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乾孙

葛乾孙
  • 姓名:葛乾孙
  • 别名:字可久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公元1305
  • 逝世日期:1353年
  • 民族族群:

葛乾孙(公元1305-1353年),字可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明之际名医。其父葛应雷为当时名医,曾撰《医家会同》,对传播北方刘完素、张元素学说颇有贡献。葛乾孙魁梧高大,好技击、战阵之法,后改武习文,兼通阴阳、律历、星命。因屡试不第,仕途无望,乃传父业,终成一代名医。


葛氏精于医理,治病多奇验。一生著述不多,见于史籍的有《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均已散佚。《十药神书》题名为葛氏所撰(尚存疑),为治疗肺结核病的专书。书中仅录药方10首,但疗效颇佳,至今临床仍在使用。


[正史]


葛乾孙,字可久,长洲①人。父应雷,以医名。时北方刘守真、张洁古之学未行于南。有李姓者,中州名医,官吴下,与应雷谈论,大骇叹,因授以张、刘书。自是江南有二家学。


乾孙体貌魁硕,好击刺战阵法。后折节②读书,兼通阴阳、律历、星命之术。屡试不偶③,乃传父业。然不肯为人治疾,或施之,辄著奇效,名与金华朱丹溪埒④。富家女病四支痿痹,目瞪不能食,众医治罔效。⑤乾孙命悉去房中香奁、流苏之属,掘地坎,置女其中。⑥久之,女手足动,能出声。投药一丸,明日女自坎中出矣。盖此女嗜香,脾为香气所蚀,故得是症。其疗病奇中⑦如此。


《明史·葛乾孙传》卷二九九


[注释]


①长洲:县名。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置,治所即今江苏苏州市。②折节:谓改变志趣。③偶:碰巧。④埒(lie):相等。⑤“四支”句:支:通“肢”。痿痹:肢体不能动作或丧失感觉。罔:没有。⑥“香奁”句:香奁(lian):妇女妆具。盛放香粉、镜子等物的匣子。流苏: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坎:坑穴。⑦奇中(zhong):犹奇准。


[相关史料]


葛乾孙,字可久,平江①人,生而负奇气②,仪状雄伟,膂力绝伦。未冠,好为击刺之术,战阵之教。百家众伎,靡不精究,更折节读书。……


当是时,可久之名重于南北。吴人有之四方者,必以可久为问;四方士大夫过吴中,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请焉。其为人倜傥而温雅,慈爱而好施,故人无贤不肖,皆爱敬之。


至正壬辰,徽寇转掠江浙,吴人震恐。③浙西廉访佥事④李公仲善,请与君图。君劝城⑤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


明年癸己春正月,与予游开无佛舍,私与予言:“吾闻中原豪杰方兴,而吾不及预,命也乎!”又云:“六气淫厉,吾犯司地,殆将死矣!如期必于秋。”⑥予曰:“何至是?”……予往视之,则犹谈笑无他苦。秋七月,沐浴竟,遂偃然而逝,年四十有九。其诗未及诠次,藏于家。其行于世者,有《医学启蒙》,又《经络十二论》。君既没,而朝廷聘君之命适至,已无及矣。


元·王显《稗史集传》


葛可久,姑苏人,治方脉术,与丹溪朱彦修齐名。尝炒大黄过焦,悉去不用,其谨如此。人来迎致,不问贫富皆往。


明·镏绩《霏雪录·丛书集成》初编


……一邻妇娠将娩,气上逆,疼不能忍,就葛治。葛见之,遂以掌击案,厉声大叱,妇惊,产一子。葛慰曰:“向见尔色青气逆,是腹中儿上攻,少缓不可救矣。猝然被惊,故即产也。”其神验如此。


明·黄暐《蓬窗类记》


(葛氏)所著述:诗、赋、记、颂、铭、赞、引、序、论、说,若干卷。又《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子:观、晋、涣、升,皆孝敬淳谨,能继家学。


明《吴县志》卷四四


(葛氏)有《医学启蒙》,又《经络十二论》、《十药神书》。勇力之士,争言其长于武;逢掖⑦之士,争言其长于文;方论之士,争言其长于医。然皆未睹其学之所至也。君于血气既定,资质既变之时,方将举圣人之道而修之,凡所称誉皆君所厌弃而羞道者,使当世知君而用之,功业岂少哉!……治伤寒疾,不得汗,发狂,循河而走,公就控置水中,使禁不得出,良久出之,裹以厚被,得汗而解。


明·李梴《医学入门·历代医学姓氏》卷首


葛可久《十药神书》,其方治劳损、吐血颇有功效。但疑“太平丸”⑧后跋语云:“此方利人甚众,所得贶⑨不可胜纪,未尝妄传非人。余渐老,恐致泯失,由是编次,与子孙济人无穷之利”云云。观此等语,知其非葛氏之书矣。可久,豪杰士也,虽医术亦所不屑为之,岂区区言利者哉?《姑苏志》有可久传,称其著书有《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而不载《十药神书》,非其所著也,明矣!


