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

尹文
  • 姓名:尹文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360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280年
  • 民族族群:

尹文(约公元前360年—公元前280年)又称尹文子,战国时期思想家,齐国人,宋尹学派的著名代表之一,曾与宋钘、彭蒙、田骈同学于稷下学宫。《汉书·艺文志》把他列为名家并录有《尹文子》,他的思想散存在《汉志》、《吕氏春秋》、《荀子》、《庄子》、《说苑》、《孔丛子》、《韩非子》、《公孙龙子》等著作中。《庄子·天下篇》最为概括地记述了其学术思想大要。《吕氏春秋》记尹文与齐湣王论“士”,涉及“士”的标准问题,认为“见侮而不斗”,又《庄子·天下篇》说他“见侮不辱,救民之计,禁攻寝兵,救也之战”,主张息兵救民,近平与墨子同宗,而《说苑·君道篇》记尹文子与齐宣五论人君之事,认为“无为而能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又近于道家之说,可见尹文及其宋尹学派的思想揉合了儒、墨、道等各家学说,但主要“持论在墨家道家之间”(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尹文认为“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庄子·天下篇》),主张兼爱天下。他认为应该“情欲寡之以为王”(同上),又说“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同上),把道家的清静无为、清心寡欲看作人生的最主要内容。他还崇尚节俭,“五升之饭足矣”(同上)。在认识论上他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观点,“接万物以别宥为始”(同上),就是说要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就必须首先去掉自己知识的局限性,除掉主观偏见。尹文很强调正名审分,他认为“名正则治,名丧则乱”,(《吕氏春秋·正名篇》)《尹文子》还说“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对后世的形名观有一定的影响。

尹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学易集

学易集

诗文别集。北宋刘跂撰。八卷。跂字斯立,斋号学易,东光(今属河北)人。挚之子。元丰二年进士,曾知彭泽、管城、蕲水,政和末以朝奉郎卒。有集二十卷,原本世久不传,清人自《永乐大典》中辑缀成编,诗四卷,有赋一首;古诗五言四十六首, 七言十首;五言律诗四十五首,排律三首;七言律诗三十四首;绝句五言十八首,七言六十三首,凡二百二十首。 文四卷, 有表、策问、启、书、序、记、碑、赞、题跋、墓志铭、行状、祭文等八十七篇。其所作古文,简劲有法度,吕祖谦奉敕修《宋文鉴》,多取其文。诗则多作黄庭坚体。《遣怀》:“此身为客几东西,万物须于一马齐。山色不随春草绿,边声长伴夜鸟啼。宦海碌碌凭谁记,簿领纷纷为底迷。犹喜官轻无局事,不妨酣寝过晨鸡。”常怀忧怨, 语多悲愤。 吕本中《紫微诗话》推其隶事之工, 为北宋末一卓然作者。有《四库全书》、《畿辅丛书》、《清芬堂丛书》及《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四库辑本别集拾遗》中,有《学易集》拾遗五条。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胡适著。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第5卷第4号。后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作者从文学进化观念出发,将中国戏剧与外国文学、戏剧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中国戏剧改良之必要性。作者将文学进化观念的意义,分四层进行论述,每一层都含有一个重要的教训。第一层总论文学的进化。第二层论述文学进化从极低微的起源,慢慢的进化到完全发达的过程。指出中国戏剧一千年来力求脱离乐曲的种种束缚,但因守旧性太大,终未能完全达到自由和自然的地位。第三层论述文学在进化过程中,每个时代往往留下许多无用的纪念品(“遗形物”)。传统戏剧中的脸谱、嗓子、台步、武把子等,都是这一类“遗形物”。而评剧家大多不懂文学进化的道理,往往把这些“遗形物”当作中国戏剧的精华。第四层论述中国戏剧应当取西洋的戏剧作参考材料,虚心研究,取人之长、补我之短,扫除旧日种种“遗形物”,采用西洋近百年来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如此方才可使中国戏剧有改良进步的希望。论文还从比较文学角度,指出中国文学一是缺乏悲剧观念,二是缺乏文学的经济方法。作者呼吁:现在的中国文学已经到了暮气攻心,奄奄断气的时候!应当赶快灌下西方的“少年血性汤”。胡适的这篇文章从中外文化的比较上,指出中国戏剧存在的弊端。对中国戏剧的批评切中要害,它和文学革命初期的文学改良思潮是一致的,在戏剧改革方面具有开拓性的积极意义。文中也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唐《艺文类聚》卷4引本经文,敦煌遗经斯3061《太上洞玄 灵宝中元玉京玄都大献经》与本经部分相当。玄嶷《甄正论》卷 中曰道士刘无待造《大献经》。吉冈义丰《道教と佛教第三》推测 本经或出自萧梁,唐道士刘无待进行了加工。《敦煌と中国道教》 中石井昌子称其为六朝古灵宝经。秋月观暎《三元思想的形成》认 为本经撰于隋末唐初。元始天尊向太上大道君述罪人地狱受苦之 由,劝人依三元大献法,拔度亡灵。有释文,发挥经义。

予学

予学

成大事者都是要有远见卓识的。在多数人以猎取为能之时,许劭的《予学》着实独树一帜,“高人一等”。它的价值不在于标新立异,而在于找到了决定人生成败的最本质的东西,而在此之前,人们或是茫然不知,或是不屑一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予学》的古籍整理便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能促人改变观念,不仅仅以猎取和占有为能,而且要在“给予”这条更高的成功之途上多下功夫。这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道德素养,更是对人对己都有利的处世谋略。学古人“舍”与“得”、“予”与“取”的智慧,小予小成,大予大成!

佛性论

佛性论

凡四卷。世亲(梵Vasubandhu ,四世纪)着,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详释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第五至第七等三品,阐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内容由缘起分、破执分、显体分、辨相分等四分十六品组成,详论佛性之体相,以明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认为佛性有三种:(一)凡夫生来本具之佛性(住自性性),(二)经过修行显现之佛性(引出性),(三)达到佛果所具之佛性(至得性)。并论破小乘、外道与大乘偏见者之否认悉有佛性说。

摩诃般若波罗密钞经

摩诃般若波罗密钞经

苻秦天竺沙门昙摩蜱共竺佛念译,五卷。共十三品,亦同道行,而文来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