代,此后明王朝在永乐帝统治下全方位迎来了极盛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同时,在海外亦是大展国威。明王朝作为最后一个汉民族建立的王朝,在与周边民族和国家持续深入交流碰撞的同时,迎来了封建统治的巅峰与辉煌。 本书是由日本知名东洋史家组织编写的明代史通俗读本,以恢弘庞大的亚洲史观讲述了由元末农民起义、明朝建立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的整个明代的历史进程,中间围绕着倭寇这一主题,重点阐明了明朝与日本的关系、倭寇的由来与发展变化、以及丰臣秀吉的大东亚构想等内容。
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
元杂剧剧本。亦名《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简称《合同文字》。末本。无名氏撰。剧写刘安住的伯母为了独占家财,不认从远乡归来的侄儿,还把安住带回来的当初分家时的合同文书骗取到手,拒不承认。后经包拯用计,赚回合同文书,终使安住得以认祖归宗。
尚史
一○七卷。清李锴撰。李锴字铁君,镶白旗汉军,自署襄平,即盛京辽阳州地人,大概为其祖籍所在。康熙中,邹平人马骕作《绎史》,采摭百家杂说,上起鸿荒,下迄秦代,仿袁枢纪事本末之体,各立标题以类编次,凡所引证悉录原文,虽若不相属而实有端绪。李锴以马骕之书为稿本,经过剪裁连络改为纪传体。该书有世系图一卷、本纪六卷、世家十五卷、列传五十八卷、系六卷、表六卷、志十四卷、序传一卷,并在每段之下各注所出书名,而遗文琐事不入正文者,则以类附注于句下。书前自序称著书始于雍正庚戌,成于乾隆乙丑,阅十六年而就。此书一用旧文,剪裁排比,使事迹联属语意贯通,其中也偶有未能精核之处。
双论
音译《那摩迦》。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双论”,是说本论由十双相对的问答组成,故名。全论共十品:第一根本品,为总纲;第二蕴品,说三科中的五蕴;第三处品,谈三科中的十二处;第四界品,阐述三科中的十八界;第五谛品,阐述苦、集、灭、道四谛;第六行品,述宗教实践;第七随眠品,讲禅定心理变化;第八心品,叙心识活动;第九法品,概述诸法的性质;第十根品,谈眼、耳、鼻、舌、身、意等诸根。论中先列举问题,再提出各种相关的事情;接着逐一进行解答,将此问题进一步展开;最后阐明作者的看法,并对各问题给予确切的定义。这种回答的方法和步骤被称为“施设”(内分总说和义释)、“转分”和“遍知”三法。全论旨在说明诸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品中除第一品和第八品无转分、遍知二法,其他各品皆使用三法。本论在南传七论中排在第六,位于《论事》之前。从章节安排来看,此书有的内容比较特别,如第七品中分为随增、有随眠、断、遍知、已断、生、界七种,分类独特,不同于一般教理上的分类方法。公元5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著名论师觉音曾对此论作过注释,近代英国学者里斯·戴维夫人(Mrs.Rhys Davids)曾刊行过转写为罗马字母的巴利文本。日本渡边昭宏则将其译为日文。
等集众德三昧经
三卷,西晋竺法护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之异译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