明·俞弁《续医说》卷一


可久……(其父)著《医学会同》十二卷。乾孙受父业,名埒丹溪,所传《十药神书》,专尚奇诡,绝⑩无精义。


清·曹禾《医学读书志》卷下


〔注释〕


①平江:即平江路。元世祖至元年间以平江府改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②奇气:谓不平凡的志气。③“至正”句:至正壬辰: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为农历壬辰年。徽寇:因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所以蔑称元末农民起义军为“徽寇”。是年朱元璋始投军郭子兴部,转掠江浙的是徐寿辉部。④廉访佥事:官名。元朝设肃政廉访司为地方监察机构,以肃政廉访使为司长官,下设副使、佥事、经历、知事。⑤城:筑城;修筑城墙。⑥“六气”句:六气:中医术语。此当指寒、热、燥、湿、风、火六种症候。淫厉:祸害,灾害。司地:犹司命之地。指人体脏腑。司命,掌管生命的神。⑦逢掖:本意为宽大的衣袖。《礼记·儒行》有“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之冠”语,因以指儒生所穿之衣。后世则多以代称儒学或儒生。⑧太平丸:为《十药神书》药方。又名宁嗽金丹。⑨贶(kuang):赐赠之物。⑩绝:断绝;没有。

葛乾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红楼梦新谈

红楼梦新谈

二十世纪著名红学家吴宓先生红学著述结集。吴宓一生钟爱《红楼梦》,在《红楼梦》传播普及和红学研究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贡献。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红学著述此前并未系统整理出版。为了便于当代读者了解他的红学观点,我们尽力将他的红学著述汇为一辑。吴宓的红学观点,既见诸其所发表的论文、书评,也见诸其日记、书信,有些相近的观点在不同场合也会有不同的阐发。《红楼梦新谈》主体收录了吴宓有关《红楼梦》的论文、书评、讲义等,附录则摘录了其日记、书信中与《红楼梦》有关的文字,可以与主体文字相互补充。此外,吴宓曾想模仿《红楼梦》写一部理想小说《新旧姻缘》,但只发表了第一回。这是他受《红楼梦》影响进行的一种创作尝试,为便于读者从更宏观的层面了解他的红学观点,亦将其收入附录。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全称《新刻按鉴编纂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凡六卷八十回。题“五岳山人周游仰止集”、 “靖竹居士王黉子承释”。封面镌“钟伯敬先生原评”、 “古吴麟瑞堂藏板”。有图二十四叶四十八幅。首王黉序,署“崇祯岁在旃蒙大渊献(乙亥)春王正月人日靖竹居士王黉子承父书于柳浪轩”。小说从“盘古氏开天辟地”按史叙至“周武王吊民伐罪”。作者颇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开头竟先抬出释迦牟尼云: “西方世尊释迦牟尼佛大放光明,照见天下万国一大部洲,洪濛久闭而不得升降,天昏地暗,神惨鬼愁,犹人居水火之中,奔溺之状,深为可怜”,乃派座下的一位名毗多崩娑那的菩萨转世,左手执凿,右手持斧,以开天辟地,位置日月。此即为盘古氏。盘古功完行满,即返西天。盘古之后,又有天皇、地皇、人皇“三皇”及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五帝”等继续出世以统治天下,以后则叙尧、舜及夏、殷二代,最后,周武王商郊一战,大败殷兵,纣王不得不于鹿台投火自焚, “太公传令,将淫妇妲己、奸臣费仲碎尸万段,百姓鼓舞大悦,天下一统尽属于周”。本书所叙故事大抵本于史书,汇集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杂以迷信之说。文字比较枯燥,叙述甚为拘束。篇幅虽比同一题材的《盘古至唐虞传》增加不少,但也未能创造出生动形像。

毗尼止持会集

毗尼止持会集

律学著述。清读体集。十六卷。据作者自序称,此书是“搜诸部之精要,详明止持之大成”。又据《凡例》载,此书所宗为南山律宗的《四分律》,明二百五十戒相。在每一戒相之下,又“约以八科”:一制戒缘起、二依律释文、三结罪轻重、四兼制余众、五应机随开、六会采诸部、七经论引证、八附事便考。卷一先依贤首宗,“略开七门”:一教起因缘、二藏乘所摄、三教义通局、四辩定宗趣、五教所被机、六总释题目、七别解戒相。自卷二始,分别解释戒相,共分八类:一、波罗夷法四条;二、僧伽婆尸沙法十三条;三、不定法二条;四、尼萨耆波逸提法一百二十条;五、波逸提法九十条;六、波罗提提舍尼法四条;七、众学戒法一百条;八、灭诤法七条。此书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汇入《嘉兴藏》刻板流行,后又收入清《龙藏》。

成就梦想法

成就梦想法

成就梦想法,一卷,唐不空述,日本圆俊题记,繁承题记,佚名题记。

省庵法师语录

省庵法师语录

二卷。清释宝贤编。宝贤为清鄮山阿育王寺沙门,俗姓时,字思齐,号省庵。常熟(今属江苏省)人。“省庵法师”即是指释宝贤。宝贤少年甘蔬食,厌酒肉。后接触佛经,感念心净。梦观阿育王塔,发下供养四十八愿。弱冠之年,为逃脱家人强欲娶妻,而于浙江绍兴柯桥弥陀庵落发为僧。出家后他勤于佛法研习,历游天台、梵天寺等地,终成一代高僧。他所作《省庵法师语录》一书,亦称《省庵法师遗书》,为语录体佛书。书中译载了他一生闻法、学法、研法、弘法的经历,其中不少语录发人深醒。劝人奉佛修善,警示后人之言,成为他所作语录留给后学的精神财富。现见载版本有乾隆五十一年元和文星阁刊本。

法乘义决定经

法乘义决定经

宋西夏沙门金总持等译。佛在祇园,有一比丘名甚深勇猛,请问鹿野苑中所说法乘决定之义。佛为广说五蕴,五取,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生,四圣谛,二十二根,五三摩地,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四三摩地,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十六心念,四果,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及行所感八十种好。